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會等你#
#每周多一點自主#
彭縈:
權利的遊戲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I don't have a choice. 」「That's what people always say, what they tell their families, what they tell themselves. You DO have a choice, and you've made it. 」
我從來就不相信 「我沒有選擇啊」這種鬼話。你從來都有其它選擇,只是你不敢去做而已。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你還在用「我沒有選擇」欺騙自己嗎?
by 貝加
前些年,我的好友總是抱怨夜裡睡不好覺,因為和孩子同床,孩子睡覺特別不老實,半夜踹醒她也是常有的事。
我建議她和孩子分床睡。
她說:「不行,她總是踹被子,分床睡肯定會感冒。」
我建議她準備一個帶護欄的小床,一個大點的被子。
她繼續回答:「那根本不行,你想得太簡單,blablabla」
我發現,和孩子同床,對於好友而言,是「痛苦不堪」又「不得不做」的事。結果,她就一直痛苦地堅持著,現在得了嚴重的失眠。
另一個朋友給我講過她媽媽的故事,她的媽媽也有許多「不得不做」。
據她說,媽媽上班非常忙,回家以後經常累的腰酸腿疼,她和爸爸每次都說讓媽媽歇一歇,結果,媽媽非要每天堅持拖地,但凡有些髒衣服就一定要洗掉,並且好好的洗衣機不用,用手洗。她經常一邊抱怨丈夫和孩子不幫自己做家務,一邊辛苦地幹著大家都覺得沒必要做的家務。
朋友一直覺得家裡地板沒必要每天拖,並且那些大物件也沒必要手洗。多次勸說媽媽,可是媽媽總是說「你以為我想幹活?不做能行嗎?你們都這麼懶,我不得不做」。
朋友說,和媽媽一起生活很累,幫她拖地自己累,不幫她拖地聽她嘮叨累。她最期待的事情是媽媽停止做「不得不做」的家務,還自己耳根清淨。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每天拖地」和「手洗床單被單」是「不得不做」的事。
生活中,經常有需要被我們看作「不得不做」的事,然而在他人眼中卻是一件奇怪的事。這些不得不做,可能被我們冠以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客觀原因(地板髒),周圍的壓力(同學結婚大家都去行禮),家庭角色(媽媽一定要整理家務),遵從大眾(大家都這樣)等一系列外部原因,這些原因似乎又不由自己選擇。總之,是我們自己不能控制的,我們是被逼的。
為什麼如此累還不休息一下?
因為家裡亂
為什麼打完孩子自己也很難過卻還要打?
因為他不聽話
為什麼你那麼討厭她還要交往?
因為她是我同事,不能不理會
為什麼討厭做飯還要做?
因為不做飯就沒飯吃
不能請小時工嗎?
太浪費錢
……
總之,無數的理由讓我們把這些變成了「不得不」的事情,並且這些理由聽起來貌似也很順耳,可不就是這樣子嗎?這恰恰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這樣的思維模式。
仔細思考一下便會發現,這些話裡面透露出的涵義,那就是「身不由己」——我不想這樣,但是我沒有辦法,我不得不這樣。
這類思維還有一種流氓變體:
我知道這麼說會傷害你,但是我不得不如此。
我知道這麼晚打攪你很不好,但是我不得不這麼做,因為這個事情很緊急。
我也不止一次在半夜收到情感求助,原因就是:抱歉這麼晚打攪你,但是我不得不這麼做,因為我女朋友要和我分手。(他女朋友的決定讓他「不得不」打攪我,而不是他想打攪我)
這也可以成為無可奈何、不得不做的理由。
大家可曾想過,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那麼逍遙自在,有些人的生活總是充滿「不得不」的身不由己?
迴避責任
這種方式可以淡化我們的個人責任,試圖對自己將要採取的行動進行責任迴避。
為什麼打孩子?因為他不聽話。(這種方式迴避了我們不懂孩子心理,不會教育孩子,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的責任,將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你為什麼打人?因為他碰了我的車。(迴避了自己的暴力問題,將責任推到對方的行為上)
你為什麼不離婚?為了孩子,因為孩子不能沒有爸爸。(迴避了自己不敢脫離婚姻的恐懼感,將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到底是離婚後媽媽帶孩子,然後偶爾去爸爸那裡小住一段,孩子開心?還是每天看父母吵架、冷戰甚至打架開心?
恐怕真正的原因是自己不敢面對未來,沒有勇氣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們不評判因為害怕承擔責任而努力維持婚姻的行為,但是將責任轉嫁給孩子一定是不當的。有些媽媽還會說「媽媽都是為了你」,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是自己造就了父母的痛苦。
放棄努力的藉口
因為外部客觀原因,我「不得不」,所以這不能怨我,所以我的痛苦是我無能為力的。這個過程,是放棄自我努力的過程。
前段時間轟動網絡的那場家暴致死案,妻子被丈夫家暴活活打死。其實,在之前多次發生家暴的時候,這位妻子就曾經對她的姐姐說過「我早晚會死在他手裡」。
她有無數次機會可以離開那個男人,可是她「不得不」留下,因為拿她的話說「他每次都一把鼻涕一把淚跪著求我,說他會悔改,我不得不給他機會」。
也許她只是不甘心放棄自己多年的付出,不甘心面對婚姻的失敗,缺乏重新生活的勇氣。
是的,不幸的人總是經意不經意地被生活綁架,把自己變成一個被綁架的傀儡。
心理學上曾經研究過那些久坐監獄出獄的人,這些人往往最後還是會再次進監獄,因為他們已經不習慣外面自由的生活。
同樣,習慣被痛苦、不幸、習俗、從眾綁架的人,也不善於讓自己走出來。為了擺脫想走又不敢走的心理困境,他們不斷地把責任推脫到別人身上,以減輕自己不去主動努力的壓力。
終究,人都是無法過自己這一關,所以為自己找一些藉口罷了。
事實上,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負責任。一個人自己不想做,別人是無法強迫他的。就如同那句著名的話,「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想不做什麼可以不做什麼」。你不能為所欲為,但是卻可以有所不為。
被習性掌控
很多在婚姻中感到不幸福的女人,經常在「你真是讓我傷透了心」「你害了我的一生」中堅持了一年又一年。
親愛的,沒有人能害你一生,只有你自己。「責任都是他人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這是多麼不幸的想法。
生活就像一個照妖鏡,這一切不幸,其實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只是你沒有意識到。真實的情況是,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是會如此選擇。
就如同我前段時間收到的求助,那是一個結婚多年對丈夫百般不滿意,對生活感到痛苦不堪的女人,結果,還在今年順應潮流生了二胎。痛苦中選擇了更加痛苦,更加抱怨丈夫,這是循環。
人生有無數次選擇機會,今天的選擇就是明天的命運,隨時都不晚。這個世界存在著太多的潛在的可能性,而你只是選擇了其中一種!並且把這個選擇稱為「不得不」。
因為你從來不願意去根據自己的需要嘗試新的選擇,而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待在自己熟悉的區域,不願意走出來。
俗話說:「英雄根據需要作選擇,凡夫由著習性作反應!」 所謂的「不得不」,只是我們的習性,我們習慣了它的支配,將自己的選擇權交給了它,讓它無時無處不在替我們做主。
無能的人總是想改變他人,有力量的人總是去改變自己。面對他人,我們要承認自己無能為力,因為我們不能左右他人的意志;但是面對自己,不能總是藉口「不得不」讓自己無能為力,我們隨時可以改變自己的選擇和決定。
再也不要用「不得不」讓自己陷入無能為力的境地,這種推卸責任、不去努力、不敢嘗試新方法的思想,終究會讓你越來越無力,讓你的一生都充滿「無能為力」。
因為你將自己的人生主宰權讓給了他人、社會和習慣,你從來都不曾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本文授權轉載自魔鬼搭訕&約會培訓微信公眾平臺(ID:dashanyuehui)
封面圖 by Hudson Christie
會員update:
5月2日-5月8日14點註冊的所有的會員確認函已經全部發出,內含會員號碼和張輝本周的語音(主題是生活如何能「不湊合」160508),請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郵箱,尤其是垃圾箱。沒收到的朋友請發郵件到wechangers@gmail.com,郵件標題約定為「1606期會員號碼」,郵件內容註明你支付時候填寫的手機號。
今天我做了什麼改變
彭縈她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皮娜》。一個教我們用身體去表達情緒的人。
在創作和排練中,皮娜總是一次次像蘇格拉底那樣向舞者們發問:什麼是冷漠?你們如何理解親密?如果你渴望溫柔卻得不到回應,你會怎麼辦?春天,你們如何感覺春天?華爾茲這個詞激發了什麼?禁慾,那麼相應的縱慾又是什麼樣的?你們能再來一遍假裝高興麼?再來一遍笑著砸爛東西…… 皮娜·鮑什拒絕平庸的回答,她追求的是為何而動,而不是怎麼動。 當舞者們用自己的身體來回答這些問題,身體的任何部分都可以用來詮釋生命。
以下是改變會會員對彭縈20160501期語音《皮娜,那個告訴我們如何用身體表達情緒的人》的反饋。
@會員 Zoe
我並不是一個很有藝術細胞的人,平時喜歡看的歌劇,話劇或者電影都是那些有著鮮明個性的角色和強烈戲劇衝突的情節,所以皮娜的舞蹈一開始讓我有些get不到點。但漸漸地我會開始沉下心來看著那些不斷重複的動作,那些真實的情緒和表達。我喜歡皮娜不斷的提問,我喜歡她問我們為何而動。我希望像她一樣始終不斷地探索,追問和思考我為何開始。
@會員 Lola
一個人若是能像皮娜一樣,找到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並對此保持著至死方休的高昂興趣,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如果有一件事比愛還濃烈,那必然是interset。愛會有消融的時刻,隨之而來就是倦怠。我一生都在追尋感興趣的東西。即使是暫時的興趣。謝謝語音分享,很觸動。
@會員 CC
我很少看現代舞演出,所以也談不上什麼欣賞不欣賞。不過看完《皮娜》這部紀錄片,對舞者、特別是現代舞者有了全新的感覺,想到了啞劇這種藝術形式。二者有一定的類似之處:只用身體來傳遞信息。對於習慣了用語言和文字的普通人來說,要使得信息準確的傳遞到觀眾,難度真的很大。而皮娜的舞蹈動作看起來是非常非常簡單,並沒有多麼華麗或者高難度,但整個編排裡,舞者或者說編者想要表達的情緒並沒有受到任何阻攔,直達受眾。裡面有一幕讓我想到了南斯拉夫行為藝術家 Abramovi那個著名的行為藝術表演,女舞者全程閉眼沒有任何主動的動作,但看得內心非常疼痛。所以,能夠聰明地運用身體來表達情緒的人,必定有一顆敏感的內心,才能夠感知到哪怕一絲細微的動作代表的含義。
加入會員,收聽當周語音,請點擊「閱讀原文」
想知道會員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秒鐘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