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內容
痰瘀互結是諸多重大疑難疾病的重要病機,是當前中醫學界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首屆國醫大師朱良春在從痰瘀互結論治疑難雜病方面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理論體系。會議擬圍繞重大疾病痰瘀互結證的基礎理論、實驗與臨床研究以及國醫大師朱良春從痰瘀互結論治疑難雜症學術思想與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交流。
主辦單位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時 間
8月26日9:00-18:00
大會議程
觀看地址
專家團隊
大會報告專家團
主講專家: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報告內容:中醫藥抗擊疫情的貢獻與思考
主講專家:雷忠義,第三屆國醫大師,全國首屆中醫傑出貢獻獎獲得者,陝西省中醫醫院心病科主任醫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師承制博士生導師,全國第四、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導師,陝西省第一、二、五、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導師,兼任陝西省中醫學術委員會名譽會長、陝西省中西醫結合學術委員會名譽會長、陝西省專家協會名譽會長、長安醫學傳承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報告內容:從痰瘀毒互結辨治冠心病
主講專家:韓晶巖,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中西醫結合學系主任、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院長、基礎醫學院中西醫結合教研室主任,兼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痰瘀重點研究室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微循環三級實驗室主任、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微血管病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報告內容:痰瘀互結與微循環
主講專家:朱婉華,主任中醫師,江蘇省名中醫,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學術繼承人。中華中藥藥學會全國名老中醫工作團隊指導老師,建有江蘇省名中醫朱婉華傳承工作室,非物質文化遺產朱良春益腎蠲痺法傳承人,南通良春中醫醫院院長,南通市良春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風溼病科學科帶頭人暨全國痛風協作組組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名醫學術思想研究分會名譽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風溼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中醫藥促進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等職。主持並獲得11項目部、省、市級科技成果進步獎,主持研發中成藥「益腎蠲痺丸」和21種醫院製劑,參與17本著作和5部大型工具書的編寫,在各級各類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報告內容:濁瘀痺(痛風)理論的創新和研究
主講專家:吳宗貴,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心內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報告內容:「痰瘀同治,治痰為先」的分子機制
主講專家:劉建勳,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日本東京藥科大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中藥學及藥理學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科技部規範化中藥藥理實驗室及北京市中藥藥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理重點學科帶頭人及中藥藥效評價方法學重點研究室主任。是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藥理學會理事及中藥藥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實驗藥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動物學會中醫藥動物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項目審評專家。
報告內容: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藥效學研究與評價
主講專家:楊關林,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及博士後導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醫師獎獲得者,遼寧省院士後備人選,遼寧省第二批領軍人才,遼寧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遼寧省優秀專家,遼寧省第三批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遼寧省名中醫,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臨床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血脈病重點研究室主任,中西醫結合臨床博士學位授權點學科帶頭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專業帶頭人,遼寧省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遼寧中醫藥大學校長。
報告內容:從痰瘀互結論治血脈病的臨床研究
主講專家:王平,湖北中醫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二級教授、中醫內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指導老師。兼任湖北中醫藥大學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科技部重點培育暨湖北省中藥新產品開發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湖北省老年病中藥新產品協同創新中心主 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老年性痴呆(醒腦益智)重點研究室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暨湖北省優勢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內經)學科帶頭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客座 研究員、博士後指導老師。湖北省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湖北省第七屆、第八屆科協常委。
報告內容:從髒虛絡痺痰瘀互結防治老年痴呆的思考
主講專家:劉中勇,二級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江西省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江西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心血管病科學科帶頭人。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專業委員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師規範化培訓與考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心血管分會副會長等職。
報告內容:從心脈癥積探析冠心病病因病機
主講專家:劉超峰,陝西省中醫醫院心病科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雷忠義國醫大師研究所所長,陝西省第二屆名中醫,國家第二批「西部之光」訪問學者,三秦學者,陝西省第五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導師。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病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中醫藥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等職。
報告內容:痰瘀互結理論在泛血管疾病中的傳承與創新
主講專家:方邦江,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急診科主任,「岐黃學者」、「上海市領軍人才」、湖北省「楚天學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杏林講座教授」。先後師從於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晁恩祥教授、沈寶藩教授,全國名老中醫陳如泉教授、陳紹宏教授,上海市名中醫朱培庭教授等,是全國著名傳統中醫流派"孟河醫派"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和"顧氏外科"傳人名中醫朱培庭教授的學術繼承人,國家區域診療中心、國家重點臨床專科、中管局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及省市級課題30餘項,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技獎勵10餘項,主編教材8部、學術專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發明專利6項。
報告內容:基於「痰瘀互結」理論的急性腦梗死臨床與基礎研究
主講專家:鄭福增,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骨傷學科負責人。九三學社河南省委常委,九三學社河南中醫藥大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政協委員。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溼病分會副主委、河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風溼病專委會主委、痛風專業委員會主委、中西醫結合骨傷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
報告內容:從痰瘀互結理論探討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
主講專家:郭建文,廣東省中醫院腦病中心,教授、主任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名中醫朱良春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同濟大學「國醫大師人才傳承計劃」高級訪問學者,第二支國家援助湖北中醫醫療隊隊員。擅長腦血管病及其它神經系統疑難病、圍手術期危重症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
報告內容:從痰瘀互結治療頸動脈不穩定斑塊和顱內動脈支架術後的臨床研究
主講專家:賈立群,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導。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負責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西醫結合腫瘤專科醫聯體牽頭人;中華預防醫學會中西醫結合預防與保健分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腫瘤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中西醫整合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央保健會診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華醫藥貢獻「榮耀醫者」;國家名醫盛典「國之名醫」;主要研究方向:消化道腫瘤中西醫綜合診療及中醫外治腫瘤併發症。
報告內容:溫經化瘀外治法在腫瘤臨床的應用與體會
主講專家:陳黨紅,醫學博士,廣東省中醫院中醫經典科副主任中醫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師從國醫大師朱良春。兼任廣東省保健協會經絡保健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易醫臍針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帕金森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治未病委員會委員等職。臨證擅長運用中醫經典理論,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認識生命和疾病發生原理,以一氣周流、五運六氣、六經辨證為基礎,結合名老中醫學術思想靈活辨治各種急危重症和複雜疑難雜病。臨證遵「道法自然」,著眼於恢復人身本具自足的強大修復能力,身心靈同調,藥灸針共施,深受廣大患者信任。
報告內容:從「痰瘀互結」論治腫瘤
大會特邀主持團
胡鏡清,研究員(二級),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八屆國家衛生計生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臨床研究方法重點研究室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流行病學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蘇分院副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臨床藥理學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臨床療效評價專業委員會會長、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分會第8屆委員會常委等職。
先後主持973、863、國家支撐計劃、國自然等課題20餘項,長期從事中醫證候、病機研究。近5年發表論文140餘篇;主編著作3部;獲發明專利2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14項。
姜泉,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岐黃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廣安門醫院風溼病科主任,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溼病分會主任委員,國家區域診療中心、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等職。行醫37年,長期從事風溼免疫病的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及基礎研究。擅長診治類風溼關節炎、乾燥症候群、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白塞氏病、皮肌炎等疑難病症。承擔了國家及省部級等18項課題。牽頭制定了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體標準《類風溼關節炎病證結合診療指南》,主編《系統性紅斑狼瘡中西醫結合治療》,發表中文核心期刊及SCI論文70餘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及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李先濤,醫學博士、研究員,中醫診斷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證候研究中心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隊標準觀察員,廣州市重大行政決策論證專家,廣東省重大行政決策諮詢論證專家,兼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診療儀器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國際數字醫學會數字中醫藥分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等職。研究方向:中醫證候學、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應用研究、心腦血管疾病防治。
於春泉,醫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期刊編輯部主任,兼任天津電視臺都市頻道《美食新氣象》節目中醫養生專家,天津市衛計委健康教育巡講專家團成員,天津市衛計委《健康周報》養生欄目供稿專家,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絡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常委、天津市中醫藥學會理事、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等職。目前主要從事中醫證候學及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研究。具有穩定的研究方向並承擔多項國家級課題。近5年主持國家級課題2項,參加國家級課題4項,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局級課題2項。其中主持國家973計劃課題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主持市科委自然科學重點項目1項,主持完成課題3項,參加完成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1項,參加國家973計劃項目2項。近年來,科研成果豐富,發表核心期刊論文83篇,出版論著7部。
楊小波,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傑出青年中醫藥人才。現任廣東省中醫證候臨床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證候研究團隊負責人、廣東省中醫證候臨床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省部共建中醫溼證國家重點實驗室方向一負責人。兼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個體化證治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傑出青年中醫藥人才」、廣東省中醫院「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中醫院青年名中醫」。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內科的臨床工作20年,對臨床內科尤其消化系統疾病、疑難雜症等有較深入研究和經驗積累;從事科研方法學尤其中醫、中西醫結合科研方法學20餘年,主攻方向是個體化證治/證候研究、複雜幹預研究、科研方法學等。主持包括國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各級課題20餘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部級7項,獲得包括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各級獎勵5項,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SCI/EI收錄20多篇,參編論著6部,其中副主編論著3部,專利/著作權3項。
伍建光,中共黨員、博士、主任中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第三、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繼承人,第四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國醫大師伍炳彩工作室負責人,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科主任。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常務委員,世中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學會副會長,江西省中西結合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西省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餘仁歡,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腎病科主任,首批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兼任北京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腎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常委,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用藥安全委員會副會長等職。從事中醫腎病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餘年,承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等各級科研課題近20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獲科技進步獎4項。
馬治中,Ph.D、教授、博導。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教授,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評審專家、中國博士後基金評審專家、國家自然基金委10處評審專家。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後獲得了國家基金委面上項目3項,科技部重大新藥創製1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1項,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1項。先後獲得了衛計委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部級二等),北京大學科技進步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部級二等),並被授予「全國先進中西醫結合優秀青年工作者」的稱號。
劉愛軍,博士,海軍軍醫大學藥學院藥理學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2007年獲海軍軍醫大學藥理學博士學位,隨後參加工作,先後擔任海軍軍醫大學藥理學教研室講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科研方面:研究方向:心腦血管藥理學,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發表科研論文5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2篇,包括第一作者7篇,通訊作者20篇(SCI通訊作者17篇)。第一或者通訊作者文章最高影響因子11.981分,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獲評全軍以及上海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獲得中國藥理學會施維雅青年藥理學工作者獎,在國際知名雜誌《Stroke》上發表的文章被衛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授予中國(大陸地區)有影響的心血管論文獎,2013年獲評海軍軍醫大學優秀青年學者,2015年獲上海優秀青年教師稱號,2017年獲評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9年獲評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一項在研)。申請專利9項,授權7項,擔任中國卒中學會青年理事會理事。CNS Neurosci Ther雜誌編委,中華高血壓雜誌編輯委員會編委(2015.9-),中國藥理學會心血管藥理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2014.7 - 2018.7)。並為多本國際雜誌審稿。
石和元,醫學博士、副教授。現任湖北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內經)教研室主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訪問學者。兼任湖北省中醫藥學會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秘書,老年病中藥新產品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和湖北中醫藥大學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骨幹。主持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子課題1項,參與編寫《中醫元氣論》、《玲瓏醫鑑》、《中醫老年病學》、《內經選讀》、《本草綱目新編》等專著或教材9部,研究成果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獎1項,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1項,武漢市科技進步獎1項。
蔣恬,副主任醫師,南通市良春中醫藥研究院所副所長。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朱良春益腎蠲痺法」第四代傳承人,江蘇省名中醫朱婉華教授學術繼承人。目前在風溼病領域獲得5項部、省、市級科技成果進步獎,參與國家課題5項、省級課題1項,參與編寫著作兩部,發表論文20餘篇。在中醫內科、風溼病、婦科、不孕不育、治未病等方面擅長藥食並舉、灸藥兼施,身心共調。多次應邀在中央電視臺、北京大學進行中醫專題專訪及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