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成長最好方法,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2020-12-16 蜀人未晰

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每個家長對孩子最迫切也是最平凡的願望,所以很多家長也會帶著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

我的一個閨蜜朋友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他家孩子今年3歲,一聽到音樂就很興奮,然後就幫孩子報了一個少兒才藝訓練班,希望孩子能夠受到氛圍的薰陶,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且還跟我們說這是在逼孩子脫離舒適區,現在苦一點沒事,重要的是以後。但我們也發現,在上了一段時間的課程之後,孩子不僅沒有吸收基礎的課程內容並且對音樂的熱情也在慢慢的趨於平淡。

其實閨蜜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興趣和閃光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個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擴大舒適區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維基百科對心理舒適區的定義如下:

從心理學的角度,舒適區是一個人為構想出來的,可以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安全感的邊界。簡單一點來說,處於舒適區的我們會覺得非常的放鬆,沒有壓力,並且情緒也不會陷入焦慮的狀態。

但很多家長就會害怕,如果孩子長時間地待在一個沒有挑戰的舒適圈裡,會放任自我,助長了孩子的惰性,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什麼不能一味地逼孩子脫離舒適區呢?

第一、過早逼孩子脫離舒適區會產生揠苗助長的消極反作用

揠苗助長的壞處每個家長都懂,可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條金科玉律已經成為了許多新手寶媽的育兒第一法則。只要孩子一直待在舒適區,爸爸媽媽就會感到非常的恐慌,害怕孩子從此落於人後。

所以尤其是在學習和才藝鍛鍊等方面會催促孩子過早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就像閨蜜的孩子才剛剛三歲就想讓他去系統學習關於音樂的知識。但這明顯會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

第二、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裡說到,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一定程度上能讓大腦的變化幅度也越大,但若是一下子的用力過度,過早的脫離了舒適區,就會陷入一種非常焦躁的不適情緒當中。

父母要求孩子走出舒適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孩子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變得更有競爭力,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一味要求孩子走出原本輕鬆的舒適區,但同時又沒有掌握好分寸的話,會讓孩子的實際能力與家長的預想結果不相匹配。

尤其是對於那些學齡前的兒童來說,並沒有覺得爸爸媽媽送自己去補習班是為了自己好,而是會認為爸爸媽媽是因為不關心他,所以想要把他丟給補習班,缺失了必要的關懷和愛意,會讓孩子處於一個安全感缺失的狀態,對於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等方面都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第三、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會讓孩子有一顆玻璃心

其實教育孩子也需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都有自己可以發展的空間和潛能,一味地逼著孩子脫離舒適區就有可能讓孩子過早的去接觸那些他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就比如說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在數學成績不是很理想,平時的分數也只能在及格線之內徘徊。

但家長卻強硬的要求他下一次的考試要考到90分以上。那麼這對於孩子來講,無異於是天方夜譚,孩子的失敗概率至少也會在60%以上。而長期遭遇失敗,卻沒有將負面情緒及時排解的孩子,心靈會變得更加的脆弱,更容易在以後遇到更加艱難的挑戰時打起退堂鼓。

所以說,脫離舒適區並不是一個教育孩子更有效的辦法,而是應該要從擴大這方面入手,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讓孩子更心甘情願地去接受。

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樣擴大自己的舒適區呢?

第一、看到時間的力量

之所以會有很多家長會認為脫離舒適區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因為脫離舒適區,能夠讓家長的情緒迅速的得到平復,家長通過孩子參加輔導課程的這個舉動,潛意識裡認為孩子一定會有所進步,但其實其中的風險很大,有可能孩子的興趣會因為過於繁重的課外學習而被慢慢消磨,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

而我們今天講的擴大舒適區就是要注重慢工出細活,慢即是快的道理,有時候看起來只是進步了一點點,但是只要投入的時間足夠長,量變帶來質變,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家長也應該是可以看得到的。

就以跑步為例,我們會發現那些剛開始挑戰10000米的人,在前5000米的時候是非常的輕鬆的,而到後半程5千米就會顯得疲累不堪。但經過不斷地練習,自己的體力和意志力以及身體各方面力量的增強。每次都能比之前更進步一點點,從5000米漸漸過渡到5100米。慢慢的積累下來,跑完全程也將會成為一個能夠順利攻克的目標。

簡單一點來說,也就是運動員的舒適區從原先的5000米擴大到了10000米。

所以說,在孩子學習這方面家長不可操之過急,而是應該做到鼓勵孩子每一天取得的小小進步,讓孩子從家長的鼓勵中獲取到內心的力量,堅持完成每一天的小目標,到最後就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第二、重視刻意的練習

這裡尤其是要指出,練習並不只是簡單的重複,如果孩子只是簡單地執行著父母的指令。那麼對於他來講,這些知識點都沒有被牢牢地記在腦子裡。而刻意練習就是指的是有目的的練習。家長可以給孩子適度的提供一些略微有挑戰性的難題,讓孩子以非常專注的精神狀態,去對待一個能夠得到即時反饋的,需要走出舒適區的練習,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效率以及成績都能有一個大大的提高。

我們可以理解家長這種焦慮的情緒,不希望孩子沉溺於舒服的狀態。而我們可以選擇幫助孩子擴大舒適區,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讓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因此我們會本能的習慣舒適區,卻不會喜歡走出舒適區之後那個痛苦的狀態。既然走出舒適區這麼痛苦,那我們為什麼不永遠待在舒適區呢?這是因為待在舒適區,我們就沒法接受新的東西,也就無法學習到新的知識,無法讓自己得到成長。因此想要成長和進步,我們不得不走出舒適區。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輕推」讓孩子前進
    走出"舒適區",先找準"最近發展區"老公朋友家的孩子去年九月份升小學,幼兒園畢業那會完全不認識字,對學習拼音也絲毫不感興趣。孩子父母倒是很著急,擔心孩子上小學之後跟不上學習進度,於是四處諮詢學習方法。慢慢地,孩子開始學會識字,不僅如此,對學習拼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和興趣。一年級上學期結束,便已經可以獨立閱讀簡單的故事了。一直被很多人認為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要走出"舒適區",對於成人來說是這樣,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走不出"舒適區"同樣沒辦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 改變自己從擴大舒適區開始
    每年的開年我都都會給自己許下願望利用下班時間要看書一百本丶學會一門語言,但是下班回家總是控制不住拿起刷抖音丶追劇丶刷微博丶打遊戲……怎麼舒適怎麼來,這麼多年許下來的目標一次沒有完成,我最近看了發展心理學才明白原來我沒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想要改變自己,就需要突破舒適區,放大舒適區
    有很多人想要改變自己,但又害怕改變自己。那是因為當一個人習慣了當下的狀態,習慣了當下的行為模式,就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下感到舒適。當一個人沉溺於舒適區,會變得不思進取、故步自封。沉溺於舒適區的人,其行為表現為:懶惰、鬆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會感到迷茫和無助。每個人在自己的舒適區裡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舒適區,就會覺得不舒服、彆扭,或是不習慣。所以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改變自己,就算偶爾有改變自己的想法,但開始嘗試改變就會覺得不舒服,然後就放棄了。
  •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
    回到前面的問題,我奮鬥的目標,不就是有個舒適區嗎?這裡面我們對比下,什麼才是你想要的舒適區。我們看到路邊的一個年紀不大的拾荒者,他過的無欲無求,很開心每天,可以說很舒適,我想這一定不是你要的舒適。一日三餐樂得其所是一種舒適區,早九晚五也是一種舒適區,辛苦奔波有好的收入也是一種舒適區,每個人對於生活的要求和嚮往不同,造就了舒適區不同,換一種說法其實就是,在現有情況不能發生大的變化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舒適區裡,如果你覺得你的舒適區不是很滿意,那你可以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後,拼一個你想要的舒適區,我覺得沒問題。
  • 走出舒適區,才能有所成就嗎?一直以來錯誤地理解了舒適區
    近幾年接觸到的凡是關於舒適區的文章和言論,都是統一論調,鼓勵走出舒適區,拓延舒適區,我竟然不假思索地深信不疑,並為自己不能做到走出舒適區而時而感到自責。責怪自己像大多數人一樣平庸無異,做不到突破自我。前兩天讀到了一篇文章,竟令我恍然大悟,舒適區這事兒,也應該用批判性思維來看待。之前,為了走出舒適區,我做了一些傻傻的努力,比如嘗試不擅長的工作崗位,學習一些對於我來說很難的技能,最終都以羞恥的失敗告結。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正確地反思自己,更多地在責怪自己沒有意志力。現在想想,這樣自虐真的對嗎?
  • 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勇於迎接新的挑戰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內活動,我們會感到舒適和自在,當走出這個區域時,就會覺得焦慮和緊張。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心理舒適區就是讓人心理上覺得舒適和愉快的外界環境氛圍,也就是我們已經適應了的習慣或環境。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害怕挑戰,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康莊大道,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此時,退縮、軟弱和安於現狀只會不斷消耗我們本就不夠鮮活的生命力,唯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想方設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我們才能像故事中的小河流一樣,從雨水變成河流,又從河流變成汪洋大海。
  • 黨員幹部要走出「舒適區」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多給自己幾分「自討苦吃」,多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磨出真功夫,練就硬本領。 「舒適」看似是好事,但一旦沉浸於舒適區,就如同慢慢加熱的溫水中放入一隻青蛙,水溫能帶來暫時的舒適,當它發現無法忍受的高溫時,卻再也跳不出來了。黨員幹部如果習慣待在「舒適區」,就會看不到人民群眾的需求,聽不見人民群眾的訴求。
  • 高考模擬作文《走出舒適區》寫作指導及範文
    小鷹想成就更好的自己,它作出了改變,它飛離了溫暖的巢穴,扶搖而上,搏擊天空,終成雄鷹展翅飛;小溪想成就更好的自己,它做出了改變,它奔離了舒適的水潭,奔騰萬裡,振奮高亢,終成大江譁譁淌;毛蟲想做更好的自己,它也做出了改變,它突破了溫暖的蟲繭,破繭成蝶,終成蝴蝶翩翩舞。可見,我們想要成就更好的自己,就必須做出改變,主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2.
  • 孩子害怕走出學習舒適區?了解「最近發展區」,輕推孩子一把
    但是過高的期望和目標往往會導致孩子產生過多的學習壓力,讓孩子不敢去走出學習的「舒適區」,因為害怕失敗,這就容易導致孩子在學習上止步不前,甚至是慢慢的退步。王女士的兒子今年上初二了,孩子的成績一直是「不溫不火」,沒有很拔尖,也沒有倒數幾名,一直處於班級中遊,孩子似乎也滿足自己現在的水平,所以在學習上也沒有多用心。
  • 孩子出現畏難情緒,如何讓娃走出舒適區?「腳手架型父母」有妙招
    想要對比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優劣,首先要了解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定義。孩子出現畏難情緒,如何讓娃走出舒適區?「腳手架型父母」有妙招。1)快樂教育與放養型父母與之伴生的是放養型父母。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他們並不局限於這兩種選擇,而是另闢蹊徑,選擇轉換自身,做腳手架型的父母,達到更好的教育孩子的目的。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其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非常非常簡單,但並不容易,你必須要強迫你自己接受不舒服,離開你的舒適圈。9-3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因為生活中的重大機會總是會迫使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就意味著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感覺到不舒服。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上習慣待在「舒適區」,必然導致意志消沉、能力落後,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導致不能有效履行責任擔當,出現當「太平官」、念「平安經」的問題。因此,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其位謀其政,做到「有位更有為」。 走出「舒適區」,要勤於學習思考。加強理論學習,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提升個人精神境界。
  • 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職場新老交替,80後成為領導,90後成為主力軍,00後也雄心勃勃地加入角逐,作為年青一代,以標新立異、追求個性為己任,如何管理90、00後,李順軍在《領導力就是不裝》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 3個方法教你走出舒適區,為成長加油助力
    我想了想,判斷一個人是否在成長就要看他有沒有持續走出舒適區。關於舒適區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舒適區指的是在這個區域範圍內做什麼事情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在舒適區呆著很舒服,但是你要有所成長,必須走出你熟悉的地方,躍遷到高的能量層級。
  • 走出舒適區,人人都可以活出一個嶄新的自我
    的確,我們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否則,在舒適區呆久了,我們就容易放棄成長,最終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那麼,我們如何走出舒適區,活出更好的、嶄新的自我呢?1.明確什麼是舒適區?你的努力程度影響著你的能力,而你能力的大小決定了你舒適區的邊界。當你越努力,能力會越來越強,你的舒適區也隨之越來越大。相反,當你越放縱,能力會越來越弱,你的「容身之所」也會越來越小。我們可以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以擴大自己的學習區。
  • 走出舒適區
    恭喜你,陷入了舒適區我們應該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正在處於舒適區舒適區:對於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於舒適心理狀態在舒適區中,我們往往覺察不到任何壓力,並且沒有強烈的改變欲望,忽視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