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寒夜跟隨海口救助站工作人員為流浪人員送禦寒物資
寒意化在暖意中
1月6日晚,在海口市大同路華廈天橋下,海口市救助管理工作站工作人員為流浪人員送棉被。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1月6日晚,在海口市大同路一店鋪門口,海口市救助管理工作站工作人員給一名流浪老人系衣扣。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1月6日晚,在海口市大同路一店鋪門口,海口市救助管理工作站工作人員為流浪人員送保暖衣物。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實習生 陳燕
1月6日20時,夜空中下起了小雨,寒意又增幾分。
年近六旬的倪老漢獨自坐在海口市大同路華廈天橋的橋墩下,自然垂下的一雙手骨節很大,還有些粗糙。他的身下是兩床棉被,棉被底下鋪著一張硬紙殼,再往下就是冰涼的地面。鋪蓋佔據的約1平方米地面就是他的「家」。他一直望著眼前的馬路,不知是在看車,還是在想著什麼。
「倪大哥,前兩天給你送的衣服穿上身了嗎?」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倪老漢回過神來。那是海口市救助管理工作站(以下簡稱海口救助站)站長謝克雄的聲音。倪老漢循聲望去,隨後站了起來。在海口流浪了10多年,他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員早已相熟。「穿著呢。」倪老漢拉開外套,露出裡面的毛衣和夾克,又朝自己的「床鋪」瞅了瞅,轉身說道,「看,被子也鋪上了。」
「明天又要降溫了,我們再來問問你,願意去救助站不?」
「我不去,我在這裡住慣了。」倪老漢擺擺手。
「那我們再給你送些棉被和衣服。」謝克雄嘴裡說著話,雙手已經利索地把新棉被鋪在倪老漢的舊鋪蓋上,隨後又把一張新的救助聯繫卡塞到倪老漢手裡,「你要注意天氣變化,千萬別著涼了,有什麼需要隨時給我們打電話。」
「政府和社會都關心我們,謝謝大家啊。」倪老漢回應道。
告別倪老漢後,謝克雄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20年11月24日以來,該站持續開展「送溫暖」活動,將工作人員分組,每組各負責一個區的巡街救助工作。除此之外,當日值班領導也會帶隊去重點區域巡街。「我們一般都在晚上七八點鐘去巡街。這個時間段,流浪人員一般都在。」謝克雄解釋道。
在大同路的臨街店鋪門口,也躺著幾名流浪人員。70多歲的蔡大爺最先看見走過來的老熟人,起了身。再一次和蔡大爺確認其不願去救助站後,謝克雄和副站長周亮把禦寒物資送到了蔡大爺手中,又遞過去一個袋子,裡面裝著八寶粥和礦泉水,「您的牙不好,我們把泡麵換成了八寶粥。」蔡大爺癟著一張幾乎掉光了牙的嘴,樂呵呵地說:「這個好,這個我能吃。」
一一為大同路一帶的流浪人員發放禦寒物資後,海口救助站工作人員回到車裡,去往人民橋,車裡塞滿了棉被、棉衣等禦寒物資及食品。「這麼多年,每年冬季巡街,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流浪人員的活動軌跡,他們中許多人選擇住在天橋下、公園裡和涵洞裡。」周亮說。
在人民橋下的涵洞裡,海南日報記者看到,這裡有七八頂支好的簡易帳篷,流浪人員就睡在帳篷裡。橋梁拼接處的空隙被他們當作儲物空間,裡面擺滿了物品,不少標有「海口救助站」的特製布袋也在其中。
住在其中一頂帳篷裡的肖阿公頭髮花白,因為個人原因,他不願去救助站。給其發放禦寒物資後,謝克雄蹲在帳篷前問:「肖阿公,您今年過年回家嗎?」
「不回了。」肖阿公答。
「那您到時候可以來救助站過年。」見肖阿公準備一口回絕,謝克雄趕緊補充說:「不強迫您去站裡,只是說您可以來站裡和大家一起過春節,我們一起貼春聯、包餃子、看春晚,熱鬧熱鬧。」謝克雄把救助聯繫卡遞到肖阿公手裡,「您要是願意,就給我們打電話」。
「行,我留著,到時候想去就跟你們說。」肖阿公攥著愛心形狀的救助聯繫卡高興地說。
21時許,海南日報記者與海口救助站工作人員告別。此時,雨下得更大了,落在身上很快就打溼了衣服,但當晚的巡街救助工作還沒結束。謝克雄等人上車後,又馬不停蹄地去往下一個點。
夜色中的海口,燈火通明,安靜而溫暖。
(本報海口1月6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