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智庫
上一次逛五角場合生匯還是在半年前,彼時上海網紅品牌樂樂茶在其一樓開設全新旗艦店、星巴克甄選工坊也選址於此,商場空鋪率低,一切欣欣向榮。
即便如此,疫情影響下,半年後的五角場合生匯也難逃「掉鋪」現象。
據贏商網不完全統計,6月初五角場合生匯整體空置率(包括圍擋、明確入駐但未開業、門店在但已停業)提升至17%左右。
合生匯的遭遇並非個例,而此番較大程度的品牌變化對商場是否就一定意味著是壞事?未必!
01
餐飲、親子品牌掉鋪明顯 新勢力正在崛起
從五角場合生匯內品牌關閉調整的具體情況來看,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正是本身實力不強或創新力不足的成熟品牌及新興品牌,而頭部品牌、市場認可度高的「網紅」品牌等正在逐漸恢復活力。
贏商網踩盤發現,目前合生匯的空鋪情況主要呈現以下情況:
1、餐飲業態掉鋪最明顯。兩種類型品牌尤為艱難,其一是小規模品牌,缺乏抗危機能力,如日式炸豬排品牌勝博殿合生匯店已停業,現在只剩下嘉裡中心和虹橋機場店還在營業;其二是缺乏創新能力的成熟品牌,如冰激凌品牌愛茜茜裡、披薩馬上諾等已黯然離場。當然不排除部分餐飲品牌有開店戰略的調整,但疫情無疑加速了其規模的縮減。相反,疫情後新開業的餐飲品牌數量極少,僅個別項目敢於逆勢開店,如小鋤匠壽喜燒、唐人吃麵牌。
2、親子品類受影響程度其次。早教品牌花園寶寶、兒童遊樂品牌愛樂遊已人去樓空。從大眾點評來看,這兩個品牌本身在全市擁有的門店數量就很少,不具規模。規模較小的兒童親子品牌在疫情影響下的抗風險能力一覽無餘。
實際上,兒童教育品牌近2年正處於洗牌期,如前些年風頭正勁的悠遊堂在疫情之前就因虧損嚴重而停業。如今受疫情影響,線上教育崛起,線下教育和親子遊樂品牌將經受更大考驗。
3、休閒娛樂品牌如電影院雖然是暫時停業,但確實對其所在樓層影響較大,連帶著周邊奶茶店都倒閉了,氣氛冷冷清清。
4、攜程這類旅行社全市線下門店幾乎都已停滯,未來是否還會考慮購物中心渠道還未可知。
商場正在經歷優勝劣汰的過程。這麼說雖然殘酷,但市場趨勢正是如此。
另一方面,明顯看到一些勢頭正足的品牌如雜貨集合店KKV、美妝集合店the colorist等正在加速在全城的布局。據悉,這兩個品牌同屬廣東的KKV集團,背後更有阿里等多家機構投資。
此外,以合生匯為例,商場進口處聚集了小鵬汽車、蔚來、威馬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品牌,加上奔馳之星冠松共4家汽車展示中心。新能源汽車品牌為打造形象進購物中心展示的趨勢尤為明顯,前幾天新能源汽車品牌極星(Polestar)在靜安嘉裡中心也正式開業。
一場疫情,並未阻擋有資本支撐的創新品牌加速擴張。
正如一位購物中心負責人說的,疫情影響下雖然會暫時減少商場租金收入,但在此過程中淘汰的也正是競爭力弱的品牌,下一階段是重新引入新品牌,優化品牌結構的好時機。
此次合生匯的品牌變化,或許正代表了上海商業地產市場的部分現狀,目前商場17%左右的空置率暫時還在商場運營的合理範圍內。於購物中心而言,調整必將進行,只是近期想短時間內引入新品牌將會是個難題;而於品牌而言,遵循這優勝劣汰的規律,有人唏噓,有人蓄勢待發。
02
行業掉鋪率過警戒線,商場下一步怎麼走?
當然,還有另一部分本身人氣不足的商場此時則愈加蕭條。贏商大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全國典型購物中心總體掉鋪率為21.10%,同比2019年下半年上升5.4個百分點,已超越行業掉鋪警戒線20%。
對經營本身較弱的購物中心而言,疫情的影響更為嚴重。如何在後疫情時代建立競爭力?商場方或許要做的是轉變思路。
一、加大場景營造,強調社交屬性
在消費者線上購物習慣不斷深化的情況下,線下將越來越強調展示功能。商場一方面可引入更多展示類品牌並引導下單,一方面打造多社交空間吸引到店。如龍湖虹橋天街的會客廳,為消費者提供休息交流的場所,讓商場成為第二社交場地;新開業不久的百聯Tx淮海則在通過展覽撬動線下消費……
百聯Tx淮海
在商場本身零售品牌吸引力不足的情況下,弱化購物的概念、煥新購物場景,或帶來不一樣的收益方式。
二、引入「地攤概念」,擁抱「消費降級」
國家鼓勵擺地攤為什麼如此受老百姓歡迎?一方面是地攤帶來的是煙火氣,更重要的地攤售賣商品的價格優勢。
雖然去年底,所有的商場都在談消費升級,但半年時間,今時不同往日,消費者的購物慾望下降明顯。中低消費能力的普通顧客並不該被忽略,在此背景下,商場如果能通過在公共空間打造市集能方式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在吸引人氣的同時,不失為一種商品內容的補充。
悅達889商業廣場中庭區域擺上了市集
三、摒棄傳統購物中心理念,加入「前置倉概念」
前置倉這一概念來自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新零售企業。什麼是前置倉?前置倉是一種倉配模式,它的每個門店都是一個中小型的倉儲配送中心,這使得總部中央大倉只需對門店供貨,也能夠覆蓋最後一公裡。
在網購普及的當今,購物中心如果能抓住消費者「最後一公裡」,不失為一大機會。
實際上,疫情期間很大一部分購物中心都在嫁接餓了麼等平臺做1小時送貨直達的訂單,但大多僅限於餐飲業態。試想如果商場在本身填鋪困難的情況下,將一部分鋪位打造為「前店後倉」的模式,對接品牌總部中央大倉和消費者,為顧客解決「最後一公裡」的難題,讓他們能在1小時內穿上網購的「新衣服」,這或許又是一場新革命。
當然,前置倉的問題還涉及到物流等各種複雜因素,僅供思路參考。
來源:華東商業地產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