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作為九九重陽節的思鄉思親代表之作,不會的人應該少之又少。這首詩裡出現了一種習俗性的植物---茱萸,大家認識它嗎?反正學那首詩的時候,我還不認識吳茱萸。後來學了中藥才知道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認識這一能讓詩人想起家鄉親人的植物——吳茱萸。
吳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也就是接近成熟還未成熟開裂的果實。每年的秋季,果實近成熟時候採摘,曬乾或者陰乾。吳茱萸辛、苦,大熱,在沒有辣椒的年代裡,其作為辛辣的調味品使用,尤其在四川、雲南、湖南、貴州等地。
而這些地方既是吳茱萸的主要產地,也是如今全國最能吃辣的地區。吳茱萸有小毒,須得經過甘草湯制過才能使用。因其味辛性熱,也是一味散寒止痛的良藥。
1.寒氣凝結所致諸身疼痛
吳茱萸辛能散、苦能洩,熱祛寒,主入肝經,能散肝經之寒邪,也能散肝氣之瘀滯,是非常重要的治療肝寒氣滯所致疼痛之主藥。入藥時,經常與人參、乾薑配伍。
包括寒疝腹痛,吳茱萸也是一味主藥,與小茴香、木香等理氣要同用。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楚王,因為受寒導致腹痛如絞,艱難難忍,大夫們束手無策,一位姓朱大夫用吳茱萸入藥,很快治好的楚王的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