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證實,去年耗資1674億元儲備零部件!多家中企被視為關鍵夥伴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金十數據

最近一段時間,華為正在加大其相關核心零部件的儲備,以應對美國此前的升級限制舉措。日經中文網最新的報導指出,華為首次證實,2019年投入先進半導體等零部件儲備庫存的金額達到1674億元人民幣,比2018年增加73%。另外,多家中國企業也被華為視作關鍵合作夥伴。

據TechWeb網站5月28日援引外媒報導,近期華為向聯發科採購的智慧型手機晶片訂單量大增3倍(300%)。隨著華為客戶訂單大幅增加,聯發科也在評估他們的供應能力。隨著各大供應商都在爭搶5G市場,聯發科在5月初還宣布,下半年將會有更多面向大眾市場的5G產品上市。因此,不難看出,聯發科是華為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

據了解,目前聯發科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處理器供應商。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2019年聯發科以24.6%的市場佔有率,拿下智慧型手機晶片市場第二的寶座,市場份額較2018年上升了10.6%,僅次於美國科技巨頭高通。

關於華為加大購買規模的舉動,5月22日下午聯發科就此回應稱,該集團和國內多家手機廠商都有良好且長期的合作關係,不管面對哪一家合作夥伴,公司都是致力於晶片性能的研發,以助力更好的用戶體驗,從而推動5G移動應用體驗的普及。而據日經中文網報導,臺積電已停止接受華為新訂單。

為確保產業鏈的安全性,近年來華為晶片研發商海思的供應鏈國產化程度也在加強。CINNO Research於4月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海思麒麟處理器位列中國市場手機晶片出貨量第一。而國內的其他晶片供應商也被華為寄予厚望。據報導,今年年初華為就將14nm晶片大單從臺積電手中轉交給中芯國際。按照中芯國際此前公布的計劃,有望在2021實現年7nm晶片的量產。

值得一提的是,業界也在對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前景表示擔憂。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若無法與中國買家繼續合作,預計美國半導體行業收入將減少37%,或將導致美企削減120億-240億美元的研發投資。另外,美國當前的舉動或將促使中國企業更多轉向別國合作,預計美國全球半導體的領導地位將被大大削弱。

相關焦點

  • 年終紀事2020|華為衝擊中國零部件第一?
    本篇聚焦汽車產業全年熱點——華為造車(上)。  不到一周的時間,華為用實際行動證實了什麼是「車規級」。  那麼,華為汽車業務的營收目標是多少?  以2019年華為官方數據計算,華為19.4萬人創造了8588億元的收入,人均產值442.7萬元。而當前華為智能汽車BU總人數約4000人,折算下來應創造收入約177億元。這個數據在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榜中排名第15位,在華為的整體營收中也不算出彩。
  • 概念股大漲:除華為加碼汽車業務 零部件漲價因素不容忽視
    汽車零部件個股的午盤表現消息面上,華為日前宣布與首批18家車企聯合成立「5G汽車生態圈」,致力於將5G技術與汽車出行相結合,並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對此,長期調研華為汽車業務的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對上證記者表示,華為汽車業務的核心不是做整車,而是去賦能汽車。
  • 華為的車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車」的野心 | 撩車
    這時候他特別需要合作夥伴的支持,而不是所謂的「吃獨食」。如果有人一直在講自己造車,將對華為和其他很多車企的合作會構成很大的負面衝擊,如果這些車企有所擔心,華為整個策略的推進都會受到影響。馬繼華告訴記者,「以前華為只集中於車輛集成方面,主要給汽車廠商提供技術,一旦跟消費者業務相結合,就是把汽車當成一個大手機來做,可以發揮它在終端應用開發方面的經驗,通過汽車作為終端,跟終端最終的用戶構成連接,產業價值比以前要大得多。」
  • A股汽車零部件股名單出爐
    2014年蘋果啟動了一項名為「泰坦」的造車項目,但在一段時間內陷入停滯,庫克後來表示放棄造車,項目改為「開發面向自動駕駛汽車的關鍵技術」。此次蘋果考慮生產汽車是重新開始造車或是僅提供自動駕駛技術還不得而知。一直以來蘋果對自動駕駛項目持續進行投資,並在去年收購了自動駕駛初創公司Drive.ai加入該項目。
  • 華為ADS 獲ASIL D 認證,新生意是打包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賣給車企?
    華為和英偉達都有自動駕駛晶片通過了ISO 26262認證,但兩者區別在於,英偉達通過這一認證的僅有Xavier晶片;而華為通過認證的是整個MDC 計算平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部門總裁王軍表示,華為現階段做的是未來「智能汽車」的基礎活,也就是基於華為公司的晶片,圍繞晶片和作業系統來做智能汽車的零部件,幫助車企「造好車」。  三大維度推動智能駕駛落地。
  • 拿下鐵礦卻不開採,澳大利亞巨頭欲找中企合作,或節約279億資金
    據悉,西芒杜鐵礦潛在的儲量累計超過100億噸,被視為全球最大尚未開採的鐵礦。然而,由於開發難度大以及基建融資等問題,早在1997年就拿到開採權的力拓,至今尚未對此礦進行開發。公開資料顯示,西芒杜項目共有1、2、3、4號共四個區塊,力拓與中鋁集團所在的為3、4號區塊。今年6月9日,我國山東魏橋創業集團等組成的聯合體贏聯盟拿下了1、2號區塊。
  • HUAWEIHiCharger發布,華為汽車產業鏈穩健發展
    直流快充模塊作為充電樁的核心部件,是整個充電站穩定可靠的關鍵。華為直流快充模塊的優勢在於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可靠、低噪音,年平均失效率(0.6%)遠低於業界均值(3%~5%),可有效減少充電樁質量問題,降低安全隱患,大幅節省運營商和樁企生命周期運維費用。
  • 華為重組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全面擁抱車企
    此前,華為的HiCar車載系統和車載智慧屏業務是隸屬於消費者BG,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是隸屬於ICT業務管理委員會,直接向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匯報。此次業務重組,有利於華為整合資源,避免內部競爭,與車企建立全面合作。
  • 大批中企停止對美合作,全力以赴供應華為手機,白宮這下徹底傻眼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月6日的報導稱,雖然美國為了擊敗華為公司用了很多手段,但是華為的發展腳步卻沒有絲毫停歇。有消息稱,很多大陸企業已經停止與美國進行合作,他們都在全力以赴供應華為手機需要的高端零部件,這樣的合作可以有效帶動國內相關企業的發展,而且我們的企業還會因此而擺脫對國外產品的依賴。
  • 一位夥伴給公司提的兩條建議:增加員工收入與設立關鍵崗位儲備
    建議二:關鍵崗位進行人員儲備,改變目前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現象。不管是三班改兩班後人員充裕,還是目前人手緊缺(增加編制),都建議進行關鍵崗位人員儲備或建立多能手制度,關鍵崗位儲備人員或多能手所帶來的利好遠大於培養支出以及增加這些人手的工資。
  • 新造車勢力讓華為走開
    但在智能汽車領域,為了實現更好的性能優化,從晶片、算法到作業系統,一體化自研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車企攻克的方向。在頭部新能源車企身上,表現尤為明顯。特斯拉在先後跟英特爾Mobileye、英偉達合作之後,於2019年開始自研FSD(完全自動駕駛)晶片。小鵬汽車CEO何小鵬也公開發表觀點,認為「像蘋果這樣的軟硬體一體可控模式,在智能汽車企業裡面會出現越來越多」。
  • 理工車企,比亞迪是如何成為跨界全能王的?
    對此大眾中國回應稱,大眾汽車部分車型的關鍵零部件確實因為晶片短缺受到影響,但情況遠沒有傳聞中的那麼嚴重,目前正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但是,針對同等問題,比亞迪則聲稱,目前晶片短缺雖是行業現狀,但比亞迪具備晶片製造能力,晶片全部自給自足,不受影響,並且還有富餘,可以外供。
  • 某國傳來消息,這或是制裁華為的後果
    畢竟此前華為已經儲備了足夠的器件,而華為Mate 40系列初步估計會有1000萬臺左右。至於其它非華為麒麟系列的手機,此前應該還儲備有大量的聯發科器件。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本次禁令的實施華為受影響最大的其實就是手機業務,其它業務兩年之內都不會受到影響。
  • 去年上市鋼企盈利整體腰斬,十家中只這家淨利上漲
    在目前已發布年報的鋼企中,唯獨中信特鋼(000708.SZ)的業績繼續增長。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截至4月9日,已有十家上市鋼企公布2019年年報。這十家企業去年實現淨利潤總額約189.02億元,較上年的385.94億元同比下降約51.02%。其中,中信特鋼2019年淨利潤為53.86億元,同比增長50.45%。
  • 高通證實已得到供貨許可 華為生機正在逐漸顯現
    華為生機正在逐漸顯現。高通終於證實,已經得到供貨華為許可,這意味著高通成為繼AMD、Intel、臺積電和索尼、豪威科技之後,又一家超重量級... 華為生機正在逐漸顯現。高通終於證實,已經得到供貨華為許可,這意味著高通成為繼AMD、Intel、臺積電和索尼、豪威科技之後,又一家超重量級的半導體企業獲得了華為的晶片供貨許可。如果消息屬實,那麼這也意味著華為手機「缺芯」困境也將得到大大緩解,尤其是華為Mate系列、P系列高端旗艦手機,因為晶片導致「缺貨」問題也將得到解決。但到目前為止,華為和高通都未對此置評。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的這一文件,被市場視為對當天早間一則傳聞的回應。該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由長安汽車製造完成,計劃在明年底上市。傳聞中提及的多家上市公司股價隨即巨震。  為此,華為在文件中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並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 美國的刀 華為的盾
    2020年3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公開表示,今年是華為公司最艱難的一年,也是檢驗華為供應連續性能否保證的關鍵一年。「2020年我們力爭活下來,希望明年還能發布年報。」徐直軍如是說。由於華為終端、5G基站、伺服器、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產品線重度依賴全球晶片製造商臺積電,也因此觸及華為公司的致命軟肋,所有業務進展被迫放緩。華為財報也從側面印證了制裁的嚴重性,2020年前9個月,華為公司總收入為人民幣6713億元(合985.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6108億元增長9.9%。對比2019年前9個月24.4%的收入增速,華為增長急速放緩。
  • 從華為入局看汽車智能化大時代投資機遇|華為|智能駕駛|智能汽車|...
    3、 智能座艙: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為核心,華為軟硬體一體化優勢凸顯智能化將徹底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賣車將不再是價值變現的終點而是新的起 點。座艙是人車智能交互的中心,在人、車、家全場景中,多場景的一致性體驗是 座艙智能化的關鍵。
  • 282家美企聯合緊急聲明,華為新拐點出現?任正非果然沒騙人
    可是大家比較關心的華為財務長兼副董事長孟晚舟,卻還沒能回到父親任正非的懷抱,至今已經被拘留700多天了。自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加拿大轉機時被拘留,華為似乎就開始意識到美國要動手了。
  • 耗資12億,裡水牛企收購法國上市公司!
    耗資約12.57億元!文燦股份成立於1998年,主要從事汽車鋁合金精密壓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應用於中高檔汽車的發動機系統、變速箱系統、底盤系統、制動系統、車身結構件及其他汽車零部件。百鍊集團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61年,是全球領先的汽車制動系統精密鋁合金鑄件生產企業。目前在全球擁有12處製造基地,位於中國、法國、匈牙利、塞爾維亞、墨西哥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