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滑囊炎多見於青年女性,但男性也可發生;多發生在跟腱上方的滑囊炎症,是足跟位置與功能異常的結果。
一、解剖特點
跟骨的後1/3向後突出,稱為跟骨結節,其上面呈馬鞍狀,由脂肪覆蓋。後上緣向後上突出,為跟骨後上結節;跟腱和跟骨後上結節之間有一滑囊,稱為跟腱囊。跟腱囊前有脂肪墊。跟腱和足跟皮膚之間也有一滑囊,稱為皮下囊。
二、病因和病理
1、止點性跟腱炎,一般多見於體重超重的中老年女性,跟腱炎的發生可能更多引發於退變,而是不是過度活動。足部力線的異常也是引起跟腱損傷、退變的原因。
2、止點性跟腱炎患者的跟腱止點處發生纖維粘液變性,最後纖維化、鈣化,跟腱增粗,有結節形成。跟骨後上結節增生肥大,刺激跟腱囊發炎引起疼痛。
3、在常穿窄小或硬幫的鞋,突出部位的皮膚和鞋幫摩擦產生皮下囊的炎症,也可起起疼痛。Patrick Haglund在1928年首先描述此種病變,跟骨後上結節的增生肥大又稱為Hagluand畸形。
三、臨床表現
1、運動員的止點性跟腱炎常表現為運動時跟部的疼痛。
2、非運動員止點性跟腱炎可逐漸出現跟後部疼痛。開始為間斷性疼痛,以後可轉為持續性疼痛。跟腱止點處可有壓痛。讓病人單足提踵困難或引發疼痛。
3、跟腱滑囊炎一般發病於運動不多的中老年人。典型發病過程為突然出現跟後部疼痛,局部腫脹。跟腱兩側可見膨出,局部皮膚溫度可升高,跟腱內外側均可有壓痛,被動背伸踝關節可加重疼痛。
4、Haglund畸形一般多發於年輕人。表現為跟骨結節後外側的突出。如不合併有滑囊炎可以無臨床症狀。
在很多患者,止點性跟腱炎、跟腱滑囊炎和Hagluand畸形共同存在。
四、治療
1、非手術治療
95%的患者使用非手術治療就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包括:
1.1 休息、冰敷;
1.2 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
1.3 衝擊波治療
1.4 康復鍛鍊:
1.4.1 柔韌性測試
輕輕壓迫前足部,踝關節應當很容易就背伸超過90°。測試比目魚肌的方法同上,但應當保持膝關節屈曲,此時腓腸肌短縮,僅比目魚肌保持牽拉。比目魚肌緊張較為少見,腓腸肌緊張更為常見。
1.4.2 腓腸肌拉伸
雙腿分開,呈弓箭步,需要拉伸的腿置於後方,保持膝關節伸直,足跟緊貼地面,身體往前傾,如有必要可雙手推牆。維持10秒鐘,重複3-5次,每天進行3組。逐漸增加維持時間(最高45秒)。
1.4.3 比目魚肌拉伸
方法同上,但保持膝關節屈曲。
1.4.4 在臺階上進行拉伸
將前足置於臺階邊緣,讓足跟下沉,維持15秒鐘。注意動作輕柔,不要過度牽拉。
2、手術治療
切除增生的跟骨後結節,早期可關節鏡微創手術;若影響跟腱止點穩定性,則需要開放手術切除增生結節並重建跟腱止點。
(上圖中的管子為術後的引流管,術後1天拆除)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掃一掃,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