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你經常性的出現頭暈,還有過頸椎的病史,或者是頸部、肩部、背部現在就處於不適的狀態,同時還出現走路不穩的情況,或者就像是踩棉花一樣,應該考慮頸椎病的脊髓後索受到一定的壓迫。
綜合來看一下情況:
或許很有可能會有不少的人會有疑問,頸椎病難道還會造成下肢的症狀嗎?難道不都是頸部、肩部、背部不適、頭暈、頭痛、上肢疼痛麻木之類的嗎?但是事實上,如果當頸椎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但會有下肢的症狀,甚至腰部也會出現一定的症狀。
做一個頸椎間盤的核磁:
如果不知道你在醫院做的是什麼樣的檢查?腦CT嗎?我們還是建議做一下頸椎的核磁共振,如果出現這種頭暈、走路不穩的情況,多數都會發現頸椎間盤以及頸椎關節的病變,同時伴有瘢痕組織增生以及骨質增生。
脊髓後索:
上述的問題不但可以刺激到硬脊膜以及神經根,從而引起頸部以及上肢的放射性的疼痛麻木,還可以間接的壓迫到自身脊髓的本身,脊髓之後索受壓就是其中相對比較常見的病例之一,典型的表現其實就是腰部和捆繩子一樣發緊,走路和踩棉花一樣是不穩的。
而脊髓後索具有一定的傳導身體的關節、肌肉、肌腱的感覺,這也就是說位置、物體的形狀、軟硬度等感覺,當脊髓後索受到一定壓迫的時候,上述的感覺或許就會發生一定的障礙,有的病人或許就會感覺步子會邁不開。
有病需要早治療:
這其實也是我們一直建議頸椎病的患者要重視起來的原因,不要在身體不適的時候,持續的傷害到自己的頸椎,如果一旦導致脊髓後索受到壓迫,再治療的難度或許就會增加很多,時間久的很有可能需要3--4個月左右。
不過,話說回來頭暈出現走路不穩這肯定是與基底節病變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有三高、年齡大於70歲、病變繼續惡化應該立即再去醫院進行就診)做了那麼多的檢查基?
節的病理性疾病基本上是可以排除的,那患者說頭暈走路不穩肯定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症狀,所以用生物醫學的模式去認識則是死胡同。頭暈、頭痛、頭脹個的病人則需要以億來計算的,很有可能絕大部份都是自身腦動脈功能性的病變所導致的:腦動脈的收縮以及舒張功能障礙所引起的。
主訴的患者可以定位在椎基動脈的痙攣、過度收縮而導致的供血不足,因為功能性的收縮痙攣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腦血流圖並不一定可以逮到。
日本有一位醫生寫了一本書「穴位注射和內臟疾病」,書中有65%左右都是電子顯微鏡的照片,其中顯示了我們人體結締組織內部(肌腱為主)運動神經、感覺神經、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末梢形成交通支,肌腱勞損所產生的疤痕壓迫感覺自身的神經,可以引起調節內臟活動的交感以及迷走神經的興奮,因此穴位注射能治療內臟的疾病,這也好解釋針灸為什麼可以治療某些內臟的疾病。
我們這裡所指的主要是功能性的疾病,因此絕大部份的頭痛、頭暈的患者根子基本上都是出在耳後胸鎖乳突肌鍵上面,疼痛可以引起基底動脈的收縮、痙攣導致的缺血而頭暈,幾十年來這個部位的阻滯療法並沒有一例不是立竿見影一次性徹底解決問題的而且基本上是沒有復發的(很想傳授給大家)。
這種頭暈發作之前往往長期從事的是低頭工作、打麻將太久、看電腦、打遊戲、玩手機微信時間過長引起有一定的關係。如果可以避免這些,多旋轉脖子或許會好的,寫此文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各位安心,不過自己疑病從而引起的過度檢查、過度的診斷、過度的治療而無效產生的新的心理障礙!
結語: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疾病從來都是防大於治,既然已經出現了一定的症狀,還是需要儘快的確診一下原因,我們講的這些方面可以供各位來參考,畢竟只有這個症狀,缺乏很多的資料補充,沒辦法去當面的進行診斷,如果一個科室診斷不明,那麼或許就可以換另一個科室或者是去相關的醫院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