引言
「湘人不倒,華夏不傾」。湖南,在近代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每每遇到國家危難時刻,總是有一批捨生忘死的英雄人物挺身而出,挽救國家於至暗時刻。
在抗日戰爭期間也是如此。湖南人在抗日戰場上做過多少豐功偉績,千千萬萬湖南人拋頭顱,灑熱血,前僕後繼參與抗日戰爭中,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戰中,有著3000萬人口的湖南省,居然走出了210萬子弟兵,僅此四川川軍,全國第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21日日本投降的選址便是在湖南芷江,史稱「芷江受降」,標誌著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徹底失敗。
那麼,為什麼日本受降會選擇湖南芷江呢?
一、抗日戰爭中的湖南
在晚清末期,湖南才子楊度曾經在《新民叢報》上發表《湖南少年歌》,其中有幾句是如此寫道: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這句話是湖南人真實寫照。從太平天國到解放戰爭,處處都能找到湖南人的身影,近代上的湖南人才輩出,既出現過收復新疆,保家衛國的左宗棠,也出現過建立新中國的無產階級成員。
自然,這片湘江大地上,也湧現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抗日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湖南人應時局而變,慷慨奔赴沙場,守護國家一方淨土。
據統計,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投入將近200萬兵力,其中有足足70萬兵力投入到湖南這一塊地。為什麼湖南如此重要,值得日本人大費周章去攻打?
因為湖南的地理位置決定它的重要性。當時日本人已經攻陷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也先後佔領了上海、廣州等重大沿海城市。日本的目光和爪牙逐漸轉向中國內地。
隨著民國政府向西逃跑,自然的,日軍準備向西進攻,奪得副都重慶。湖南位於西南的門前,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要想佔領重慶,必須先佔領湖南,否則連西南地區的大門都進去不了。
不單是日軍看得重,就連國軍也看的重。湖南不僅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而且還是水上運輸路線重要節點,以及重要的糧食產地和工業區。如果湖南一旦丟失,重慶的糧食產地、工業原料便只能依靠四川盆地,這就會給四川龐大的人口造成糧食壓力,不利於後方穩定。
更重要的還是,湖南作為前哨陣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例如省內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湖泊,都是防止日軍進攻的關鍵。國軍將領希望在此拖延日軍,消耗日軍,接著在大後方休養生息,為日後的反攻做準備!
所以對於國軍而言,湖南只能死守,決不能丟失!
根據日後戰場統計,中日雙方多達20萬人的大會戰中,其中發生在湖南的多達6次,分別是:三次長沙大會戰、常德大會戰、衡陽保衛戰、湘西大會戰。這6次戰績如何?「四次勝利,一次打平,一次戰敗」,可見戰績輝煌。
比起輝煌的戰績,更引人注目的是湖南人的貢獻。日軍在此先後投入多達70萬人次,傷亡達到20萬人,而可歌可泣的湖南人全省3000萬人,傷亡多達260萬人,其中光是死亡人數就接近100萬。
由於這裡戰況激烈,死傷慘重,被後來的軍事家稱為「東方凡爾登」。凡爾登在一戰期間也是有名的戰爭,在凡爾登同樣也是死傷慘重。
正是在湖南人的堅持頑強鬥爭下,日軍沒有想到這些國軍戰鬥力如此驚人,侵華的野心也止步於此,直到6年後在湖南芷江投降。
二、四次大會戰打出湖南人的驕傲
在此之前,湖南人早就積極參加抗日戰爭。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日軍叫囂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沒想到被國軍來了個當頭一棒!
其中就有湖南人的身影。在淞滬會戰軍隊中,湖南省是投入兵力最多的省份之一,一共有9個師和3個旅,以及數以千計的湖南地方保安團。他們從湖南出發,前來異地支持抗戰。
來自湖南醴陵的張彀中,身為15師44旅的旅長,即便身負重症,也依舊抱恙上陣。親臨戰場,浴血奮戰。由於戰場條件惡劣,導致病情加重,甚至雙眼失明!可即便如此,他卻依舊指揮戰鬥,直至他生命最後一刻,享年38歲。
淞滬會戰後,日軍蠢蠢欲動,企圖將爪牙伸向華中、華南,其中他們便盯上湖南。家鄉有難,三相男兒積極響應,各地徵兵站不少湖南人應徵入伍,背起槍枝,準備於湘江邊上與敵人決一死戰!
在全面抗戰的八年內,湖南就足足堅守了六年!一九三八年十月,日軍分別從南北方向包圍湖南,企圖打通湖南樞紐。當時日軍在武漢、廣州等戰場上戰無不勝,先後取得不小勝利,被勝利衝昏的頭腦的日本人不由口出狂言,第十一軍司令岡村寧次甚至說:「一個星期內拿下長沙!」
一九三九年第一次長沙會戰,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薛嶽審視奪度,調動24萬湖南人參加戰鬥,狠狠打擊了岡村寧次狂妄發言,消耗了大量日軍的人員和武器,日軍的計劃落空了!
一九四一年第二次長沙會戰,阿南惟幾接過指揮權,對第九戰區發起第二次大會戰。這一次又是薛嶽作為指揮官。運用古人的軍事智慧以及地理優勢,憑此一戰,中國軍隊收復全部湖南失地,恢復至戰前版圖。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不服輸的阿南惟幾再次向薛嶽發起挑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這一次,薛嶽發明「天爐戰法」,配合湖南地形,戰勝阿南惟幾。三次長沙會戰,都是由薛嶽指揮,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狠狠打擊日本人的囂張氣焰。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面對長沙戰局的不利,以及太平洋戰爭業已爆發,日軍不得不轉攻為守。根據戰場形勢,決定進攻常德。因為常德具有糧食產地、交通要道等,也是重慶的補給命脈,因此重要地位不亞於長沙。
這一次橫山勇是主力軍,率領日本人進攻常德,希望以此振奮軍心。國軍深知常德的重要性,派出曾經堅守臺兒莊的孫連仲指揮戰局。在這個戰場上湧現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一五〇師師長許國璋身先士卒,帶隊殺敵,衝鋒陷陣,面對槍林彈雨,毫無畏懼,寧可飲彈殉國,也不願投降敵人。最後,常德會戰我方全面勝利!
三、湖南人有氣節
這四場大會戰,振奮當時全國人心。國人太需要勝利,湖南的戰績的的確確為國人打了一劑強心針。隨後的戰鬥中,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消耗太多人力物力,原本以戰養戰的方針失靈,而且受到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的影響,日本在後期已經是強弩之末。
在1945年8月15日,尊貴的日本天皇在廣播中,向全世界日本軍人宣布無條件投降,從這一刻起所有日本人放下武器,接受投降。日本在中國的投降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1945年8月21日在湖南芷江舉辦受降儀式,第二部分是1945年9月9日在南京舉辦正式受降儀式。
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成為全國焦點。日本代表坐在席位上等候中方的發落,低頭接受中國人的指揮和安排。
之所以選擇湖南芷江作為投降之地,是因為芷江的重要性。芷江是當時湘西腹地,有僅次於昆明空軍基地的第二大盟軍機場,,交通便利,更有飛虎隊駐紮於此。芷江機場為抗戰做了不小貢獻,加之長沙、常德等地因為戰火被破壞嚴重,相對而言芷江比較完好。
芷江才成為日軍受降之地。
結語
在1945年8月21日芷江受降過程中,整個儀式簡介明了。日方代表今井武夫勉強使用國際禮儀對待昔日的敵人中國,接著便是乖乖等待蕭毅肅的指示。作為戰勝國,中國不必還禮,直接了當讓對方籤訂協議書。
結果對方把玩文字遊戲,想用「停戰」代替「投降」。當場蕭毅肅怒斥對方,對方被嚇得連連掉汗,如同敗家之犬。
芷江受降後,中國終於清除了日本侵略者的陰霾,迎來和平。這些為國獻身的烈士,值得我們時刻銘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