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請點擊上面藍色字「扁鵲堂網」關注,看更多精彩內容,老朋友隨緣轉發
小續命湯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
處方: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甘草、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一枚,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
製法及用法: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
劑型:湯劑
點評:世界上有一種距離,就是他站在你面前,而你卻讀不懂他。小續命湯,就是這樣的距離,方劑中的每一味藥都很熟悉,卻很難讀懂。一共12味中藥,很像堆砌的一支雜牌軍,毫無章法可言,然鵝,真的是這樣嗎?
諸位同仁,把筆給您,能否把這個方子講明白?反正我是不能。
但是因為不懂,所以才有研究的必要。如果都懂了,就沒有必要研究了。
全國著名老中醫郝萬山教授說,張仲景的方子,你讀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穫,你讀十二遍,會有十二遍的收穫。小續命湯,當然也被包括其中,因為它被收錄在了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裡面,既然千年以來,諸位醫家均捨不得丟掉這個方子,想必一定有它的獨到之處。我們且看「清茶清清」先生提供的一個醫案:
顏面神徑麻痺
某男,三十五歲,平時很健壯,五天前突然面部左半邊歪斜,言語蹇澀,擔心是不是中風,前來就診。脈浮大,食慾一般,大小便正常,餘無其他不適。
診斷為顏面神經麻痺,投予了續命湯五日藥量。藥物服完後又來診,明顯好轉,變化很大,與治療前比,判若兩人。繼續給予七日藥量,後未再來診。在該患者的店鋪裡工作的另外一人來看病,遂問病情,此人回答說,用藥後很快好轉,以後就痊癒了,與平時沒有兩樣。
續命湯是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附方中出現的處方。原文: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有人說續命湯是麻黃湯、桂枝湯、四物湯的加減,也有人說,應該是這個方包含著麻黃湯、桂枝湯、四物湯的原理。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
方藥:[古今錄驗續命湯]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川芎一兩,杏仁四十枚(約16克)。
上九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從方藥組成及煎服法來看,的確有麻黃湯、桂枝湯的影子,「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提示我們,這個方劑具有發汗的功能。問題是:什麼樣的中風病症?需要使用汗法治療。
從黃芪桂枝五物湯、小建中湯、桂枝湯、補陽還五湯的方劑組成、適應症及煎服法來看,均無汗法治療的必要。只有麻黃湯有汗法的方證存在。問題是:什麼樣的中風病?需要類似於麻黃湯的汗法治療。
表證,只有表證存在,才是汗法的指徵嗎?
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提出了「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麻黃二兩(去節),連翹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瘀熱在裡,同樣是使用麻黃汗法的指徵,當然,這是廣義的汗法而言,用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的話來說就是」火鬱發之。「
按照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的提法,昇陽、溫陽、通陽,是扶助陽氣的不同方法,昇陽健脾如桂枝,溫陽如附子乾薑,通陽如麻黃。其中,通陽針對的是陽鬱。
《備急千金要方》小續命湯:處方: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甘草、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一枚,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
《金匱要略》方藥: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川芎一兩,杏仁四十枚(約16克)。
加粗的中藥,是兩個方子不一樣的地方。
路志正教授說,不要光學習一方一藥,要學會」法「。
胡希恕與李可兩名教授有不同觀點。胡老認為,這個藥方難以治療我們平時所說的中風病,在臨床上治中風病要慎用這個方子。胡老說,古人將腦血管意外認為風邪中人,有待思考。胡老更說,這是古人的錯誤認識,臨床腦血管意外或腦血栓形成,若真以被祛風藥治之,萬無一愈。但實戰大家李可卻認為這個方子治中風很好,並曾用此方加減治癒其本人所患的中風病。療效是硬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李可用此方治癒過中風病,就說明這個方子能治中風病。
毛進軍教授認為,中風病的病位在表,病機就是8個字:營衛鬱閉,絡虛邪滯。病機的關鍵就是「不通」 ,因此,不論是外邪犯表,還是內傷出表,治療上都要以表證為重點,就要用《古今錄驗》續命湯來治風為主,開洩表閉,透達營衛,祛風能絡。
胡希恕與李可不同的治法,是在「通」的前提下的不同階段治法。清代名醫魏之琇在《續名醫類案.卷二.中風》中說:「華岫雲曰:凡肢體拘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語謇,此本體先虛,風陽夾痰火雍塞,以致營衛脈絡失各和。治法,急則先開關,繼則益氣充血,盈脈絡通利,則病可痊癒。(徐靈胎曰:此數語是總訣)」,
讀了這段話,有恍然大悟之感覺。在治法在,首先要解表,要先「開關」,先解緊急的病症,然後再「益氣充血,盈脈絡通利」。胡老之治法,在於第二階段:補氣血,盈脈絡通利。李可之治法,續命湯之治法,則在第一階段,先解表,先「開關」。所謂「治法,急則先開關,繼則益氣充血,盈脈絡通利,則病可痊癒。」第一步,先「開關」,先解其表;第二步益氣充血去瘀,再解其內。
以「通」為核心,表則解之。遜思邈在《千金要方.諸風》中說「依古法用大小續命二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效如神」。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中風第二》中說:「人百病,首中風,驟然得,八方通,閉與脫,大不同,開邪閉,續命雄」。遜思邈說的是大小續命湯能通治中風,有很好的效果。陳修園說的是治中風要以「通」為主,其中的閉證,首先續命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芍藥知母湯、葛根湯等,都有過案例證明能治中風偏枯。其實質就是以「通」為主,其中又以解表為主。補陽還五湯是治療中風的名方,也是以「通」為主,但卻不是以「解表」為主,而是以「去瘀為主,在治法上應屬第二階段。
《古今錄驗》續命湯的主證是太陽傷寒,合證是太陰,兼內熱。血虛,經絡不通。續命湯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川芎,杏仁),以麻黃湯為主,發汗解表為主;合麻杏石甘湯、乾薑甘草湯、四物湯加減。總體是發汗解表、清裡熱、護胃氣、活血通絡。麻黃湯合麻否石甘湯解表清熱,乾薑甘草湯加人參護胃氣,四物湯加減補血通經。以六經辨證析之,則是以太陽傷寒為主證,以有內熱而胃氣偏虛,血虛,經絡不通為合證。從這個方子看出古人對客觀用藥的嚴謹態度,一切以機體反應存在的客觀實際出發來選方用藥,有是證,用是方,有是病,用是藥,做到對證用藥,對病用藥。本方中,以太陽傷寒為主證,就用麻黃湯;有內熱,就合麻杏石甘湯;胃氣偏弱,就用乾薑甘草湯加人參;血虛則以當歸補之,經絡有礙則以川芎通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諸風》小續命湯方一,太陽傷寒、太陽中風、太陰合病。小續命湯方一(麻黃,防已,人參,黃芩,桂心,白芍,甘草,川芎,杏仁,防風,附子,生薑),以麻黃湯合桂枝湯解表,以四逆人參湯溫裡
附:李可回答有關【大小續命湯】的問題
關於【大小續命湯】在歷史上流傳的時間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療中風的一個經方。現代藥理認為:其中附子、麻黃、桂枝有升高血壓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我曾經和力紅談過,我要給【大小續命湯】平反,恢復它的本來面目。【大小續命湯】中間差不多,【大續命湯】多了一個生石膏。
我這次6月份在深圳中風以後,當時右側麻木,舌頭髮硬,講話困難,回去就開始吃這個藥,半個月就基本恢復,恢復到目前程度,最近有點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陽生,古人講交節病作,伏邪外出,有點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過去了,吃了點兒【蘇合香丸】。
下面介紹這兩個方子
續命煮散
《千金卷八諸風門》,這個方子是在孫思邈老人家近100歲時寫的,他自己中風了,整天被病人包圍,勞累了。然後就病倒了,這個病有些什麼表現呢?
吾嘗中風,言語強澀,四肢朵頤,出此方,(他自己開的,讓她弟子給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絕,得愈。
古代寫書的,還沒有誰自己得了病以後寫出來,所以這個病,孫思邈最有發言權。
延伸閱讀
續命湯治療中風的關鍵在於解表作者:行之中醫
續命湯用來治療一系列疑難雜症,如「腦卒中以及腦卒中後遺症,重症肌無力,周期性癱瘓,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高血壓病,…,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嚴重的皮膚瘙癢症,脂溢性皮炎等病症」頗有療效。然而,多數醫家從臟腑角度強為解釋此方,難以讓人信服,我認為從六經辨證角度注重對表證的辨識,方可明白此方治療中風的關鍵在於解表。
經方家胡希恕先生在《傷寒論通俗講話》中對於「表」與「表證」的定義可以作為辨識表證之準繩。胡老認為「表即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軀殼,則謂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應於此體部,即稱之為表證」。擔心讀者不明白表證之定義,胡老還專門在下面寫有「按:以上所謂病位,是指病邪所反應的病位,不是指病變所在的病位。」從「病邪集中地反應於此體部」可以看出表證的辨別過程,就是病機確定的過程,這就提示我們辨別表裡證時,不能以病因來判定,而應以病機為準繩,要做到審證求機,而非審證求因,不必拘泥於「外風」、「內風」、「外感」、「內傷」的病因之爭。如卒中,現代看來病變部位在大腦,但是病邪的反應部位主要在於表部,如《古今錄驗》續命湯證中「身體不能自收」、「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小續命湯證中「身體緩急」、「口目不正」,大續命湯證中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都是表證的確證。有表證,再細辨為表實證,又怎麼可能不用麻黃、桂枝、生薑這類解表藥呢。這也可以解釋續命湯能夠被活用治療皮膚病。
有人認為麻黃在此方中主要是破癥瘕積聚,我認為這不是此方運用麻黃的根本原因。《神農本草經》中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把「破癥堅積聚」寫於最後,可見「破癥堅積聚」並不是麻黃的主要作用,我認為麻黃破癥堅積聚的作用是建立在解表的基礎上的,沒有解表為基礎,根本談不上破癥瘕積聚,把麻黃換成純粹的活血化瘀藥,此方也就失去了靈魂,根本難以起到治病救命的目的。前輩醫家只是為了便於理解而這樣總結,其用來解表的真諦又需我們去認真體會,單純的拿來主義是學不好中醫的。
朱心紅等給一例診為腦梗死(陰虛陽亢型)的病人服用愈風湯加減時發現:「服前兩劑時無明顯效果,於第3付煎藥時加入生薑一兩,服用後左半身麻木明顯好轉,頭暈、頭痛消失」,用此法治療另一腦梗患者,亦有良效。他們還發現「《千金》所載小續命湯方有三:兩方治腦卒中、偏枯,一方「治風歷年歲,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語無所不及」,該方較前二者少生薑,而其治迥異,可推測,小續命湯治療腦卒中,生薑似不可少且方中其用量最大,五兩。」然而卻沒能理解加用生薑而取效的原因。我觀《經方心得》所載,這兩個小續命湯方中雖然生薑量大,麻桂用量則偏少,而再看大續命湯以及西州續命湯數方中未用生薑者,方中麻黃等解表藥的量則會多於用生薑者,可見生薑不是必不可少,小續命湯兩方中生薑的大量應用,不單代表生薑本身,更是代表了方中解表藥(麻黃、桂枝、防風、生薑等)這一整體。有時候,不應單從一味藥的使用以及用量上總結經驗,更應該從這味藥所屬分類的高度去理解,或許就可以看透用藥本質。
郝萬山講到:「曾治一產後身痛不休的病人,因其產後多汗,擔心生薑量大會增加汗出,於是初用本方生薑用量極小,藥後身痛不見減輕,複診加大生薑劑量,則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劉渡舟總結:「本方最妙之處在於加重生薑的劑量,借其辛散之力而走於外,使全方的益氣養血作用達於體表,補而不滯,專治營衛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身體疼痛。…黃芪桂枝五物湯也重用了生薑,與本方之義同。」以上兩人的經驗既說明了生薑具有較強的解表作用,也說明了有表證必用足量解表藥方能起效。
時醫多習用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後遺症屬氣虛血瘀者,我亦曾親見父親用大劑補陽還五湯治療一例中風後遺症患者,效果尚可。然而,我認為運用此方而使患者的偏癱症狀好轉,取效的關鍵在於黃芪,而黃芪取效的關鍵在於固表(而固表亦即解表,用以治療表虛證),如若不用黃芪,單純活血,或者換用人參等其他補氣而不達表之藥,斷然難以取得療效。毛進軍老師運用續命湯加減治療周期性癱瘓病人一例、腦梗塞病人兩例,在一診已獲效的情況下,每到二診或三診時即加黃芪60g,「以加強溫裡達表,益氣通絡的力量」,效果很好。而三例病人純粹的活血藥使用很少,作為補氣藥的黨參也是正常用量,沒有加量,可見黃芪益氣通絡不是重點,達表固表之力方為關鍵。
總之,解表是中風治療的重要一環,中風初期多表實,表實為主者可選用續命湯類方加減,故而續命湯方多在中風初期服用效佳,後期多表虛,表虛為主可以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桂枝茯苓丸,多在中風後期服用,至於表實、表虛兼夾者,可參考《經方心得》在續命湯基礎上加重劑黃芪。補陽還五湯活血有餘,而達表之力不足,故而我建議用經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合桂枝茯苓丸替代之。
小續命湯三方中有兩個方,生薑都用到五兩,而相對的麻黃、桂枝用量減少,同時,其中一方說: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一方說:偏宜產後失血,並老人小兒。可見,生薑的解表作用很值得重視,我想或許與它溫胃解表有關,可惜我對生薑認識很不足,還是最近上金匱課時師兄提及生薑的解表作用,引起了我的重視。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所引用的圖片、數據、文字版權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其它權利,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我們將立即改正或刪除,並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