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蕭撒葛只:出身高貴,未來丈夫卻愛上大齡漢女,嫁還是不嫁?

2020-12-18 猴格

當出身高貴的你,遇到的聯姻對象已經有自己的真愛時,你該怎麼辦?嫁還是不嫁?

契丹遼國的後族貴女蕭撒葛只,就遭遇這樣的窘境,嫁吧,男方已經有真愛了,不嫁呢,家族聯姻哪兒有小棋子反抗的餘地啊!只能抹一把辛酸淚,穿上嫁衣。

01,聯姻的棋子

遼世宗懷節皇后蕭撒葛只(?-951),是淳欽皇后、即應天皇太后述律平的親侄女,父親是述律平同父同母的幼弟阿古只。

阿古只,字撒本,非常的驍勇善射,是表哥兼姐夫太祖阿保機很信任的開國功臣之一,在契丹國建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和異父兄蕭敵魯一樣,都是契丹最顯赫的外戚,天顯元年(926)破回跋城後因病去世。

大同元年(947)四月,南徵的太宗德光崩於欒城,在軍中的前太子耶律倍的庶長子、太宗親侄子、30歲的永康王耶律阮自立為帝,並得到太宗舊部以及皇室中投機分子們的擁戴。

大孫子耶律阮的自立,打亂了老祖母應天太后述律平的計劃,按老太后的本意,是要把最疼愛的小兒子李胡推上皇位,早在天顯五年(930)三月,述律平就讓太宗德光冊立李胡為壽昌皇太弟,兼天下兵馬大元帥。

所以,在太宗朝,合法的繼承人是皇太弟李胡,太宗駕崩後,就應該由李胡繼位的,誰也沒有想到耶律阮區區一個庶子居然敢大逆不道的擁兵自立。

得到消息的述律太后氣壞了,迅速讓小兒子李胡領兵去討伐逆人耶律阮。此時的老太后忘了,即便是合法的繼承人也不一定能夠繼位啊!你之前廢棄的嫡長子耶律倍不也是你老公阿保機冊立的皇太子?

殘忍暴虐的李胡果然不得人心,在泰德泉之戰大敗而歸,由於耶律屋質從中調停,述律太后母子倆只能被迫承認大孫子耶律阮的合法性,耶律阮成為契丹大遼第三位皇帝,是為遼世宗。

耶律阮本身並沒有多少勢力,全靠機緣巧合、風雲際會才得以上位,為了坐穩皇位,他也必須做出讓步,去迎娶祖母的小侄女、父親的小表妹、自己的小表姑蕭撒葛只為妃子。

蕭撒葛只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穿上嫁衣的,這一年是天祿元年(947)。

02,遼世宗和他的真愛甄氏

遼世宗天授皇帝耶律阮(918-951),契丹名叫兀欲,是太祖朝皇太子、人皇王耶律倍的庶長子,母親是奚人蕭氏。

兀欲的父親耶律倍因為被老娘述律平廢棄,所以與皇位失之交臂,又備受弟弟太宗的猜忌防範,就在天顯五年(930)十一月,帶著心愛的妾室高氏、拋妻棄子投奔中原。

身為庶長子的兀欲當時才12歲,先是和生母以及兄弟們在嫡母東丹王妃蕭氏手底下討生活,後來跟著嫡母入京覲見叔父太宗,又被叔父留在身邊。

大同元年(947)二月,30歲的兀欲才被叔父封為永康王,此時他的身邊已經有一位愛人,就是大齡剩女甄氏。

關於甄氏來到兀欲身邊的時間,因為史料缺乏,所以並不能確定,目前只能通過《遼史》和《契丹國志》的記載知道,甄氏是後唐宮人,兀欲在跟隨太宗南徵入汴京時,見到當時已經41歲的甄氏,驚為天人並娶為妻子。

世宗妃甄氏,後唐宮人,有姿色。帝從太宗南徵得之,寵遇甚厚,生寧王只沒。及即位,立為皇后。嚴明端重,風神閒雅。內治有法,莫幹以私。劉知遠、郭威稱帝,世宗承強盛之資,奄奄歲時。後與參帷幄,密贊大謀,不果用。察割作亂,遇害。景宗立,葬二後於醫巫閭山,建廟陵寢側。(遼史甄氏傳)

世宗皇后甄氏,漢地人,後唐潞王時為宮人。世宗從太宗南入大梁,得之宮中。時後年四十一歲,世宗幸之。(契丹國志甄皇后傳)

如果據《契丹國志》記載,甄姐姐是後唐潞王宮人,但潞王李從珂的都城在洛陽,並不在汴京,世宗兀欲如何在汴梁宮中得到後唐宮人甄姐姐?

那大概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在天顯十一年(936)遼太宗率兵援立石敬瑭時,後唐潞王引火自焚,宮人四散,甄姐姐流落汴京,才在會同九年(946)遇到世宗兀欲。

總之,甄姐姐的身份就是契丹人南徵時俘獲的女俘虜,因為超然的氣度以及美貌,反正是被兀欲一見鍾情了。

有朋友認為:小庶子兀欲被老爹拋棄後,要在強勢的奶奶和媽寶男叔叔手底下討生活,不可能會娶大齡漢女為原配正妻。

猴格則認為,正是因為兀欲是個庶子,他那個強勢又高傲的祖母才不會把他放在眼裡,更不會時刻關注他的後院、操心他啥時候娶妻。

當然,可以肯定的是,甄氏來到兀欲身邊時,肯定不是被迎娶正妻的禮節對待的,猴格更傾向於沒名沒份、悄沒聲息的嫁給兀欲,即便她被兀欲視為正妻,但並不具備正妻名分。

可能還會有人疑惑,兀欲好歹是皇孫,在遇到甄氏之前他就沒有娶妻麼?

雖然契丹人普遍早婚,但也有很多實際例外,比如秦晉國王隆慶二十七八歲才迎娶正妻,遼景宗耶律賢也是在二十一歲迎娶皇后蕭燕燕,遼道宗耶律洪基是二十二歲迎娶皇后蕭觀音。

但要搞清楚,雖然他們是晚婚,但並不代表他們身邊沒有女人沒有生娃啊!所以,兀欲大概率也是如此,30歲才被叔父封王的小透明,娶妻不娶妻當權者怎麼會放在心上?

總之,在貴女蕭撒葛只嫁給兀欲之前,兀欲正和真愛甄氏如膠似漆、恩愛非常。

03,後族貴女屈居漢人剩女之下

大同元年(947)二月,兀欲被封為永康王,四月被軍中諸將擁立,閏七月和祖母應天太后籤訂橫渡之約,大概就在閏七月之後,迎娶蕭撒葛只。

雖然被迫迎娶小表姑,但並不表示兀欲向祖母屈服,八月初一,兀欲尊親媽蕭氏為皇太后,隨即就冊立真愛甄氏為皇后,讓漢族大齡剩女甄氏成為契丹大遼唯一一位非蕭氏出身的皇后。

出身後族的貴族少女、小姑姑蕭撒葛只,不但在感情上輸給甄氏這個大齡女俘虜,就連地位也要屈居其下,這件事不管是對蕭撒葛只來講,還是對後族蕭氏,都是一件憋屈的事

兀欲立甄氏為後的行為,實在太打後族的臉了,這樣的結果是老太后述律平無法接受的,我們後族姑娘嫁給你不就是為了後位嗎?你居然把後位給一個漢女,你的太后是奚人也就罷了,你的皇后居然也不選我們後族,實在太可氣了。

但沒等老太后發作,就被大孫子先下手為強的幽禁到祖州,「既而聞太后、李胡復有異謀,遷於祖州。」表姑蕭撒葛只也只能委委屈屈的給表侄子兼丈夫當妃子。

嚴明端重的甄姐姐並沒有辜負小丈夫對她的愛重,不但把後宮治理的井井有條,甚至還參與朝政,為小丈夫出謀劃策。話說,從甄皇后以及後周郭威柴皇后的人生軌跡看,那時候宮廷中的女官素質還挺高的。

面對表侄子丈夫和他真愛皇后的姐弟戀,蕭撒葛只很識時務的在宮廷中當透明人,不爭不搶,不吵不鬧,大侄子你來我也不拒絕不甩臉,你不來我也沒怨言,就當在宮裡養老了。

蕭撒葛只的進退得當、與世無爭,很得兀欲和甄皇后的好感,皇帝嘛!誰又能指望他獨守一人?甄姐姐當然不會那麼春,所以和小表姑相處的挺和睦,新婚的蕭撒葛只很快就有了身孕。

天祿二年(948)正月,為了安撫後族,兀欲就把妹妹阿不裡公主嫁給表叔蕭翰,蕭翰是應天太后述律平異父兄蕭敵魯之子,也有說是阿古只之子,過繼給了蕭敵魯,反正是述律平的親侄子,蕭撒葛只的哥哥。

但是,身為兀欲上位功臣之一的表叔蕭翰前腳迎娶公主,後腳就參與太宗之子天德、以及太祖侄子劉哥、盆都的謀反大業。

當然,謀反事件很快就被兀欲鎮壓下去,天德被殺,劉哥兄弟流放,蕭翰被施以杖刑後釋放,畢竟親妹妹才新婚,兀欲對表叔兼大舅哥兼妹夫並沒下狠手修理。

隨即在七月,蕭撒葛只生下兒子明扆,這個小娃娃就是後來的遼景宗耶律賢,電視劇《燕雲臺》裡的渣男男二。

被寬大處理的蕭翰並沒有消停,反而把新婚妻子阿不裡公主蠱惑的和他一條心,天祿三年(949)正月,兩口子聯絡太祖皇帝的母弟明王安端謀反,但很不幸事情又洩漏,這次兀欲不再姑息,處死蕭翰,妹妹阿不裡也下獄死,安端被貶斥。

04,祥古山之變

平定叛亂的兀欲覺得自己終於把皇位坐穩了,就準備效法叔父南徵,在當年十月就調兵遣將攻打貝州去劫掠一番。

天祿四年(950),準備南下親徵的兀欲,為了穩定大後方,必須得安撫後族,天授皇帝兀欲同志只能稍稍退卻,冊立安分守己的小表姑蕭撒葛只為皇后,與甄姐姐二後並立,開創契丹遼國唯一的特例。

已經再次懷孕的蕭撒葛只,並沒有因為當上皇后就崩人設,興風作浪去給真愛二人組添堵,看來這位貴女的確不像姑姑那樣熱衷權力,只是在後宮過她的悠閒生活。

但這種輕鬆並沒有多久,天祿五年(951)九月初一,兀欲再次南徵,帶著老娘、真愛甄姐姐、表姑蕭皇后以及子女們南下。

此時的蕭撒葛只已經快到預產期了,很可能正是因為她要生產,兀欲才駐紮在祥古山行宮,九月初三,蕭撒葛只在行宮生下女兒萌古公主。

九月初四,兀欲在行宮祭祀父親讓國皇帝耶律倍,並宴請大臣,泰寧王察割就趁著群臣醉酒之際,發動叛亂,兀欲和甄姐姐以及老娘蕭太后當場遇害。

蕭撒葛只因為坐月子不在現場而躲過一劫,她的兒子明扆大王則被御廚尚食劉解裡藏在柴垛裡才躲過叛軍的搜捕。

有的人平時看上去很軟弱、很無能,比如蕭撒葛只,她以後族貴女的身份競爭後位,居然沒有爭過大齡漢女,看上去實在是太窩囊了、太不給後族長臉了。

但是,在丈夫遇刺後,這個看上去無能又軟弱的小女人顯得特別有擔當,她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趁亂躲起來,而是把剛出生的女兒安頓好後,從容不迫的乘坐皇后步輦去見叛軍頭子察割,請求為死去的丈夫和丈夫的真愛以及婆母收屍。

面對叛軍人人避之不及,誰還有心情管遇刺的皇帝屍身如何,兀欲也是做了五年天子,到頭來居然要靠一個弱女子來收屍,也是悲哀啊!不過,蕭撒葛只這份膽氣和臨危不懼也真值得敬佩。

為丈夫和他真愛收斂屍身後的蕭撒葛只,隨後就被狗急跳牆的察割殺死。太宗嫡子壽安王耶律璟平定察割之亂登上皇位穩定政局後,就追尊堂兄兀欲為世宗孝和皇帝,同時追尊那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堂嫂蕭撒葛只為孝烈皇后,呃,兀欲同志的漢女真愛甄姐姐並沒有得到追尊。

重熙二十一年(1052)十一月初一,蕭撒葛只又被曾孫子遼興宗宗真改諡為「懷節皇后」。

05,蕭表姑與甄姐姐誰為原配之我辯

關於遼世宗皇后誰是原配的問題,在史學界一直沒有定論,有認為蕭撒葛只是原配的,有認為甄氏是原配的,只怪《遼史》太簡陋了,讓人沒辦法得窺真相

認為蕭撒葛只是原配的依據多為以下兩種:

其一,遼史皇子表記載世宗有三個兒子,其中長子吼阿不,曾被景宗追封為莊聖太子,契丹嫡庶分明,吼阿不能被追封太子,必然是嫡子,即景宗母兄。其二,遼史公主表記載世宗有三個公主,也應該都是景宗同母親姐妹,是蕭撒葛只所生。總之,如果景宗有母兄,還有同母三姐妹的話,那他的母親蕭撒葛只在天祿元年(947)嫁給他爹世宗兀欲就不能成立,因為從嫁人到被殺首尾不足五年,怎麼可能生那麼多娃?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蕭撒葛只很早就嫁給世宗,才有時間生那麼多娃,所以,她就是世宗的原配妻子,世宗立甄氏為後就是寵妾滅妻。

認為甄姐姐是原配的依據也有兩種:

其一,遼史后妃傳記載蕭撒葛只是在世宗封永康王后所納,但世宗被封永康王是在大同元年(947)二月,四月就被擁立為帝,九月正式登基。也就是說,他身為永康王只有大同元年(947)的二月到九月之間,蕭撒葛只就是在這之間嫁給他的,怎麼可能會是原配呢?

其二,天福十二年(947)五月初一,世宗兀欲召趙延壽等人飲酒,並帶趙延壽去見他的妻子、即趙延壽的義妹。兀欲妻素以兄事延壽,兀欲從容謂延壽曰:「妹自上國來,寧欲見之乎?」延壽欣然與之俱入。(資治通鑑卷287)

從通鑑的記載可知,最少在947年之前,兀欲的妻子就和趙延壽有關係,並把趙延壽視為兄長,此次兀欲妻子跟隨兀欲南下,所以兀欲才對趙延壽說:你妹妹從上國來,你要不要見見。趙延壽欣然隨兀欲去見他義妹。

趙延壽曾迎娶唐明宗的女兒為妻,後在938年投降遼國盤踞幽州,在遼國混得也是風生水起。出身後唐宮廷的甄氏,與出身後族的蕭撒葛只,誰更容易和趙延壽建立關係、以兄事之,是不是一目了然?

因此,此處兀欲的妻子當然是指甄姐姐了,所以,通鑑能證明甄姐姐比蕭撒葛只更早嫁給世宗,原配自然是甄姐姐。

但雙方的依據都不算太實錘,又據出土的天祿三年(949)《仙露寺葬舍利佛牙石匣記》所列的施主有大遼皇帝、皇后、東明王夫人等等,可以知道在天祿三年的時候,遼世宗就有皇后了。

甄姐姐和蕭表姑兩人,前者是世宗繼位的天祿元年就冊立的皇后,後者是天祿四年才冊立的皇后,所以,出土石刻所記載的天祿三年的皇后自然是甄姐姐,而不是蕭表姑。

這樣看來,甄姐姐嫁給世宗的時間比蕭表姑更早,自然是原配無疑,但從世宗的子女歸屬看,又讓人傾向蕭表姑多點。那麼,世宗的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到底是誰生的呢?

06,世宗諸子女生母之我辯

世宗兀欲有三個兒子,吼阿不、明扆、只沒,目前只有景宗明扆明確是蕭撒葛只所生,剩下的哥倆就不確定了。

之前在寧王只沒篇我已經簡單分析過(參見拙作:正說寧王只沒:身世撲朔迷離,遭受宮刑又受老婆連累的悲催皇子),只沒的生母不確定到底是不是甄皇后所生,同樣,吼阿不的生母也沒有明確記載,遼史皇子表也沒有吼阿不的生母記載。

吼阿不能夠被追封太子,就必須是嫡子的身份,他爹世宗有兩個皇后,也就是說,甄姐姐和蕭表姑都有可能是吼阿不的生母,如果吼阿不是甄姐姐的兒子,那反而證明了寧王只沒不是甄姐姐的兒子,更說明寧王只沒是庶子、是長子。

來個大膽的推測吧!寧王只沒是世宗的庶長子,早死的吼阿不是甄皇后的兒子,世宗嫡長子,景宗是蕭表姑的兒子,世宗的嫡次子。

按照契丹的嫡庶制度,在兄弟排行上,自然是吼阿不第一,景宗第二,寧王只沒第三;但按實際年齡,則是只沒第一,吼阿不第二,景宗第三。

可能有人覺得猴格是亂推測,景宗本紀明明說他是老二,在你這兒怎麼變成老三了?這真不是亂推測,前面說了,契丹嫡庶制度很嚴格,庶出的都要排在嫡出的後面,所以景宗即便是排行老三,在序齒上卻是老二,有太多實例可以證明了。

比如遼興宗明明是遼聖宗第八子,但興宗本紀還說興宗是聖宗長子;聖宗女平原公主明明可能是老二,在公主表卻排在老六;秦晉國王隆慶的庶子驢糞明明是長子,在兄弟排行上卻屈居三個嫡子之下排列第四。

所以,寧王只沒雖然是庶長子,但按照契丹的嫡庶制度,他就只能屈居第三。

再來分析一下世宗的三個女兒,世宗三女分別是秦國長公主和古典、晉國長公主觀音、撒剌,她們的生母又都是誰呢?蕭表姑嗎?

按遼史后妃傳記載,蕭撒葛只除了生育景宗,還生了萌古公主,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把萌古公主和公主表排行老三的撒剌劃等號,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了,經過資料的查閱,猴格以為,公主表所列排行第一的秦國長公主和古典,更有可能是萌古公主。

為什麼?當然是因為契丹的嫡庶制度了,生母是皇后的萌古公主和古典,即便年齡在姐妹中是最小的,也會因為嫡出而排列第一,其他兩位公主因為是庶出,就只能排在第二、第三。

遼史公主表中對公主生母的記載,多是這種,「睿智皇后生三女」、「貴妃生一女」、「欽哀皇后生二女」、「蕭氏生二女」、「白氏生四女」、「仁懿皇后生二女」、「宣懿皇后生三女」等等,母不詳的則空白不記。

唯獨世宗三女在排列第一的和古典前面,是「懷節皇后生」,並沒有註明生幾女,現在有很多人都含含糊糊把世宗三女都歸在蕭表姑名下,猴格以為很不嚴謹呢。

由於世宗三女資料太少,猴格又去查閱了三位駙馬的資料,和古典駙馬侍中蕭啜裡,觀音駙馬蕭夏剌,撒剌駙馬蕭斡裡。

很明顯,這三位駙馬的名字都是契丹名,能夠檢索的都檢索了,蕭夏剌和蕭斡裡除了遼史公主表的記載,再找不到其他的,倒是和古典的駙馬蕭啜裡及其相關信息找到四條。

①尋遷南院樞密使。以毒藥饋駙馬都尉蕭啜裡,事覺,流銅州。尋又謀害尚書令蕭思溫,詔獄誅之,沒其產,皆賜思溫家。(遼史高勳傳)

②應歷間,族人恆特及蕭啜裡有罪欲亡,必攝【太宗庶子】密以聞,上以為忠,常以侍從。(遼史皇子表必攝條)

③統和三年985冬十一月戊寅,賜公主胡骨典葬夫金帛、工匠。(遼史聖宗本紀)

④統和四年986夏四月己亥朔,乙卯,蔚州左右都押衙李存璋、許彥欽等殺節度使蕭啜裡,執監城使、銅州節度使耿紹忠,以城叛,附於宋。(遼史聖宗本紀)

上面的四條資料結合分析,很明顯可以看出,第二條穆宗應歷年間,被太宗庶子必攝舉報的蕭啜裡,和第四條統和四年四月被殺的節度使蕭啜裡,都不是世宗的女婿駙馬蕭啜裡。

第一條資料,高勳傳記載的贈送駙馬都尉蕭啜裡毒藥被流放,是在景宗保寧八年(976)七月初一,隨後高勳在保寧十年(978)五月被賜死。此處的蕭啜裡很明顯就是和古典的丈夫。

第三條資料,統和三年(985)十一月,賞賜公主胡骨典,即和古典葬夫金帛工匠,說明此時和古典的丈夫蕭啜裡已經去世,再結合第一條資料可以知道,蕭啜裡是在976-985之間去世的。

繼續找資料,又找到一條乾亨二年(980)三月和宋軍作戰被殺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

太平興國五年【乾亨二年980】三月,並、代州潘美言:「契丹十萬眾寇雁門塞,聚兵分水嶺。臣令楊業、董思願、侯美、鄭昭達等率在外軍士救應,大敗之,殺偽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西京道應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獲其鎧甲、軍眾、銀牌、印記、戎器甚眾。」(宋會要輯稿蕃夷一)

很明顯,此處被殺的駙馬侍中蕭咄李就是和古典的駙馬蕭啜裡,在980年被殺,直到985後才正式安葬,還被聖宗賜予葬夫金帛和工匠。

也就是說,保寧八年(976)七月,駙馬蕭啜裡不慎捲入高勳案,雖然大舅哥沒修理他,但還是被冷遇,隨後在乾亨二年(980)又遭遇兵敗,人都死了自然沒法找他算帳,但也別想讓景宗有好臉色,可以去翻翻景宗本紀看看景宗怎麼對待敗軍之將的。

一直到五年後的統和三年(985),身為侄子和嫂子的聖宗、蕭燕燕母子,為了安慰和古典公主的喪夫之痛,當然也有昭顯皇恩浩蕩的意思,畢竟駙馬是為國捐軀,所以才賞賜金帛和工匠。

不管是景宗對涉案駙馬沒有下狠手,還是聖宗母子賞賜葬夫金帛工匠,都說明和古典公主與景宗一家的親密性,和古典公主就是景宗的同母妹妹萌古公主,這一切才能成立。

如果和古典就是萌古公主,她生於天祿五年(951)九月初三,成年後嫁給駙馬都尉蕭啜裡,保寧元年(969)二月景宗繼位,公主年方19歲,被哥哥封為秦國長公主。

保寧八年(976)七月,蕭啜裡涉高勳案被冷遇,公主25歲,乾亨二年(980)三月,蕭啜裡戰死,公主29歲,統和三年(985)十一月,蕭啜裡正式下葬,公主也才34歲,卒年不詳。

公主表排行第二第三的觀音和撒剌,一個被封晉國長公主,一個因為早死而未封,早死的不說,沒早死的晉國長公主觀音在景宗本紀、聖宗本紀毫無存在感,她們的駙馬也不見蹤跡,自然有很大概率是庶出的緣故。

07,猴格說

話說,寫蕭表姑這一篇快讓猴格把腦袋都薅禿了,《遼史》太簡陋了,《契丹國志》的錯訛也太多了,關於遼國的資料太少了,不管蕭撒葛只到底是不是原配,還是世宗子女生母的歸屬問題,都只是猴格的推測,立論都不太給力,只能等新史料發現來驗證了。

就要完結本文時,突然想到蕭撒葛只年齡的問題,她爹阿古只是死於天顯元年(926),那就是說,蕭表姑最晚也在926年出生,她如果是天祿元年(947)年嫁給世宗,當時也有21歲了,對早婚的契丹小閨女來說,也算剩女了,堂堂後族貴女,會到二十多才初婚嗎?

二婚也不能夠啊!目前猴格沒有看到契丹皇室的皇子皇孫、迎娶正妻時(蕭撒葛只當時就是應天太后為世宗選的準正妻,只不過世宗不認)選個二婚的,所以,猴格你論證七千多字,到最後自己又把自己推翻了?你是來搞笑的嗎?

哎!撓頭,好尷尬啊!也許蕭撒葛只是因為某種原因,所以才晚婚的呢?這一條暫且先不放開不管她,等新的出土石刻吧!

昨天晚上做夢都在挖墓,挖到了一大片遼國墓葬,大家吵吵著是世宗朝的駙馬石刻,我拼命的扒著石刻去看,卻就是看不清,最後在懊惱中被悲催的鬧鐘驚醒。

最後再囉嗦一點,可能會有人說,甄氏算什麼原配,又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然是尊祖母之命迎娶的蕭撒葛只才是原配。

怎麼說呢?世宗是一個被父親拋棄的庶子,平時並不被強勢又重嫡庶的祖母放在眼中,他的嫡母早亡,生母軟弱,世宗就是他們太祖系長支的代言人,他認定的妻子當然不需要別人承認,即便甄氏不是迎娶正妻的禮儀進門的,但已經被丈夫視為正妻,自然不影響她是原配妻子的地位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

相關焦點

  • 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啥意思?背後有何深意?
    雖然現在有不婚族,但畢竟還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婚姻。一個人除了工作單位外,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家庭了,一個稱心如意的伴侶太重要了。男人都想娶一個溫柔賢淑的女人做妻子,而女人則想找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作為丈夫,組成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 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畢竟我國古人常說「相由心生」,也正因為如此,老一輩的人就特別注意一些小細節,平時言行舉止都很有講究。特別是那些處在適齡婚配階段的男性女性,更是常常會受到家裡長輩的忠告,於是就有了那句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
  • 農村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嫁娶這件事情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唐朝公主地位高貴,為何還是這般「愁嫁」?
    「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這似乎是現代人對於愛情觀念的基本認知,似乎想要告訴我們,男追女太難,女追男那只需要一個眼神就夠了。在現實生活中好像也的確是這樣,我們只看見,幫兒子找老婆的父母,個個都愁白了頭,卻沒有看見哪個嫁女兒的父母擔憂不已。
  • 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男
    「仰頭女」,指的是那些仰著頭走路,一副趾高氣昂,看不起人的女人,給人的感覺就是盛氣凌人,目空一切,如果遇到這樣的女人,一般都不會有人喜歡。而這種女人的性格,往往都是比較霸道,脾氣比較暴躁,不講道理,什麼事情都要自己說了算。「仰頭女」,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仰著頭走路,目空一切,看不起人。這種女人,有點兒像我們現在說的「女強人」,現代的「女強人」是很受人尊重的,獨立自信的女性在現代這個社會並不少見。
  • 蟹老闆為了嫁大齡女兒,大閘蟹最低折籌嫁妝錢!!
    好嚴肅,好嚴肅的勸告~~來點歡樂多的事兒。今天來找wow姐的是一個蘇州大閘蟹老闆,他~~他是好善良的好爹地。。從何說起?得從他家三十好幾的女兒說起,是個大齡女青年啊。爹地心裡想,沒準這幾年也能嫁出去。可是,嫁妝~嫁妝。。。因為一家子對她失去信心,,嫁妝沒準備!!
  • 大齡女要將就嗎?過來人告訴你:比剩女更可怕的是「隨便嫁!」
    一切只因為,華梅35歲,還未結婚,未戀愛。鄉親們覺得她三十多歲都沒結婚,肯定是個「怪人」,所以才那麼有錢還沒人要:父母聽著鄰居的小聲議論,開始覺得在村子裡抬不起頭。而最讓人無奈的是,華梅並不是一個個例,身邊有許許多多30歲以上還單身的女性,正經歷著跟華梅一樣的生活。每天工作之外,最大的精力,就是不停參與親朋好友安排的一個又一個「相親局「,目標只有一個:嫁出去。
  • 「娶妻慎娶傷官女,嫁漢慎嫁劫財郎」結婚是一生大事,謹慎為好
    俗話講,娶妻慎娶傷官女,嫁漢慎嫁劫財郎。今天,我們就談談,為何傷官女,劫財郎的婚姻,往往不幸!傷官女非常有女性魅力,長相漂亮,而且聰明機巧,靈俐百端,嘴尖牙利,大本事沒有,鬼點子比較多,特別招男人喜歡,影視明星歌女,大多都是傷官女。
  • 易經:「娶妻不娶顴骨高,嫁漢不嫁連眉梢」,面相識人術
    「娶妻不娶顴骨高,嫁漢不嫁連眉梢」,就《易經》中與識人、面相、婚俗,有著很大程度關係的經典俗語之一。1.娶妻不娶顴骨高從醫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的顴骨是不同的,顴骨的高低,會直接的影響一個人的面部輪廓。遵循當代的審美觀念看來,一個顴骨較為高的男人或女人,通常都會給人一種剛毅、立體之美。
  • 晚婚的宋朝,「大齡剩女」比比皆是,百姓:真的嫁不起
    及笄是指女子十五歲,也就是15歲以前女子不應該結婚,否則可能會不孕不育。當時官方也規定了嫁娶年齡,男子要在15歲以上,女子要在13歲以上,司馬光曾提出,男子只要不過三十歲,女子不過二十歲都不算失時,意思就是說男子三十歲以前結婚就不是大齡剩男,女子二十歲以前結婚就不算大齡剩女。
  • 大齡剩女真的是嫁不出去嗎?錯!錯!錯!別自以為是了
    文/飛吧黑烏鴉最近網上老是看到很多大齡剩女發朋友圈、發頭條、發說說,展示自己有多優秀,但總是嫁不出去而苦惱,為此,父母也跟著湊熱鬧,貼廣告、發傳單、進婚姻中介所、甚者幫著自己的大姑娘相親。皇上不急太監急,可憐天下父母心。急有什麼用?
  • 「87年大齡剩女,感覺嫁不出去,焦慮到失眠」:嫁錯人,比不嫁人可怕100倍
    前兩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求助帖:87年大齡剩女感覺嫁不出去,焦慮到失眠怎麼辦?正文裡,貼主還無奈苦訴:「87年,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是找不到男朋友,相親被PASS到懷疑人生。雖說不好看但也能看,但不管好的不好的都看不上我年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
  • 重溫《知否》:盛華蘭的一生就是對「女怕嫁錯郎」的真實寫照
    讓我深有感觸的一點就是盛家四女的婚姻生活。最讓我惋惜的就是大女盛華蘭的婚姻,我覺得「女怕嫁錯郎」就是對她最好的描述。盛家的四個女兒生養的各有特點,主要是因為教養她們的人不同。其中,墨蘭是林噙霜林小娘生下並親自撫養的,她被林氏教導地雖然聰慧卻只在吟詩作對上用功,為的是以後能夠得嫁高門,樣貌才情都不差卻敗在三觀不正上,最後竟做出偷情的醜事來;如蘭是大娘子生養的,她的性情與大娘子一般耿直,但是三觀很正而且後期也變得很是聰慧。
  • 女人35歲之後,願意嫁「優質二婚男」,還是「大齡未婚男」?
    《大女當嫁》中姜大雁遇到了條件非常不錯的澎坦,可是澎坦在討論結婚的事情時,拿出計算器,算出房貸一個月他出多少,大雁要出多少,再算其他七七八八的經濟帳時,大雁的表情不是幸福,而是失落。 後來姜大雁選擇了離開,澎坦還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指使大雁給未來的婆婆做飯,言語中帶著命令,他卻不知道人家姑娘已經退出了。
  • 「大齡剩女真的條件差?」 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嫁掉的
    雖然都是剩下來的人,但是人們卻對大齡女青年有著很深的偏見。因為在很多男人的心目當中,大齡剩女就是條件很差,根本就嫁不出去的。 有人曾經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大齡剩女真的沒有男人願意娶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女人們的肺腑之言吧!
  • 農村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啥意思?有道理嗎?
    就如這一句「仰頭老婆低頭漢」,現在已經少有人提起。今天就來一起了解下。農村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也有另一種說法叫「仰頭老婆,低頭漢」,意思是:「惹不起」和「難對付」,碰在了趕快躲遠遠的,千萬別去招惹。
  • 倒貼12.8萬元「彩禮」的大齡女人:圖什麼?圖的就是能順利嫁出去
    但是,現實生活中,既有娶妻難的現象,同樣也存在嫁人難的現象,進而出現人們所說的「剩女」!由於生理因素的原因,男人年齡大些兒,同樣有生育能力,而女人年齡偏大,對生育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之所以說,女人年齡大了,尚未嫁出去,當然很操心,而且,作為男人來說,對於年齡偏大的女人,是有考慮的。因此,同是娶不了與嫁不出去,往往嫁不出去的更著急。
  • 不管嫁窮還是嫁富,婚後都會當上富婆,無憂無慮的四大生肖女
    而一個人的出身是無法改變的,而並不是每個女人的生活都與高考有關,相信嫁個好男人是很多未婚女孩子的夢想,如果還能嫁對老公很有可能就會享福一輩子,一生能當上富太太。今天就跟大家來分享一下,哪些生肖的女人,不管嫁窮還是嫁富,都會當上富婆,一生幸福無憂呢?一起來看看吧!
  • 北京大齡剩女「泛濫」,為什麼嫁不出去?5種原因告訴你
    北京的女孩大氣獨立而美麗,然而剩女「泛濫」,為什麼嫁不出去呢?確切的講,不是嫁不出去,而是她們不願意隨便把自己嫁出去,當然,也有一部分是根本就不想嫁人。如今,不僅僅是北京,全國各大城市的大齡剩女數量都不少,只不過是由於北京人口數量較多,顯得北京的大齡剩女數量也偏多。
  • 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男」,啥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下意識地用外貌神態來判斷一個人,畢竟古人們常說「相由心生」。所以說上一輩人的人也是十分在意這些小細節的,在一言一行上都有所講究。尤其是來到適婚年齡的男女,家中的老人都會對他們言傳身教,讓他們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影響了自己的婚姻大事。而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下頭漢」,便是很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