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續命湯 - 中風第一效方!卻很難讀懂!

2021-02-06 扁鵲堂網

新朋友請點擊上面藍色字「扁鵲堂網」關注看更多精彩內容,老朋友隨緣轉發

小續命湯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

處方: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甘草、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一枚,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

製法及用法: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

劑型:湯劑

點評:世界上有一種距離,就是他站在你面前,而你卻讀不懂他。小續命湯,就是這樣的距離,方劑中的每一味藥都很熟悉,卻很難讀懂。一共12味中藥,很像堆砌的一支雜牌軍,毫無章法可言,然鵝,真的是這樣嗎?

諸位同仁,把筆給您,能否把這個方子講明白?反正我是不能。

但是因為不懂,所以才有研究的必要。如果都懂了,就沒有必要研究了。

全國著名老中醫郝萬山教授說,張仲景的方子,你讀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穫,你讀十二遍,會有十二遍的收穫。小續命湯,當然也被包括其中,因為它被收錄在了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裡面,既然千年以來,諸位醫家均捨不得丟掉這個方子,想必一定有它的獨到之處。我們且看「清茶清清」先生提供的一個醫案:

顏面神徑麻痺
        某男,三十五歲,平時很健壯,五天前突然面部左半邊歪斜,言語蹇澀,擔心是不是中風,前來就診。脈浮大,食慾一般,大小便正常,餘無其他不適。
        診斷為顏面神經麻痺,投予了續命湯五日藥量。藥物服完後又來診,明顯好轉,變化很大,與治療前比,判若兩人。繼續給予七日藥量,後未再來診。在該患者的店鋪裡工作的另外一人來看病,遂問病情,此人回答說,用藥後很快好轉,以後就痊癒了,與平時沒有兩樣。

續命湯是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附方中出現的處方。原文: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有人說續命湯是麻黃湯、桂枝湯、四物湯的加減,也有人說,應該是這個方包含著麻黃湯、桂枝湯、四物湯的原理。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
方藥:[古今錄驗續命湯]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川芎一兩,杏仁四十枚(約16克)。


上九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從方藥組成及煎服法來看,的確有麻黃湯、桂枝湯的影子,「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提示我們,這個方劑具有發汗的功能。問題是:什麼樣的中風病症?需要使用汗法治療。

從黃芪桂枝五物湯、小建中湯、桂枝湯、補陽還五湯的方劑組成、適應症及煎服法來看,均無汗法治療的必要。只有麻黃湯有汗法的方證存在。問題是:什麼樣的中風病?需要類似於麻黃湯的汗法治療。

表證,只有表證存在,才是汗法的指徵嗎?

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提出了「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麻黃二兩(去節),連翹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瘀熱在裡,同樣是使用麻黃汗法的指徵,當然,這是廣義的汗法而言,用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的話來說就是」火鬱發之。「

按照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的提法,昇陽、溫陽、通陽,是扶助陽氣的不同方法,昇陽健脾如桂枝,溫陽如附子乾薑,通陽如麻黃。其中,通陽針對的是陽鬱。

《備急千金要方》小續命湯:處方: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甘草、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一枚,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

《金匱要略》方藥: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川芎一兩,杏仁四十枚(約16克)。

加粗的中藥,是兩個方子不一樣的地方。

路志正教授說,不要光學習一方一藥,要學會」法「。

胡希恕與李可兩名教授有不同觀點。胡老認為,這個藥方難以治療我們平時所說的中風病,在臨床上治中風病要慎用這個方子。胡老說,古人將腦血管意外認為風邪中人,有待思考。胡老更說,這是古人的錯誤認識,臨床腦血管意外或腦血栓形成,若真以被祛風藥治之,萬無一愈。但實戰大家李可卻認為這個方子治中風很好,並曾用此方加減治癒其本人所患的中風病。療效是硬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李可用此方治癒過中風病,就說明這個方子能治中風病。

毛進軍教授認為,中風病的病位在表,病機就是8個字:營衛鬱閉,絡虛邪滯。病機的關鍵就是「不通」 ,因此,不論是外邪犯表,還是內傷出表,治療上都要以表證為重點,就要用《古今錄驗》續命湯來治風為主,開洩表閉,透達營衛,祛風能絡。

  胡希恕與李可不同的治法,是在「通」的前提下的不同階段治法。清代名醫魏之琇在《續名醫類案.卷二.中風》中說:「華岫雲曰:凡肢體拘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語謇,此本體先虛,風陽夾痰火雍塞,以致營衛脈絡失各和。治法,急則先開關,繼則益氣充血,盈脈絡通利,則病可痊癒。(徐靈胎曰:此數語是總訣)」,


         讀了這段話,有恍然大悟之感覺。在治法在,首先要解表,要先「開關」,先解緊急的病症,然後再「益氣充血,盈脈絡通利」。胡老之治法,在於第二階段:補氣血,盈脈絡通利。李可之治法,續命湯之治法,則在第一階段,先解表,先「開關」。所謂「治法,急則先開關,繼則益氣充血,盈脈絡通利,則病可痊癒。」第一步,先「開關」,先解其表;第二步益氣充血去瘀,再解其內。


          以「通」為核心,表則解之。遜思邈在《千金要方.諸風》中說「依古法用大小續命二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效如神」。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中風第二》中說:「人百病,首中風,驟然得,八方通,閉與脫,大不同,開邪閉,續命雄」。遜思邈說的是大小續命湯能通治中風,有很好的效果。陳修園說的是治中風要以「通」為主,其中的閉證,首先續命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芍藥知母湯、葛根湯等,都有過案例證明能治中風偏枯。其實質就是以「通」為主,其中又以解表為主。補陽還五湯是治療中風的名方,也是以「通」為主,但卻不是以「解表」為主,而是以「去瘀為主,在治法上應屬第二階段。


       《古今錄驗》續命湯的主證是太陽傷寒,合證是太陰,兼內熱。血虛,經絡不通。續命湯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川芎,杏仁),以麻黃湯為主,發汗解表為主;合麻杏石甘湯、乾薑甘草湯、四物湯加減。總體是發汗解表、清裡熱、護胃氣、活血通絡。麻黃湯合麻否石甘湯解表清熱,乾薑甘草湯加人參護胃氣,四物湯加減補血通經。以六經辨證析之,則是以太陽傷寒為主證,以有內熱而胃氣偏虛,血虛,經絡不通為合證。從這個方子看出古人對客觀用藥的嚴謹態度,一切以機體反應存在的客觀實際出發來選方用藥,有是證,用是方,有是病,用是藥,做到對證用藥,對病用藥。本方中,以太陽傷寒為主證,就用麻黃湯;有內熱,就合麻杏石甘湯;胃氣偏弱,就用乾薑甘草湯加人參;血虛則以當歸補之,經絡有礙則以川芎通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諸風》小續命湯方一,太陽傷寒、太陽中風、太陰合病。小續命湯方一(麻黃,防已,人參,黃芩,桂心,白芍,甘草,川芎,杏仁,防風,附子,生薑),以麻黃湯合桂枝湯解表,以四逆人參湯溫裡


附:李可回答有關【大小續命湯】的問題
關於【大小續命湯】在歷史上流傳的時間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療中風的一個經方。現代藥理認為:其中附子、麻黃、桂枝有升高血壓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我曾經和力紅談過,我要給【大小續命湯】平反,恢復它的本來面目。【大小續命湯】中間差不多,【大續命湯】多了一個生石膏。


            我這次6月份在深圳中風以後,當時右側麻木,舌頭髮硬,講話困難,回去就開始吃這個藥,半個月就基本恢復,恢復到目前程度,最近有點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陽生,古人講交節病作,伏邪外出,有點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過去了,吃了點兒【蘇合香丸】。

下面介紹這兩個方子
續命煮散
《千金卷八諸風門》,這個方子是在孫思邈老人家近100歲時寫的,他自己中風了,整天被病人包圍,勞累了。然後就病倒了,這個病有些什麼表現呢?


吾嘗中風,言語強澀,四肢朵頤,出此方,(他自己開的,讓她弟子給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絕,得愈。


古代寫書的,還沒有誰自己得了病以後寫出來,所以這個病,孫思邈最有發言權。

延伸閱讀

續命湯治療中風的關鍵在於解表

作者:行之中醫


續命湯用來治療一系列疑難雜症,如「腦卒中以及腦卒中後遺症,重症肌無力,周期性癱瘓,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高血壓病,…,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嚴重的皮膚瘙癢症,脂溢性皮炎等病症」頗有療效。然而,多數醫家從臟腑角度強為解釋此方,難以讓人信服,我認為從六經辨證角度注重對表證的辨識,方可明白此方治療中風的關鍵在於解表。





經方家胡希恕先生在《傷寒論通俗講話》中對於「表」與「表證」的定義可以作為辨識表證之準繩。胡老認為「表即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軀殼,則謂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應於此體部,即稱之為表證」。擔心讀者不明白表證之定義,胡老還專門在下面寫有「按:以上所謂病位,是指病邪所反應的病位,不是指病變所在的病位。」從「病邪集中地反應於此體部」可以看出表證的辨別過程,就是病機確定的過程,這就提示我們辨別表裡證時,不能以病因來判定,而應以病機為準繩,要做到審證求機,而非審證求因,不必拘泥於「外風」、「內風」、「外感」、「內傷」的病因之爭。如卒中,現代看來病變部位在大腦,但是病邪的反應部位主要在於表部,如《古今錄驗》續命湯證中「身體不能自收」、「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小續命湯證中「身體緩急」、「口目不正」,大續命湯證中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都是表證的確證。有表證,再細辨為表實證,又怎麼可能不用麻黃、桂枝、生薑這類解表藥呢。這也可以解釋續命湯能夠被活用治療皮膚病。

有人認為麻黃在此方中主要是破癥瘕積聚,我認為這不是此方運用麻黃的根本原因。《神農本草經》中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把「破癥堅積聚」寫於最後,可見「破癥堅積聚」並不是麻黃的主要作用,我認為麻黃破癥堅積聚的作用是建立在解表的基礎上的,沒有解表為基礎,根本談不上破癥瘕積聚,把麻黃換成純粹的活血化瘀藥,此方也就失去了靈魂,根本難以起到治病救命的目的。前輩醫家只是為了便於理解而這樣總結,其用來解表的真諦又需我們去認真體會,單純的拿來主義是學不好中醫的。

朱心紅等給一例診為腦梗死(陰虛陽亢型)的病人服用愈風湯加減時發現:「服前兩劑時無明顯效果,於第3付煎藥時加入生薑一兩,服用後左半身麻木明顯好轉,頭暈、頭痛消失」,用此法治療另一腦梗患者,亦有良效。他們還發現「《千金》所載小續命湯方有三:兩方治腦卒中、偏枯,一方「治風歷年歲,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語無所不及」,該方較前二者少生薑,而其治迥異,可推測,小續命湯治療腦卒中,生薑似不可少且方中其用量最大,五兩。」然而卻沒能理解加用生薑而取效的原因。我觀《經方心得》所載,這兩個小續命湯方中雖然生薑量大,麻桂用量則偏少,而再看大續命湯以及西州續命湯數方中未用生薑者,方中麻黃等解表藥的量則會多於用生薑者,可見生薑不是必不可少,小續命湯兩方中生薑的大量應用,不單代表生薑本身,更是代表了方中解表藥(麻黃、桂枝、防風、生薑等)這一整體。有時候,不應單從一味藥的使用以及用量上總結經驗,更應該從這味藥所屬分類的高度去理解,或許就可以看透用藥本質。

  郝萬山講到:「曾治一產後身痛不休的病人,因其產後多汗,擔心生薑量大會增加汗出,於是初用本方生薑用量極小,藥後身痛不見減輕,複診加大生薑劑量,則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劉渡舟總結:「本方最妙之處在於加重生薑的劑量,借其辛散之力而走於外,使全方的益氣養血作用達於體表,補而不滯,專治營衛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身體疼痛。…黃芪桂枝五物湯也重用了生薑,與本方之義同。」以上兩人的經驗既說明了生薑具有較強的解表作用,也說明了有表證必用足量解表藥方能起效。

  時醫多習用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後遺症屬氣虛血瘀者,我亦曾親見父親用大劑補陽還五湯治療一例中風後遺症患者,效果尚可。然而,我認為運用此方而使患者的偏癱症狀好轉,取效的關鍵在於黃芪,而黃芪取效的關鍵在於固表(而固表亦即解表,用以治療表虛證),如若不用黃芪,單純活血,或者換用人參等其他補氣而不達表之藥,斷然難以取得療效。毛進軍老師運用續命湯加減治療周期性癱瘓病人一例、腦梗塞病人兩例,在一診已獲效的情況下,每到二診或三診時即加黃芪60g,「以加強溫裡達表,益氣通絡的力量」,效果很好。而三例病人純粹的活血藥使用很少,作為補氣藥的黨參也是正常用量,沒有加量,可見黃芪益氣通絡不是重點,達表固表之力方為關鍵。

     總之,解表是中風治療的重要一環,中風初期多表實,表實為主者可選用續命湯類方加減,故而續命湯方多在中風初期服用效佳,後期多表虛,表虛為主可以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桂枝茯苓丸,多在中風後期服用,至於表實、表虛兼夾者,可參考《經方心得》在續命湯基礎上加重劑黃芪。補陽還五湯活血有餘,而達表之力不足,故而我建議用經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合桂枝茯苓丸替代之。

     小續命湯三方中有兩個方,生薑都用到五兩,而相對的麻黃、桂枝用量減少,同時,其中一方說: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一方說:偏宜產後失血,並老人小兒。可見,生薑的解表作用很值得重視,我想或許與它溫胃解表有關,可惜我對生薑認識很不足,還是最近上金匱課時師兄提及生薑的解表作用,引起了我的重視。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所引用的圖片、數據、文字版權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其它權利,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我們將立即改正或刪除,並致歉。

相關焦點

  • 小續命湯——中風第一效方!卻很難讀懂!
    小續命湯,就是這樣的距離,方劑中的每一味藥都很熟悉,卻很難讀懂。一共12味中藥,很像堆砌的一支雜牌軍,毫無章法可言,然鵝,真的是這樣嗎?諸位同仁,把筆給您,能否把這個方子講明白?反正我是不能。但是因為不懂,所以才有研究的必要。如果都懂了,就沒有必要研究了。全國著名老中醫郝萬山教授說,張仲景的方子,你讀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穫,你讀十二遍,會有十二遍的收穫。
  • 小續命湯——中風第一效方 ,卻是很難讀懂的名方
    小續命湯,就是這樣的距離,方劑中的每一味藥都很熟悉,卻很難讀懂。一共12味中藥,很像堆砌的一支雜牌軍,毫無章法可言,然鵝,真的是這樣嗎?諸位同仁,把筆給您,能否把這個方子講明白?反正我是不能。但是因為不懂,所以才有研究的必要。如果都懂了,就沒有必要研究了。全國著名老中醫郝萬山教授說,張仲景的方子,你讀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穫,你讀十二遍,會有十二遍的收穫。
  • 流傳1200多年的續命湯,真有續命之功
    有一天一對老人來店裡買藥,只見那位大爺像掏寶貝似得從兜裡掏出一張微微泛黃的處方遞給了我,我接過來一看竟然是續命湯,而且是原方原藥,甚至連劑量也沒有變化。於是懷著好奇的心情問大爺:大爺,您這續命湯是幹什麼用的?老大爺客氣的說:「小夥子,不簡單呀,能看出來這是續命湯,先抓藥吧,等會我慢慢告訴你。」
  • 五臟養生肝臟疾病全剖析——中風
    歷代醫家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自《內經》時代開始,到唐宋人的著述,均認為本病系外風入中,內虛僅為發病的一般條件。《靈樞 刺節真邪篇》說:「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金匱要略》說:「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 中醫治療中風證治大全(長文)
    參附湯人參制附子三曰洩大邪昔人謂南方無真中風病,多是痰火氣虛所致,是以近罕有議解散者,然其間賊風邪氣,亦間有之。設遇此等,豈清熱、益氣、理痰所能愈哉。續命諸方,所以不可竟廢也。俟大邪既洩,然後從而調之。小續命湯(《千金》)河間云:中風面加五色,有表證,脈浮而惡寒,拘急不仁,此中風也。宜以加減續命,隨症治之。
  • 談小續命湯治療中風、高血壓的用法
    5,脾氣差得不是一點點,身體也差,經常出小問題(感冒,頭暈,中暑,等等)我專門坐車幾百公裡回去看她,都約不出來。(她住她嫂子家裡,也就是我對面10來米距離。)我感覺很累,同時也覺得沒有戲,可能她對我沒有感覺,或者把我當備胎吧。又準備放棄了。結果她嫂子又跑我家問,我怎麼不找妹子聊天之類。。。。what fuck..
  • 中風
    古人曰:中風者,有真中風、有類中風之分。真中風者,中時卒倒,皆因體氣虛弱,榮衛失調,或喜怒憂思悲驚恐,或酒色勞力所傷,以致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乃其中也。或本元素弱,勞役過度,五志厥陽之火,煎熬真陰,陰虛則熱,熱則風生,風火相搏,痰涎自聚,不由外邪,其病自發;有中腑、中髒、中血脈、氣虛、血虛之不同,因而治法亦有異也。中血脈則口眼 僻。中絡則肌膚不仁。
  • 【專業】卷上•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五
    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口吐誕。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 第四十一篇 太陽中風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 【金匱要略】第五章 風引湯
    脈微而數,中風使然。第2條: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口吐涎。
  • 【金匱要略】第五章 防己地黃湯
    脈微而數,中風使然。第2條: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口吐涎。
  • 大續命湯加減治療右下肢疼痛僵硬發麻案(西安中醫趙紅軍)
    趙紅軍老師講解:         劉某這個案例為什麼會開大續命湯?他的主訴是右腿後面有點疼,有點發熱的感覺,小腿還有點發硬,腳趾有點發麻。我第一印象看到他的時候,他說他腿疼,想看腿的時候,我想著他應該是左腿疼,就是左腿的病。病歷上寫的是右腿,我首先想是不是學員寫錯了。那麼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印象呢?
  • 冬季中風高發:中醫對中風的辨證
    歷代對本證之研究,大體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隋唐以前,主於外風入侵說;第二階段為金元,主於火、氣、溼,重在研究中風的內在因素;第三階段為明清以來,主於非風或內風說。雖然他們各自闡明了一個側面,但是,互補了短長,從而使本病的病因、病機日趨明了。
  • 中風的治法大要丨「卒中八法」
    以小續命湯洩其外邪,以三化湯(厚樸、羌活、枳實、大黃)洩其內邪;或防風通聖散表裡兩洩之。4.轉大氣:大氣,為不息之真氣;不轉則息矣。故不特氣厥類中,即真中風邪,亦以轉氣為先。所謂「大氣一轉,邪氣乃散」。可用八味順氣湯(白朮、白茯苓、青皮、香白芷、陳皮、天台烏藥、人參、甘草)、勻氣散(生薑、沉香、丁香、檀香、木香、藿香、甘草、砂仁、白果仁)以調之。
  • 鎮肝熄風湯,是治療高血壓、頭暈目眩、腦袋脹痛、中風前後的方子
    心失滋養,心火上炎,心腎不交就會出現心煩,心悸,頭目昏花,失眠,耳聾耳鳴,比如我們之前講的酸棗仁湯,硃砂安神丸,磁朱丸等;肝火上炎,也會導致頭暈,視物旋轉,頭部眼睛脹痛等;脾虛溼困,溼濁上泛也會出現頭痛、頭暈,比如半夏白朮天麻湯,脾虛日久,累及心臟,心脾兩虛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頭暈;腎虛,腦髓失養,會出現,腰膝酸軟,全身乏力,腦袋空空的,耳鳴耳聾,頭痛,比如六味地黃丸。
  • 每日學一方【三化湯】
    功能主治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徵,內有便溺之阻格。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二次服之,不拘時候。以微利為度。摘錄《雜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三化湯處方厚樸(姜制.二錢) 羌活(二錢) 枳實(一錢半) 大黃(四錢)功能主治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此導之。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 輕微中風
    如果說只有肌膚皮膚不仁,其他都沒有,麻麻的,沒有說很嚴重的麻,只是說一塊地方麻麻的,這是很輕微的一個中風,那我們可以用麻黃湯加白朮去掉它
  • 程門雪總結的十首「效方歌訣」
    這篇文章是程老總結的十首「效方歌訣」,並附按語。程門雪「效方歌訣」選載一、蘇子煎法(《外臺》方,治上氣咳嗽)歌訣:蘇子杏仁各一升,生薑生地汁交淋,絹絞汁和白蜜煎,上氣咳嗽用意深。棗湯去藶濃煎收,一杯先分三次服。脾虛溼熱蒸成痰,嗘吼有聲宜此法。註:人參、雲苓、制川樸、宋半夏、川貝、冬術、炙甘草、蒼朮、陳皮、榧子,上藥各研末和一處,用好大棗百枚,將藥末納入棗內,以線紮好,每一枚棗約納藥二分為準。再用甜葶藶一兩,河水兩大碗,把棗煮軟熟(不可太爛),取出曬乾,候飢時將棗細嚼一枚。一日可用五、六枚。留棗湯去葶藶,再將湯煎濃至一茶杯,分三次先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