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寓意「壓住邪祟」。
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傳說,有一種叫「祟」的怪獸經常在大年三十晚上出來騷擾孩子,被騷擾的孩子往往輕則生病、發傻,重則死亡。把錢壓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可以避免「祟」來騷擾孩子,因為「祟」與「歲」諧音,就變成了「壓歲錢」。
另有一種傳說,由古代的春日散錢風俗演變而來。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在民間,人們通常會用彩線將銅錢串起來,再編成龍形,將這種東西放在床角,作為護身符。這種錢串,俗稱壓歲錢。一般情況下,長輩會直接把編好的銅錢給晚輩,希望壓歲錢能給孩子帶來一年的平安吉祥。這種做法,在明清時期最為盛行。
第三種說法是,壓歲錢起源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可見,壓歲錢實際上是用來避邪的。壓歲錢代表的是長輩對小輩的一種美好祝願。
不過,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已經「司空見慣」。
如今的壓歲錢已經「水漲船高」,不少「土豪」出手闊綽,成千上萬元的紅包並不新鮮。就算是「小民」一個,也要包上個三五百元,幾元錢的小紅包早就沒了蹤影。而拿到了紅包的孩子們更是習慣攀比誰拿得多,竟然有小孩子吐槽:紅包少沒面子。
其實,壓歲錢的作用只在於給孩子過年的氣氛,表示長輩對晚輩的祝願,增加家庭的溫馨,是區別其他節日的一項內容。
壓歲錢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其本意更在於祝福。最初的壓歲錢並不是真錢,而是像玩具,上面刻著『長命百歲』之類的吉祥話,是長輩給孩子們的祝福、關心、關懷,充滿了親情。
壓歲錢越給越多,「壓歲錢」中的感情祝福逐漸淡化,壓歲錢驅邪的作用越來越弱。
很多人將壓歲錢的多寡當做一種相互攀比的工具。不是對孩子的深情祝福,而是不良的物質教化,將把孩子往一種錯誤的金錢觀上引導。
1、壓歲錢一般是大年三十中午12點過後才開始給,大多是在除夕夜給。
2、傳統上,應是小輩給晚輩磕頭拜年,長輩發紅包,抱著壓歲錢,小輩雙手接過猴將壓歲錢放於枕頭下。
3、現在出去拜年,長輩都會給壓歲錢,應該將壓歲錢放在一個包裡,無論壓歲錢的多少絕對不能當面拆,回到家後,立即放到枕頭下。
4、如果孩子太小,家長可以握住寶寶的雙手,雙手合拳表示拜年,然後雙手接過壓歲錢。由於寶寶很小,對於壓歲錢沒有概念,所以大人幫忙保存,回家後放到寶寶的枕頭下。
5、壓歲錢的財不在紅包中的多少。壓歲錢儘量在枕頭下長放,是可以增加來年財運的。
當然,現在已經工作的晚輩也會給長輩包壓歲錢,來表達感恩與祝願。無論是長輩給小輩還是小輩給長輩,壓歲錢都是包含了中國人美好的情感在內的,表達來年平平安安,順利美滿!所以不要讓壓歲錢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喲~
除夕夜在進門腳踏墊下放三枚銅錢,可以招財。也有地方是放置"五帝錢",即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皇帝的銅錢,有擋煞、防小人、避邪,旺財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