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每個家長對孩子最迫切也是最平凡的願望,所以很多家長也會帶著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
我的一個閨蜜朋友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他家孩子今年3歲,一聽到音樂就很興奮,然後就幫孩子報了一個少兒才藝訓練班,希望孩子能夠受到氛圍的薰陶,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且還跟我們說這是在逼孩子脫離舒適區,現在苦一點沒事,重要的是以後。但我們也發現,在上了一段時間的課程之後,孩子不僅沒有吸收基礎的課程內容並且對音樂的熱情也在慢慢的趨於平淡。
其實閨蜜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興趣和閃光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個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擴大舒適區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維基百科對心理舒適區的定義如下:
從心理學的角度,舒適區是一個人為構想出來的,可以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安全感的邊界。簡單一點來說,處於舒適區的我們會覺得非常的放鬆,沒有壓力,並且情緒也不會陷入焦慮的狀態。
但很多家長就會害怕,如果孩子長時間地待在一個沒有挑戰的舒適圈裡,會放任自我,助長了孩子的惰性,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什麼不能一味地逼孩子脫離舒適區呢?
第一、過早逼孩子脫離舒適區會產生揠苗助長的消極反作用
揠苗助長的壞處每個家長都懂,可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條金科玉律已經成為了許多新手寶媽的育兒第一法則。只要孩子一直待在舒適區,爸爸媽媽就會感到非常的恐慌,害怕孩子從此落於人後。
所以尤其是在學習和才藝鍛鍊等方面會催促孩子過早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就像閨蜜的孩子才剛剛三歲就想讓他去系統學習關於音樂的知識。但這明顯會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
第二、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裡說到,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一定程度上能讓大腦的變化幅度也越大,但若是一下子的用力過度,過早的脫離了舒適區,就會陷入一種非常焦躁的不適情緒當中。
父母要求孩子走出舒適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孩子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變得更有競爭力,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一味要求孩子走出原本輕鬆的舒適區,但同時又沒有掌握好分寸的話,會讓孩子的實際能力與家長的預想結果不相匹配。
尤其是對於那些學齡前的兒童來說,並沒有覺得爸爸媽媽送自己去補習班是為了自己好,而是會認為爸爸媽媽是因為不關心他,所以想要把他丟給補習班,缺失了必要的關懷和愛意,會讓孩子處於一個安全感缺失的狀態,對於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等方面都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第三、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會讓孩子有一顆玻璃心
其實教育孩子也需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都有自己可以發展的空間和潛能,一味地逼著孩子脫離舒適區就有可能讓孩子過早的去接觸那些他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就比如說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在數學成績不是很理想,平時的分數也只能在及格線之內徘徊。
但家長卻強硬的要求他下一次的考試要考到90分以上。那麼這對於孩子來講,無異於是天方夜譚,孩子的失敗概率至少也會在60%以上。而長期遭遇失敗,卻沒有將負面情緒及時排解的孩子,心靈會變得更加的脆弱,更容易在以後遇到更加艱難的挑戰時打起退堂鼓。
所以說,脫離舒適區並不是一個教育孩子更有效的辦法,而是應該要從擴大這方面入手,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讓孩子更心甘情願地去接受。
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樣擴大自己的舒適區呢?
第一、看到時間的力量
之所以會有很多家長會認為脫離舒適區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因為脫離舒適區,能夠讓家長的情緒迅速的得到平復,家長通過孩子參加輔導課程的這個舉動,潛意識裡認為孩子一定會有所進步,但其實其中的風險很大,有可能孩子的興趣會因為過於繁重的課外學習而被慢慢消磨,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
而我們今天講的擴大舒適區就是要注重慢工出細活,慢即是快的道理,有時候看起來只是進步了一點點,但是只要投入的時間足夠長,量變帶來質變,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家長也應該是可以看得到的。
就以跑步為例,我們會發現那些剛開始挑戰10000米的人,在前5000米的時候是非常的輕鬆的,而到後半程5千米就會顯得疲累不堪。但經過不斷地練習,自己的體力和意志力以及身體各方面力量的增強。每次都能比之前更進步一點點,從5000米漸漸過渡到5100米。慢慢的積累下來,跑完全程也將會成為一個能夠順利攻克的目標。
簡單一點來說,也就是運動員的舒適區從原先的5000米擴大到了10000米。
所以說,在孩子學習這方面家長不可操之過急,而是應該做到鼓勵孩子每一天取得的小小進步,讓孩子從家長的鼓勵中獲取到內心的力量,堅持完成每一天的小目標,到最後就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第二、重視刻意的練習
這裡尤其是要指出,練習並不只是簡單的重複,如果孩子只是簡單地執行著父母的指令。那麼對於他來講,這些知識點都沒有被牢牢地記在腦子裡。而刻意練習就是指的是有目的的練習。家長可以給孩子適度的提供一些略微有挑戰性的難題,讓孩子以非常專注的精神狀態,去對待一個能夠得到即時反饋的,需要走出舒適區的練習,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效率以及成績都能有一個大大的提高。
我們可以理解家長這種焦慮的情緒,不希望孩子沉溺於舒服的狀態。而我們可以選擇幫助孩子擴大舒適區,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讓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