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過去並不怎麼起眼的口罩突然熱門起來。由於銷售緊俏,不少民眾不得不將「一次性口罩」反覆使用,一個口罩戴上個把禮拜都是常事。
口罩到底能不能反覆用?記者了解到,本市制定的國際首個《可重複使用民用口罩》團體標準,已通過專家評審,口罩重複使用將有標準可依。
隨著復工復產節奏加快,民眾對口罩的需求逐漸增多。而此前在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進行二審的《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中也曾提出,「患有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時,要佩戴口罩」。
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考慮到疫情防控的短期應急需求,還是兼顧長期戰略儲備需求,「必要時,戴口罩」將成為本市的一種新常態。
2月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不同人群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口罩選擇和使用技術指引》中建議,「其他風險類別暴露人員佩戴的口罩可反覆多次使用」。為此,面對巨大的需求和緊俏的市場,一些市民自主自覺將一次性口罩反覆利用。
但口罩是否可以清洗消毒後再使用?一隻口罩能重複使用多少次?我國此前與口罩相關的標準,還暫時無法解答這一系列的問題。制定出臺「可重複使用」口罩的標準迫在眉睫。
今年2月以來,本市組織開展防護口罩再利用平臺項目研究,進行大量實驗研究後,得出了通過高溫烘烤和高溫幹蒸對口罩消毒處理後再利用的技術方法。大量科學研究和技術成果表明,在當前疫情應急時期,高質量的口罩重複使用是可行的,可緩解當前市場需求與供給的矛盾。
近日,由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制定,市科委、市藥監局等多部門參與起草的國際首個《可重複使用民用口罩》團體標準,已通過專家評審。這一標準將由社會單位自願採用,推動口罩生產供應。
記者了解到,標準提到的可重複使用民用口罩,主要適用於在日常生活中阻隔微生物、飛沫、花粉等顆粒物。按照口罩功能及使用場景,可重複使用民用口罩被劃分為「防護」口罩和「衛生」口罩兩種。
其中,可重複使用民用防護口罩定義為潛在高汙染或高風險場景下,用於濾除病原微生物、粉塵、煙、霧等顆粒物的具有高度防護性能的可多次使用民用口罩,對防護效果和密合性能要求較高,核心指標為過濾效率、呼吸阻力與總洩露率。
而可重複使用民用衛生口罩則定義為日常環境下,用於阻隔飛沫、花粉、微生物等顆粒物在人與環境間傳播的具有一定保護功能的可多次使用民用口罩,對口罩材料阻隔性能和透氣性要求較高,主要適用於日常生活環境下的佩戴,核心指標為過濾效率和通氣阻力。
由於考慮到「可重複使用」這一特性,標準特別提出了「強度」的要求。標準指出,可重複使用民用口罩,所用材料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在正常使用過程中不應出現破損或變形。
與一次性醫用口罩往往只有一兩年「保質期」相比,可重複使用民用口罩規定了超長待機的「壽命」。標準指出,適用於戰略物資儲備的可重複使用民用口罩,應能夠長期儲存,存儲期應不少於5年。
此外,在設計方面,標準貼心地提出,口罩上應配有可塑性材料製成的鼻夾。
口罩可重複使用,是否就意味著過濾抗菌效果沒那麼好?
記者發現,標準規定,可重複使用民用防護口罩的過濾效率≥90%。這一數值,與GB 2626-2019標準中KN90級口罩性能指標要求一致。
此外,明示具有抗菌效果的可重複使用民用口罩,抗菌率則應大於90%。
既然標稱「可重複使用」,這種口罩不光能洗,還能消毒。標準提出,可重複使用民用口罩應能夠耐受製造商推薦的消毒、清洗及乾燥處理後重複使用,洗消不少於3次,累計佩戴時長不低於24小時。24小時後口罩鼻夾不應脫落,口罩無明顯變形。
製造商應提供具體的消毒、洗滌方法,應適用於居家操作。製造商提供消毒和清洗方法宜合二為一,如果不能合二為一,應先消毒再清洗;宜選用不破壞口罩過濾層荷電及結構的消毒和清洗方法,以及能夠使口罩過濾層荷電再生的宜家乾燥方法。
為了讓使用者一目了然,標準提出,口罩產品的明顯部位應附有清晰的中文標識,標識上要標有「可重複使用」字樣和重複使用時長、洗消方法、洗消次數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