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刷到一個視頻,感觸頗深。
視頻中,丈夫開車,妻子坐在副駕駛。
突然,對面開來一輛大貨車撞向圍欄,飛落下來的碎片高速砸到前擋風玻璃上,整個前擋風玻璃都碎了,情況非常慘烈。
可是,妻子的反應卻很可愛。
沒有哭喊,沒有謾罵,而是開心地說道:「老公,我們可以換車了。」
聽到妻子調皮的話語,丈夫也暖心回應妻子:「還好開車的不是老婆」。
隨後,丈夫趕緊把車熄火,然後下車報警。
下車後,兩人還不斷感嘆「還好我們都還活著」。
面對突如其來的車禍,或許大多數人都會自責,或指責他人,又或者是抱怨為什麼自己這麼倒黴。
這對夫妻,既沒有互相埋怨,沒有陷入負面情緒,而是選擇看到事情中積極的一面,讓人不禁欽佩兩人的勇氣和智慧。
作家大仲馬說:
「煩惱與歡喜,成功與失敗,僅繫於一念之間。」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生活如何,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我們怎樣看待生活,也將會被生活同樣對待。
你的認知,決定了你的情緒和行為
曾聽到過這樣一個事情。
一個年輕人因為失戀,非常鬱悶,他去找一位朋友傾訴。
朋友問他:
「如果你在車上坐著,你把剛買的幾本新書放在了旁邊的座位上。這時,走過來一個人,不小心坐到了你的書上,還把書壓出了摺痕,你會怎麼辦?」
年輕人說:「那我一定很生氣。」
朋友又說:
「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個盲人呢?」
年輕人不好意思地說道:「那我會原諒他。」
過了一會兒,年輕人又說:
「還好座位上不是油漆,或者是尖銳的東西,要不然會傷到對方。」
如果是視力正常的人壓到書籍,就是不可以原諒的。如果對方是一個盲人,那就是可以原諒的,甚至是需要同情的。
面對同樣的事情,為什麼年輕人的行為會如此大相逕庭?
原來,是我們被思維模式操控著。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著名的ABC理論。
A(activating event)表示激發事件,B(belief)代表的是我們的信念和想法,C(consequence)表示後果和結果。
也就是說,A是我們經歷的外界發生的事件,B是我們對待事件的態度或者看法,而C則是我們做出的情緒或行為。
面對同樣的事情,如果我們的態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或行為。
簡言之,你的認知,決定了你的情緒和行為。認知不同,事情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不合理的信念,造成不恰當的情緒和行為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泰德曾說過: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合理的信念。
生活中,我們通常會陷入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呢?
1.我只能成功,別人才看得起我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求助提問:
「從小到大,我一直挺優秀的。以全校第一的成績上了211大學,本科時拿到國家獎學金,還順利保研。可是,讀研的三年時間裡,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我就會陷入情緒低落,特別是面對學業壓力、就業壓力;我害怕自己不能順利畢業,也害怕自己不能找到最心儀的工作,我該怎麼調整自己?」
對成功的強烈渴望,讓他覺得自己就應該比別人強,凡事都要比別人優秀。
但凡做得差一點,就失落不已。沒有了旁觀者的讚賞,就自怨自艾。
這種「我只能成功」的信念,終究一點點累積,成為壓垮自己的稻草。
2.我必須完美,別人才不會拋棄我
生活中,我們總是追求完美。希望自己是完美的、愛人是完美的,生活、婚姻、事業都是完美的。
事實是,生活從來都不是完美的,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著名歌手鄧紫棋,在13歲就創作出《睡公主》,被稱為小才女。然而,因為身材不夠瘦削,被媒體嘲諷,一度陷入「你很胖」的風波當中。
面對別人的嘲諷,她陷入自卑情緒。
直到她看到電影《超大號美人》中的蕾妮,雖然身材並不瘦削,但依然很自信、很美麗。
她知道,美不是由胖瘦來定義的。
從此,她不再追求別人眼中的「完美」身材,而是學著接納自己的身材,反而一點點瘦下來了。
被完美思維所裹挾,陷入片面的自我懷疑和否定,產生消極情緒,只會讓生活失去應有的色彩。
3.我的生活會一直這麼糟糕
沒考上大學,覺得一切都完了。
離婚了,我的人生可太失敗了。
被辭退了,整個人都被否定了,我真的是太無能了。
因為發生了不愉快的經歷,就認定自己一輩子都這樣了。
因為生活曾經或者此刻很糟糕,就覺得生活會一直這樣糟糕下去。
於是,每天垂頭喪氣、渾渾噩噩,陷入不良情緒的惡性循環。
一個人,如果一直堅持這種糟糕的生活信念,就會陷入不良情緒中,從而一蹶不振。
信念,決定了我們對待事情的反應。
當我們陷入「我必須成功」「我必須完美」「我的生活會一直這麼糟糕」這三種不合理的信念時,就容易被失望情緒所綁架,從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才能掌控情緒
錯誤的思維模式就像是枷鎖,將我們禁錮在失落和壓抑的氛圍裡。
當我們用合理信念,取代錯誤的思維模式,生活才能不再痛苦。
那如何才能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呢?
學會肯定自己的付出和價值
在熱播電視劇《愛的釐米》裡,關多雲被離婚,她以為自己全心全意呵護這個家,能得到丈夫的愛,換來的卻只是丈夫的埋怨。
面對「離婚」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她沒有自我否定,也沒有消沉墮落,而是在深刻反思之後,覺得應該靠自己去開啟新的生活。
她搬出那個讓她傷心的地方,然後開始自己創業,一心想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任何事情,不管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都會有好有壞的結果出現。
一段經歷的失意,不代表整個人生的失敗。
面對婚姻失敗、職場瓶頸、生活擱淺,不貶低自己,而是肯定自身的價值,讓自己從消極情緒中抽離出來,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學會積極的心理暗示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再加上生活的打擊,他陷入悲傷沮喪。這天,他來到海邊,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碰巧,被一個到海邊打魚的老漁民看見,老漁民用漁網把他救了上來。
老漁民問他想要跳海的原因,年輕人說了自己懷才不遇的苦衷。
老漁民說他可以幫年輕人解決煩惱。
說著,老漁民從沙灘上拾起一顆沙粒,扔到遠處,讓年輕人去尋找。
年輕人氣急敗壞,覺得老漁民在耍他。
隨後,老漁民又撿起地上的一顆珍珠,扔到遠處。
這次,年輕人很快就找到了閃閃發亮的珍珠。
年輕人才明白,如果想要讓自己與眾不同,想要遇到伯樂,就要首先把自己當成無比珍貴的珍珠,而不要以為自己就是一粒普通的沙子。
越是陷入低谷,越要給自己積極的內在力量。
當我們能夠正視處境,積極尋求出路,才能走出低谷。
學會接納不確定性
世界著名作家、大思想家斯賓塞·詹森曾經說過:「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我們總想讓生活按照我們預期的方式發展。希望生活順風順水、家庭美滿幸福、仕途平步青雲。
然而,生活總是充滿了變化。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什麼是一定和應該的。
紀永生,一個30歲出頭的東北大男孩,按照人生計劃,他應該會和女朋友結婚,然後努力工作賺錢,從此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
可是,他患上了視網膜病變,無法治癒,他的視力將會一點點模糊,直至失明。
突如其來的病變,把他的人生步調全都打亂了。
他決定辭去工作,騎行川藏線,去做單身主義者,想用另一種方式度過人生。
他在書中寫到:
我們總是追求一個完整的,充滿確定性的人生: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段不會分開的戀情,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好像才是正常人該有的生活啊。但怎麼可能呢?生活並不跟你討價還價,有時候還壞得很,會出其不意地就敲打你一下。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面對不確定性,學會在「變化」中生存和做決定,才能過好這一生。
能決定你人生的,只有你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裡》中寫到:
「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這一事實。」
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你的人生狀態。你怎樣看待生活,你的生活便是怎樣。
同樣是身處孤獨,有人能看到孤獨的價值,提升自己。
同樣是婚姻瑣碎,有人能看到瑣碎中的幸福,懂得珍惜。
同樣是對待失敗,有人會從失敗中發現機遇,重振旗鼓。
換一種想法,換一種心情,也許你的生活,就會大不相同。
每個人只有先改變自己對於生活的態度,最終才能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