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何沛寬」(ID:SingleToday),作者:何沛寬,36氪經授權發布。
「注意力在哪裡,交易就發生在哪裡」。
1994年出版《失控》、因「成功預測多個網際網路趨勢」,被稱為「世界網際網路教父」的KK凱文·凱利曾說。
當下人們的注意力從文字(比如公眾號圖文、頭條資訊平臺)、長視頻(比如優愛騰影視)媒介,轉移到當下熱火朝天的短視頻、直播。各行業與企業,越來越多加入到短視頻與直播這類新的注意力場景,獲得更多的交易可能性。
今天要探討的教育行業,也正越來越多地轉移到短視頻與直播,此前就有報導提及,「一家在線教育獨角獸公司,(2019年)暑假的招生,抖音整體獲客的貢獻佔到百分之六十」。
提供短視頻和直播服務的平臺,包括字節跳動抖音、快手、B站和微信的視頻號(以及此前已詳解的淘寶教育)。
然而,不同的平臺,對於不同體量、細分領域、教育形態的教育機構參與者來說,能夠產生的幫助和效用是不同的。比如上述提及的在線教育公司,在抖音獲客效果相對理想,但也有巨頭教育公司「折戟」,並沒有獲得較好的投入產出比。
那麼如何選擇、利用好當下高價值的用戶注意力流量平臺,對應成為了一個重要命題。尤其是對於市場化教培這個獲得消費者注意力、轉化成本高昂的行業而言。
教育機構高昂的營銷獲客成本:以在線教育上市公司為例
要解答如何利用好流量平臺的問題,就要搞清楚這些流量平臺在教育業務上的定位、策略和投入資源。再結合自身產品定位與形態、目標人群偏好,判斷機構與平臺的匹配度,作出選擇。
本文將詳解第一個問題,創業者、一線從業者可以基於此,獲得決策的基本信息與邏輯參考,輔助完成第二步決策。
一、四大短視頻與直播平臺:教育業務定位與受眾屬性先來看,這四個平臺為服務教育機構,提供了哪些入口,以及後臺支持。再看,平臺對應的教育產品風格/定位、平臺人群屬性如何,哪些品類具備相對優勢。對於教育機構而言,又有哪些參考價值。
教育產品入口、定位/風格字節跳動系
以西瓜視頻為例-在家上課-以k12等嚴肅內容為主的教育產品入口
今日頭條-精品課入口,以職場、泛素質嚴肅內容為主;在家上課,目前沒有上架內容
快手
快手-在家學習-入口-支持k12、大學、職業教育以及泛知識、素質教育品類
微信視頻號
B站
字節跳動系
抖音短視頻top教育創作者排行榜
快手
沒有公布教育類用戶年齡分布,但它整個平臺的用戶,相對而言還偏年輕,80後及以上佔比總計約為30%,而抖音教育類的僅80後佔比就達38%。觀看教育類視頻,男女性用戶比例接近。
在偏好品類上,快手去年12月發布的《2019快手教育生態報告》顯示,用戶偏好日常休閒文娛、實用技能方向。比如女性偏好:編織、花卉種植,男性偏好球類教學、養鴿子、維修。
顯然,快手短視頻教育類(即後臺短視頻教育內容),與快手「在家學習」的相對「嚴肅」內容(K12、職業教育等專業學科、技能)方向,是知識教育產品的兩個方向。
2019年快手用戶教育偏好
微信的視頻號
B站
四個平臺目前的經營數據如何,用戶流量表現、創作者豐富度如何?它們事關進駐教育機構時,選擇投入輕重的決策:對於不同的教育機構,相對高流量、低競爭的窪地是哪個。
* 取自最新公開數據
在這裡,我們從各個短視頻與直播平臺,創作者端、用戶流量端,來看平臺目前在教育業務的經營狀況。
字節跳動系以抖音短視頻為例,知識教育類創作者,去年末粉絲數過萬達7.4萬人——按有效日活4億人來算,佔用戶比不到萬分之二。教育內容創作者端,正在抖音發生的變化是:越來越多教育行業企業號進駐,去年3月至今年6月,進駐號增長3倍。
用戶端學習人數達1.8億人,同理,佔總體日活比達45%。抖音短視頻可以說,用戶端有較高比例注意力投放在知識教育品類了,對於教育機構而言,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在快手短視頻,創作者99萬教育類創作者。快手的教育類創作者接近一半有2000及以上粉絲。
也就是說,每兩個創作者中,就有一個的粉絲數有一定基礎。這可以說很能體現快手的「普惠、平等」理念了。快手這個普惠理念與策略,對於少有流量加持的個體教育IP、小機構以及新進入者,可以說是相當友好了。
視頻號暫時沒有公開的數據。
B站早在2017年 「 Study with me 」學習區至2018年,用戶端,接近「2000萬用戶」在B站學習,2019年達「5000萬」(2019年我也在這數字裡:))。2019年教育創作者端也「增長1.5倍」。
B站今年以來,多次出圈,且C端用戶有了更多時間在線上學習,可以預期B站的數據今年仍會有較亮眼的增長。
三、四大平臺:教育業務具體計劃、投入資源方向回到當下的視角,四個短視頻與直播平臺,有哪些具體的計劃與資源傾向,在支持教育機構。對於教育機構而言,有哪些幫助?
字節跳動系,上文已提及,今年6月,推出了抖音短視頻、西瓜視頻、今日頭條三方聯動的教育創作者扶持計劃,「學浪計劃」。這個計劃,面向k12、語言教學、高考、考研、職業教育等相對嚴肅的教育內容,區別於抖音短視頻「休閒娛樂向」。
從可量化目標來看,「打造過5位粉絲數超千萬」的知識教育類創作者,550位粉絲數過百萬的名師」。與字節跳動系的量化目標對應,下文也將提及它們落地的推薦算法邏輯,「強者越強」,流量會不斷集中到頭部。
對超級IP有目標的教育機構、講師IP,可以考慮爭取在字節跳動系的扶持方案下「進擊」。
快手自去年5月發布「教育生態合伙人計劃」,邀請「優質短視頻知識創作者入駐」,提供運營、流量與變現等輔助與支持。後繼續引入專業知識教育類創作者,「聯合知乎發布'快知計劃' 」。再者,快手去年11月推出專門面向教育創作者的流量補貼。
可以說,快手越來越重視相對專業的知識內容生產,這對有垂直專業技能的創作者而言,是一個利好的信號。
對於今年1月末推出的視頻號而言,儘管目前沒有針對教育業務的專項計劃,但基於社交圈傳播的短視頻內容方向,如上文所提,除了大眾向日常分享,有越來越集中在知識型、專業型教育內容正在沉澱。
再者,通過百度指數查看關於微信「視頻號」的需求圖譜,「如何鍛鍊意志力」等等學習型搜索已經出現。可以說用戶端,對視頻號的知識型/解答型需求,自視頻號推出不到半年,就自然形成了。
所以,如果視頻號按目前的創作端沉澱、用戶端需求走向發展,即便微信之後也沒有推出專門的教育策略,教育IP等仍能在視頻號獲得沉澱目標用戶的潛力空間。
視頻號-百度指數-需求圖譜
對比完四個平臺定位、用戶基礎屬性與當下的資源支持,再看具體的運營經營層面,非常重要的推薦算法邏輯如何?教育機構進駐,哪些對新手友好?哪些對已經有一定流量背景選手更友好?
* 基於公開信息與數據。(如有誤,或有最新推薦算法邏輯,歡迎公號後臺留言)
這裡提及的推薦算法邏輯,是指創作者的短視頻與直播是如何初次曝光、推薦給關聯用戶,以及視頻作品流量有什麼預設規則。
以字節跳動係為例,在短視頻或信息初次曝光後,如果某些指標達到推薦值,這個內容會被進一步推薦到更多潛在感興趣的用戶界面。如上文在教育業務資源投入處描述,在字節跳動系,「強者越強」,流量和注意力會越來越多集中到頭部。這個算法邏輯,對於擅長做「爆品」型引流視頻的教育機構、個體IP而言,是一個不錯的支持。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快手的推薦算法邏輯,「平等、普惠」,在初期曝光視頻時的邏輯與字節跳動系相似,但當某個作品、或者創作者關注量達到一定數量,快手可能設置限制,「將更多流量平均分到大眾創作者、視頻內容」。
B站的推薦算法,知乎用戶@Dear三多(標籤:B站百大up主品牌顧問)描述了它的邏輯,除了機器算法,還有人工篩選環節。當視頻內容通過算法篩選,觸發「推薦」,再由B站小編人工篩選推薦到網站首頁。其中,觸發「推薦」是基於用戶對視頻內容的充電、轉發、投幣點讚、彈幕等等。這意味著教育機構、知識IP在B站創作視頻內容時,如果想要獲得更多流量和推薦支持,在保證內容品質前提下,應適當引導用戶互動(eg投幣、轉發、彈幕)等。
最後梳理了這麼多關於短視頻與直播流量巨頭,在教育業務上的定位、資源投入與策略。各領域的教育機構、個體IP創作者,可以結合自身的能力、資源優勢做進一步決策:是否要投入某個流量平臺(平臺資源與策略)、如何選擇(爭取資源扶持、避開競爭)以及經營策略上如何定位(匹配用戶屬性與偏好)。
還有一個問題,也有不少讀者提到:現在各行各業已經有不少新星(頭部IP、以及玩得可能很溜的大機構),現在進入短視頻與直播場景,是否值得、是否晚了。但就教育行業,隨著在線基礎設施越來越成熟,加上5G等技術支持低延時的線上學習體驗,用戶注意力會越來越多集中在短視頻和直播場景。它們將成為機構、個體IP越來越基本、重要的獲客和用戶服務場景。如果除了核心教育產品創作外,還有些閒餘資源和擴展的規劃,不妨當下進入。
其他閱讀:
國內能否產生C2C教育大公司 | 創投思考
淘寶教育三思 | 深度 | 2020大公司做教育系列
一個C2C課程網站估值20億美元,它是怎樣做的 | 2020 新晉教育獨角獸
15歲高中生做了一個線上單詞卡工具,月活5000萬,今年估值10億美元 | 2020 新晉教育獨角獸
大二學生創立在線學習資源網站,付費用戶百萬,估值11億美元 | 2020 新晉教育獨角獸
伊朗人在加拿大做了個在線留學申請平臺,今年估值14億美元 | 2020 新晉教育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