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柯達時刻」是指那些美好且值得留存的記憶,一塊塊黑色的小膠片凝聚著讓人感動的每個瞬間。而如今,「柯達時刻」卻被染上了貶義的色彩,甚至成為企業經營的魔咒。每每提起,都讓人感到無限惋惜且無奈。
1880年,喬治-伊斯曼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幹版製造公司;利用自己研製的乳劑配方,製作出照相機用幹版膠片。伊斯曼就時常想:難道照相機不能做得小一些嗎?攝影不能像用鉛筆寫字這麼簡單嗎?一連串的疑問促使他不斷研發新技術。所以他推出了感光度高、並且便於攜帶的照相膠捲,給感光業界帶來了一場劃時代的革命。最後他又進軍電影膠片領域和x光影像行業,成為世界膠片行業的領軍者。

1888年,公司推出了第一部傻瓜型膠捲相機「柯達」。它的上市讓拍照變成了前所未有的簡單事,用戶只需要按下快門即可捕捉到想要的畫面,即使是業餘攝影者也可以拍出質量上乘的作品。這部相機大獲成功,公司也因此更名為「柯達」。此後的柯達不斷推陳出新,成為膠片相機時代無可爭議的霸主。
他開發出了全球第一款取得商業成功的彩色膠片——克羅姆,它橫掃全球市場。1985年,《國家地理》雜誌封面上那幅著名的照片《阿富汗少女》,就是由攝影師史蒂夫-麥凱瑞用克羅姆彩色膠片拍攝的。1963年,柯達再次研發出了革命性產品——「instamatic」系列相機;第二年,該系列相機共銷售750萬架,創下了照相機銷售的世界最高紀錄。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柯達品牌幾乎壟斷了整個攝影市場。到1996年柯達攀上了歷史巔峰,全年的營業額達到了160億美元,純利潤超過25億美元。當年,柯達被評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第四大品牌。儘管競爭對手愛克發密集式供應、富士不惜血本降價,但都無法匹敵柯達的銷量。

數碼時代來臨時,柯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數字成像技術使照相術告別底片成為了可能。其實早在1975年,柯達的工程師史蒂夫-薩松就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位相機。然而當時柯達的管理層就反對繼續投資此項技術,因為數字成像技術的發展必然意味著,柯達將喪失膠捲業務帶來的豐厚利潤。短視的目光讓柯達錯過了從膠捲時代向數碼時代轉型的最好時機。
種種決策失誤讓柯達離市場越來越遠,再也無法重現之前的百年輝煌。世界上第一臺數位相機的發明者卻淹沒在了數碼時代的商業浪潮中。膠捲、相機以及衝印市場的大幅萎縮,讓柯達不堪重負最終又以破產重組的方式來尋求企業的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