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或者是歐洲待長一段時間,我的好奇目光總是會投向——廁所裡那個在馬桶旁邊,既像馬桶、又有著水龍頭的橢圓形神秘陶瓷盆。
在法國人家裡做客,或者是旅行期間的酒店裡,常會和它偶遇,並認真思考它到底是幹啥的:
泡腳盆?洗拖布的?嬰兒浴缸?
好啦,其實這個神奇的東西叫Bidet,翻譯成中文可以是「淨身器」或者「坐浴器」。
淨身……器??
咳咳,別想多了,其實這是一個從法國17世紀流傳下來的優良衛生用具,又稱,洗pipi盆!
很多人以為這玩意兒來自於土耳其,但是它其實是正宗法國貴族的產物。
Bidet誕生於17世紀的法國,最早可以追溯到1710年。在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中,相傳太陽王路易十四一口氣在一百多個房間中都配備了坐浴器~
想像一下凡爾賽宮的房間裡配備這個可愛精緻小馬桶的模樣👆
這真的不是個鋼琴凳嗎??
當時的坐浴器,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啊!甚至那個時候一般都配置在臥室當中。直到1900年以後,才逐步成為衛生間浴具的一部分。
其實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上來說,坐浴器,或是其他文化中類似的物品(例如日本電動馬桶蓋,東南亞馬桶旁邊的小噴頭等等),真的是非常健康和衛生的一種習慣。
如廁後用水衝洗下陰,而不是僅僅使用廁紙,能更大程度地保證個人的清潔。
而現在,很多高級的Bidet或者智能馬桶還提供了烘乾、調節溫度等功能,真的是一個擁有現代觀念的友好發明啊!
後來,因為中世紀的宗教信仰等原因,過度洗浴被認為是心靈不淨的表現,坐浴器也慢慢淡出了歷史的舞臺,雖然在西方各個國家都有出現,但是始終不能登上主流舞臺。
直到最近幾十年,特別是二戰以後引進,又回到了歐洲各大家庭的衛生間裡,一發不可收拾。特別是南歐、中南美洲相當流行。據統計,法國有42%的家庭衛生間配有,德國6%,歐洲最多的是義大利(97%)和葡萄牙(92%)。
澡可以一天一次,但潔淨可以無數次,皆因有bidet……
所以,它不是被設計來洗拖把和洗腳的!!
不過事實上也存在一些「不拘小節」的家庭真的也會拿它來洗洗鞋子拖把之類的東西,憑藉想像力各顯神通:
還有這位藝高人膽大,冰鎮啤酒的小哥,EXM?
看來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水槽啊!
所以,這個東西到底怎麼用嗎?
第一步,當然是先使用馬桶🚽。
Step2,跨坐在坐浴盆上(還是想感慨一句,好猥瑣的姿勢)進行衝洗。
不過Bidet的設計有很多種,可以選擇你想要的噴頭和想清潔的部位來決定你的坐法~
大多獨立式的坐浴盆都可以正面或者背向著坐上去操作,這樣比較容易控制水流大小和溫度~但是如果你是穿著長褲的話,脫褲子叉開腿就比較尷尬,所以只有背向著坐了。
第三步,調整溫度和噴頭水流強度,以達到舒適。如果是冷熱水分離控制的bidet,需要先開熱水,等水溫變熱後再開冷水,直到你覺得舒適為止。
Step 3:Clean your genital area
當然,也有一些人偏好於關掉下水口,把盆裡放大半盆水來衝洗。悠哉悠哉……
總之一句話,怎麼舒服怎麼來。
第四步,清洗完成以後一定要把下體擦乾,可用廁紙或者是毛巾來保持乾燥。
Step 4: Dry your skin
第五步,清洗坐浴盆:用噴頭以很低的水壓對浴盆衝洗幾秒鐘,這樣能令它保持清潔。
Step 5:Rinse out the bidet
最後就是洗手!擦手!和正常使用廁所的程序一樣!
盪氣迴腸,一氣呵成!
感覺上個廁所都上出了高級感。
每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都有屬於它們自己的特性,這些細微的差距,會從方方面面體現出來。而衛生間,作為家居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也有著許多屬於它的特殊性。
下回再去歐洲人家裡,你要試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