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鏡現階段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與研究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但並
不妨礙不少科技企業紛紛推出產品,在B端與C端市場開始布局
數十年來,智能眼鏡一直出現在廣告、電影和新聞媒體中。從2012年問世的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到蜘蛛俠彼得·帕克的EDITH眼鏡,我們已經明白了像智能眼鏡這種高科技產品在我們這個世界應該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Snap執行長埃文·施皮格爾之前甚至表示,他預計消費者廣泛採用增強現實智能眼鏡還需要10年時間——但現在,眾多巨頭再次進入這一領域,期望使智能眼鏡能為主流消費者所接受。
●「智能眼鏡」企業應用與個人消費齊飛
所謂「智能眼鏡」是指能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擁有獨立的作業系統,可由用戶通過語音或動作控制實現語音視頻交流、信息傳輸及圖像識別等功能的眼鏡的總稱。
雖然,智能眼鏡現階段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與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語音識別技術、圖像識別技術、增強現實技術都有待優化,但並不妨礙它在B端與C端市場齊飛。
要說智能眼鏡與智能手錶等其他智能穿戴設備的最大區別,在B端市場的率先落地應用應是最大區別之一。
智能眼鏡具備一大特性就是「所見即所得」,與其他設備不同,他不會佔用你的雙手,而是將內容直接呈現在眼前,使得在許多特種工作上智能眼鏡擁有了極大的優勢。
比如電力運維就是目前智能眼鏡運營較多的一個領域,在運行檢修中,智能眼鏡的應用對減少人力支出,保護一線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提高工作效率,對保證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有促進作用。像巡檢工作量大,而且檢修人員的業務水平良莠不齊,在作業過程中容易出現誤操作的情況。為了防止誤操作,可以讓檢修人員佩戴智能眼鏡,通過智能眼鏡識別當前設備,確保對需要操作的設備開展工作,從而避免誤操作。
又例如在安防領域,部分地區已經開始給警務人員配備AR智能眼鏡,早在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安保期間,青島全市公安機關通過警務AR智能眼鏡識別發現各類重點人員56名,抓獲進魯在逃人員8名、涉毒人員5名。
除此之外,在醫療、建築工程、物流、智慧零售等領域智能眼鏡的運用越發普遍。
至於TO C,智能眼鏡正在集手錶、手環、耳機功能於一體。無論是聽音樂、接聽電話,都可以通過智能眼鏡來實現。同時,這也是一個智慧生活的入口,通過手式操控和語音操控,可以實現對智能眼鏡以及其他關聯智能設備的控制。
對於市場來說,可穿戴設備TOB講究效用、TOC講究效果,這兩方面智能眼鏡都還算有著不錯的表現,用一句話形容便是「未來可期」。
●國內外巨頭相繼入局
智能眼鏡的巨大市場空間,吸引著不少科技公司的目光,此前,Facebook、谷歌、微軟等科技公司就在開發智能眼鏡路上摸索前行。如今,又多了華為等國產廠商的身影。
去年,有媒體報導稱,Face-book正在研發AR智能眼鏡,公司將和眼鏡公司雷朋的母公司 Luxottica 建立合作關係。Facebook稱,希望在2023年至2025年為消費者提供智能眼鏡。這款被曝研發代號為「Ori-on」的智能眼鏡,其所支持的功能包括常規的接聽電話、獲取信息並對用戶位置進行共享。
目前的中高端智能眼鏡市場,仍由谷歌眼鏡和微軟HoloLens眼鏡佔主導。
2012年,谷歌眼鏡以一種頗具神秘色彩的方式在Google I/O大會上亮相。但隨著谷歌眼鏡走入消費者市場,用戶發現谷歌眼鏡的製造技術、應用場景等遠沒有宣傳片中來得「科幻」,似乎谷歌的研發團隊自己也沒搞清楚這款眼鏡的定位是什麼,輿論開始急轉直下,「谷歌眼鏡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產品」成了媒體的新論調。
2015年,谷歌宣告暫停面向消費者的谷歌眼鏡項目,同時,谷歌開始開發企業級的谷歌眼鏡。2017年,谷歌推出重新設計的企業版谷歌眼鏡,定位為企業工具。這次,谷歌眼鏡終於找到了準確的應用場景,消費者不喜歡的功能在企業環境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工人使用谷歌眼鏡去掃描配件,訪問培訓視頻,記錄產品缺陷等。谷歌眼鏡不再是用於拍照的高級玩具。
另一家科技巨頭微軟也在2015年底發布了自家的MR頭戴顯示器HoloLens。早期,它因在遊戲中的體驗而引發關注,之後則將用戶群定位為企業客戶。HoloLens不受線纜限制,可實現與周圍真實環境中的全息影像互動,但因其高昂的售價,也僅是在專業級市場中得到較多應用。
國產品牌華為入場不算晚,2019年就有了一代產品問世,今年又推出了第二代產品Eyewear II,提供了智慧助手的升級,以及「面對面翻譯功能」和「語音備忘錄」的加入,據華為介紹Eyewear II用戶只需戴上眼鏡就會聽到來自智能語音的問候,且如果今天你有會議行程、航班信息等計劃,還會同步手機中的行程,並向你發出提示。
●去「手機化」任重道遠此前,眾多可穿戴設備,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都無法「獨立」使用,所謂「獨立」是指不再依託智慧型手機而存在,像智能手錶的健康監測,最終信息的呈現都是在手機端,使他們終究無法被當成一件「完整」的硬體。
在業內人士看來,原因是因為少了塊屏或者說屏太小,導致承載的信息量不夠。相比之下,智能眼鏡的優勢就顯得尤為明顯,因為它具備「足夠大」屏來「裝填」訊息。
今年阿里發布的雲電腦「無影」告訴我們「去硬體化」,並不是異想天開,通過在一張名片夾大小的C-Key上連接一塊屏幕,隨處都是你的私人電腦。在雲、5G等新技術的助力下,硬體需求已經可以被移至後臺,「無影」能做到「智能眼鏡」肯定也不在話下,只是智能眼鏡完成「雲端化」也許會更難,在需要顧及重量、體積的前提下,比如如何讓晶片、攝像頭等其他必須配置納入其中。
「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智能穿戴設備的下半場?答案無法肯定,不過智能穿戴設備的下半場「智能眼鏡」一定不會缺席。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