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
去年美媽看了日本的一個綜藝節目,一個爸爸特意帶兒子去玩具店買他兒子喜歡的玩具,但是爸爸嫌玩具太貴,直接躺在地上撒嬌打滾並表示「完全不想買」。節目主要目的是觀察大人撒嬌鬧脾氣的時候,孩子會有什麼反應(事前兒子並不知情)。當大家以為兒子會大哭大鬧,堅持要買他想買的玩具時,他的反應卻出乎意料,不但感覺很困窘,臉上大大地寫著「我太難了」,為了不讓老爸繼續在那丟人,忍痛割愛,「算了,不買了。」
不少家長有這樣的煩惱,每次帶孩子路過玩具店或商場的玩具區,孩子的腳就好像被巨大的磁鐵吸住了,怎麼也邁不開腿,這個也想要,那個也要買。家長只要說個「不」字,立馬撒潑打滾,還不忘穿過滿眼的淚霧偷偷觀察爸爸媽媽的反應。要是家長有一絲猶豫有一絲不堅定,「勝利就在眼前,再鬧鬧」。面對地上號啕大哭的孩子的孩子,家長又氣又尷尬,買吧,會寵壞孩子,不買吧,又在這丟人,真是左右為難。很想像上面這位日本爸爸一「以毒攻毒」,但老臉拉不下來。那有什麼好辦法,可以避免這種尷尬局面出現,讓孩子還是那個「乖巧」的孩子,父母還是控制著局面的父母?
最好的辦法就是儘早給孩子做財商啟蒙,讓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金錢觀!日本教育評論家親野智可認為,「財商教育表面上是培養一個人對金錢的駕馭能力,實質是培養控制欲望的能力,在這方面很多成年人都無法處理好,因為這不是立即就能學會的,所以要從小就開始培養。」
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普及財商教育。美國,從孩子3歲時就開展「幸福人生計劃」;英國,2007年左右就將理財和儲蓄等課程列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日本更是為了孩子打造的「學生城」,讓孩子真實體驗現實社會的貨幣交換。
股神巴菲特也指出,早在孩子上幼兒園時父母就應該跟孩子談論理財,而不是等到孩子十幾歲才開始談論。可見,最好在孩子3歲是就開始培養財商,讓讓孩子們知道錢不是大風颳來的,要通過努力賺取,而且不是想買就能買,要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3歲就開始,會不會早了點,孩子話都說不完整呢?」
家長更多是擔心孩子聽不懂,其實這很好解決,用好玩又好懂的財商繪本來引導!《小兔子學花錢》、《小兔子學賺錢》、《小兔子學存錢》這套財商啟蒙書就很好。作者用小朋友喜歡的胡蘿蔔代替了抽象的「錢」,讓錢看得見、摸得著,還記得第一次給我兒子讀這套書的時候,兒子看到紅紅的胡蘿蔔很是興奮,一直指著胡蘿蔔叫我看,加上我給他讀的時候會結合故事情節適當輔以生動乃至誇張的表情,兒子在聽或看繪本的時候很享受這種愉悅的氛圍,所以後面每晚讓他自己選繪本他都會選擇這個系列。
兒子的這些表現,讓我深深覺得這套書真的物超所值。藉助簡單易懂而又充滿趣味的小故事,輕鬆教會孩子「錢」的觀念,並明白錢是有限的,有些東西自己未必買得起,慢慢學會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懂得錢不是大風颳來的而是通過努力賺取的,慢慢建立起良好的金錢觀,與此同時,也會逐步加強了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
比如,在《小兔子學花錢》裡,讓孩子認識到買東西是需要胡蘿蔔錢的(錢的概念),每周只能賺取3根胡蘿蔔(錢是有限的),有些玩具買得起有些買不起(價格各異),這個時候讓孩子思考哪個是真正想買的,讓孩子花錢有節制,建議基本的金錢概念。
又如,通過《小兔子學賺錢》這本繪本,能讓孩子明白,有夢想很好,但需要自己努力實現,不可靠別人,要用心澆灌花兒才會綻放;賺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長的過程。
又如,通過《小兔子學存錢》這本繪本,讓孩子養成存錢的好習慣,讓孩子曉得一時買不起的東西能通過存錢來實現,存錢也可以花錢但要把一部分存起來,讓孩子明白當用自己所存的錢最終實現夢想是很有成就感的。
這套邏輯性強又充滿趣味的財商啟蒙書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母親所創作,上市當月就登上了美國童書理事會的推薦書單,獲得眾多家長的好評,在日本、俄羅斯、西班牙、希臘等全球十餘個國家熱賣。現在此書在國內首次出版,還在預售中,想一睹為快的朋友可點擊選購,把這份驚喜帶回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