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副書記、廳長 李宏斌
新疆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革創新、擔當作為、砥礪奮進,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積極創新 敢於擔當
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期間,住有所居目標取得巨大成就。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居民住房條件顯著改善,建成了較為完備的住房保障體系。一是城鎮居民住房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0平方米,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129.36萬套,住房保障率達到3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二是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住房安全有保障任務。累計建成農村安居工程116.98萬戶,支持37.7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改造危房,提前一年結束農村貧困人口住危房的歷史。三是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房地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預計五年累計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5100億元。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多措並舉增加租賃住房供應,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住房租賃服務,基本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住房公積金制度不斷完善,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貸款955.47億元,支持超過31.23萬繳存人購買住房。四是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推進。以2000年前建成的住宅小區為重點,著力改造提升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發展養老、託育、助餐等服務,不斷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813萬平方米、惠及居民約31.84萬戶。
城鄉建設發展突飛猛進。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一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城市建成區面積達1898平方公裡。二是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實現了零的突破。三是城市人居環境顯著改善。2019年,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4萬公頃和36.55%。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全面啟動,黑臭水體整治任務全部完成。四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持續提升。全面開展城市體檢,深入查找和解決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推進城市更新和品質提升,大力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功能修補,著力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加強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加快建設城市綜合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五是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7820個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7218個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實現了集中收集,3372個行政村生活垃圾進行簡單分類減量處理。積極推進南疆四地州煤改電居民供暖設施改造工作,完成60.49萬戶改造任務、總供暖面積2419.86萬平方米,切實解決南疆農戶冬季取暖和燃煤汙染問題。
建築產業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加快建築業體制機制改革,有力推進建築業轉型升級。一是建築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全區建築業累計完成總產值12785.2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35倍。二是吸納就業作用成效顯著,啟動建築領域技術工種3年20萬人職業技能培訓就業行動,培育壯大產業工人隊伍。三是大力推廣裝配式鋼結構等新型建造方式,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加快發展,積極推廣清潔能源應用等新技術,累計建成節能建築1.35億平方米、綠色建築面積7131萬平方米。四是牢固樹立精品意識,14項工程獲國家優質工程獎,7項工程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71個施工現場達到國家「AAA」級安全文明工地標準。
住房和城鄉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積極推行權責清單制度,行業市場準入制度不斷優化。持續規範市場秩序,行業營商環境明顯改善。二是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成效顯著,推進全流程全覆蓋改革,審批效能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三是全面推進工程建設標準化改革,建立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標準體系框架,組織制定、修訂工程建設標準和標準設計68項。四是建立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信用管理體系,實施信息化建設兩年行動計劃,構建「3+5+3」的「智慧住建」信息化框架。五是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職責順利承接,開展消防設計審查驗收專項整治,20667棟問題建築隱患基本消除。
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疫情防控決策部署,抓好城鎮供水、供氣、供熱等安全保障,指導督促各物業服務企業積極參與社區聯防聯控,確保城市運行平穩有序。積極落實依法減免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費和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幫助企業復工復產解決實際困難。全力做好建築工人返崗、建材供應、建築工地疫情防控等工作,有序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復工復產。
「十四五」時期,新疆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著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主線,以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斷提升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努力奮鬥。
健全完善住房發展制度
全面提升居住品質
始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斷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因城施策,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穩妥實施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推進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供需基本平衡,防範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建立健全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等新市民住房問題。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提高新建住房全裝修比率。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建立健全以房屋網籤備案系統為基礎的房地產市場監測體系,持續整治房地產行業亂象,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積極穩妥實施棚戶區改造,堅持居民願意改與需要改相結合,嚴格把握改造範圍和標準,重點改造老城區內臟亂差的棚戶區。落實好棚戶區改造各項支持政策,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住房條件。創新物業管理體制,堅持黨建引領,提高物業服務覆蓋率,推進服務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加強物業服務隊伍建設,構建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物業管理服務平臺,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對接各類商業服務,構建線上線下生活服務圈,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聚焦城市提質增效
全面提升城市承載力宜居性包容度
科學規劃建設,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加強公園綠地及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對城市中不適應現代化發展區域,進行有計劃的整治、修復、改建,保持原有城市肌理,提升城市功能,實現「城市增長」向「城市成長」跨越式轉變。加強歷史文化保護,落實歷史建築保護修繕要求,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塑造城市風貌,展現城市特色,延續歷史文脈。構建城市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讓城鎮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徵求居民意見併合理確定改造內容,重點改造完善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提升社區養老、託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將社區治理能力建設融入改造過程,促進小區治理模式創新,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完善小區長效管理機制,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以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統籌建設城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重點補齊縣城及沿邊城鎮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提高城鎮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快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及再生利用設施提質增效,推進城鎮汙水管網全覆蓋,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加快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建設,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及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水平。組織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行動計劃,對城鎮供水、供熱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和智能化管理,進一步提高市政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安全性能。
深化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理順城市管理執法體制,實現縣(市、區)城市管理執法機構綜合設置。完善城市管理執法工作監督管理制度,加強城管執法隊伍建設,改善執法裝備,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圍繞建設智慧城市,加快推進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構建城市網格管理體系,增強城市管理服務社會功能,推進城市管理智能化運用。
促進建築產業轉型升級
全面提升建築業發展質量和品質
建立完善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基礎、技術裝備、科技創新能力以及建築質量水平。抓住「一帶一路」等戰略機遇,積極向國家重點投資領域和國際市場拓展,推動建築業專業結構向多元化經營模式轉變。進一步優化建築業結構,形成總承包企業和專業承包企業、專業作業企業優勢互補的產業結構,構建和完善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格局。推行全過程工程諮詢的服務模式,全面整合工程建設各項業務,強化工程建設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管理服務水平。
全面推進裝配式建築提速發展,不斷提高裝配式建築在新建建築中的比例。積極推進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發展。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應用力度,大力推廣應用綠色建材、清潔及可再生能源應用。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促進既有建築能效改造提標,實現既有建築能效提升。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減少建築垃圾,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健全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技術創新政策激勵,加大建造全過程建築信息模型、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集成與創新。
優化完善建築領域培訓就業公共服務機制,加強資源整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行訂單式培訓,支持引導建築業企業積極吸納本地勞務工人就業,圓滿完成建築領域技術工種3年20萬人職業技能培訓就業任務。分層次、分類別科學構建行業技能人才培訓實訓體系,加強行業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加快推進鄉村建設行動
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引導小城鎮科學合理布局建設,因地制宜培育不同類型特色小城鎮,形成種類豐富、特色突出、風格鮮明的特色小城鎮體系。著力培育鄉村振興示範鎮,推進小城鎮集聚發展。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完善建設標準,提升建設水平,從產業發展、人居環境以及服務設施等方面引領小城鎮建設高質量發展。將其打造成「鄉村振興排頭兵、城鄉融合橋頭堡、人居環境新標杆」。
提高農房建設質量,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按照「環境整潔、設施完善、綠色生態、特色鮮明、鄉風文明」的要求,積極推進美麗宜居示範村創建工作。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探索建立農房抗震鑑定和改造的技術標準。提高農房設計和建造水平,推廣綠色農房建設方法和技術,加強農房建築風貌引導,完善政策措施,促進宜居農房建設。
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科學編制保護規劃,制定保護實施方案,突出鄉村文化特色。深入開展村落傳統建築、歷史環境要素、非物質文化調查,動態完善全區傳統村落保護名錄資料,構建國家、自治區、地(市、州)三級保護體系。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對傳統村落村容村貌進行整治。
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指導各地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治理模式,補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設施短板。繼續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工作,到2025年,天山北坡地區全部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
加強行業安全管理
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行業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實施城市建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全面排查現有風險,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深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逐級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安全生產考核和獎懲機制,嚴格安全生產業績考核,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嚴格執行安全生產各項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督促建築施工企業建立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科技化手段,實現施工現場一體化、可視化管理,切實提升建設工程安全監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堅持底線思維,築牢安全防線,夯實行業運營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強化市政公用設施關鍵環節和重點部位管控,密切關注城鎮老舊供熱管網、鍋爐、換熱站等設施運行狀況。嚴格執行城市道路橋梁養護管理有關規範要求,加強生活垃圾填埋場、焚燒廠及轉運站等環衛設施和環衛作業安全管理。實施安全風險分級分類管理,建立隱患治理銷號閉環制度,切實提高防範和遏制市政公用行業安全生產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提升城市應急和防災減災能力,建立健全城鄉建設抗震防災技術標準體系,及時補充完善地方抗震防災管理和技術標準。強化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全過程管理,嚴格實施超限高層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審查制度,加強實體工程質量監督,不斷提高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水平。探索建立既有建築評估制度,逐步建立以風險識別和管控為基礎、抗震鑑定加固強制和引導相結合、專項工作任務和長期機制相統一的既有建築抗震防災管理制度。完善行業應急管理體系,規範事故現場應急處置程序,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強化救援現場管理,確保安全有效施救,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建立健全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體制機制,完善制度體系、技術標準體系、技術服務體系、廉政風險防控體系。
完善行業管理與治理體系
全面提升行業治理能力和水平
全面推進依法治理,加強行業地方性法規建設,形成完善的法制體系,增強依法行政能力。健全行業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價制度,暢通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將「放管服」等重點改革任務向縱深推進,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行業政策、管理和技術創新。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確保建成全區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體系。按照精簡高效、分工合理、職責明確的原則,探索實行城鄉一體的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推進市政公用事業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完善特許經營制度和市政公用事業服務標準。
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規範審批行為,提高審批效率,全面實行行業權責清單制度,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告知承諾制。健全監管服務體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大力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進一步加強行業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歸集和應用評價制度,完善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加強行業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建立健全電子政務標準規範體系。牢牢把握「政府+網際網路+大數據」的發展趨勢,加快推進「智慧住建」項目建設,將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運用於政務服務,大力推進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向智能化、網絡化、模塊化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