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經點進這篇文章,那麼請留步,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記憶力測試。一定要做,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發現:「原來我可以這麼厲害!」
首先,請調整你的坐姿,儘量挺直腰身,集中注意力。
然後,請看下面這十個詞語。
化妝著名的衝浪一升信用卡入口打擾天花板大段的滑雪
好,眼睛馬上離開屏幕,回想一下,你記住了幾個。
不要回看,記住幾個算幾個。下面,我們開始想像這樣一幅畫面:
一天早上,你精心化好妝,然後去了一個著名的景點衝浪。結果,因為風大浪急,你不小心喝下了一升的海水。眼看情況不妙,你想起自己兜裡還有信用卡,可以去醫院進行急救。於是你匆忙趕到醫院,結果入口處很擠,你不停地跟別人說:打擾一下,讓我過去。結果別人充耳不聞,你無奈地看著天花板,內心飄過大段的髒話。心想,早知這樣,不如去滑雪了。
好,現在回想一下這個故事,然後再列出你記住的詞。這次表現如何?是不是比第一次有進步了?有沒有覺得自己很厲害?
不用懷疑,就是你本人做到的,而且還是十分隨意的表現。正如大腦教練吉姆·奎克所說:「記憶力沒有好壞、強弱之分,只有受過訓練和未經訓練的區別」。所以,如果方法得當,然後勤加練習,你就可以記住任何你想記住的東西。
記憶力究竟有多重要,相信經歷過「死記硬背」填鴨式教育的一代人,對此心知肚明。而有些人因為方法不得當,甚至對「學習」產生了「陰影」。
可是,即便是我們已經離開了校園,但「學習」卻不會因此而停止。因為無論是工作、生活、夢想,都離不開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
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吉姆·奎克和他的這本書——《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吉姆·奎克是記憶力提升、腦力優化、快速學習方面公認的世界級專家和大腦教練,但出人意料的是,因為上幼兒園時腦部意外受傷,他一直被人稱作是「腦子壞掉的孩子」。
小學、初中、高中,他的學習生涯一路走得異常艱難。後來勉強考上大學的他,卻發現大學的學業較之以前更為艱難。於是,他心生退學之意,不打算再繼續浪費時間和金錢。而就在這時,他受到了好友父親的啟發,從每周閱讀一本書開始,開啟了「學習如何學習」的大腦升級之旅。
之後,他所研究出來的方法影響了埃隆·馬斯克、理察·布蘭森、斯坦·李等名人,同時,還被聯合國、哈佛大學、谷歌、耐克、通用電氣等機構聘為大腦教練。他的在線課程更是被190多個國家的學生使用。
從平凡到非凡,是否引起了你的好奇呢?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秘密就藏在吉姆傾囊相授的「無限可能模式」之中。
關於這幅「寶圖」的詳解,吉姆都寫在了書裡。而其中,小一半的篇幅都用在了「說服」大家要堅定信念:人類的大腦具備可以突破任何極限的潛能。
換言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無限學習和記憶的能力。前提是,我們要堅信自己可以做到。如果從一開始,你就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你肯定做不到。
回到我們的標題:年紀越大,記性越差,真的是我們「腦子不夠用」了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討論的對象主要是成年人。除去病理性原因,這顯然是一種出自本能反應的逃避,更像是一種麻痺自己的「謊言」。
「數位化」是把雙刃劍。
任何事物都具備兩面性,科技也不例外。數位化的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隱藏了「危害」的一面。
「數字洪流」「數字分心」「數字痴呆」「數字推論」「數字抑鬱」,僅從字面上,就不難理解數位化正悄無聲息地使我們的大腦「退化」。
信息泛濫、思維過載、注意力渙散、不主動思考、搜索依賴,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正在貪婪地剝奪我們鍛鍊大腦的機會。
吉姆一直在強調,大腦不是一個容器,而是一塊肌肉。用進廢退,是大腦的一大特性。所以,記性好壞,與年紀無關,更不存在什麼「腦子不夠用」這一說。
不夠用,只能說明「不常用」。就好像從來不跑步的人,突然讓他去參加馬拉松一樣。
所幸,吉姆帶領我們意識到了「數位化」這把劍的另一面。正如他所說,與任何工具一樣,科技本身沒有好壞,但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控制它的使用方法。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會淪為技術的工具。任由腦子「廢」下去。
不要被「謊言」左右。
「智力是個固定值」「我們只開發了大腦的10%」「天才是與生俱來的」……這些說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但事實上呢?這些說法都是謊言。類似的謊言,吉姆給出了7條,但他說你還可以繼續補充。而與這些謊言相對應的事實,以及我們應該抱有怎樣的信念,吉姆也一一做了解釋,總結如下:
對照一下,有多少說法,你曾經深信不疑?由此可見,人們之所以總是懷疑自己,或給自己設限,除了自身的懶惰之外,與「對這些謊言信以為真」不無關係。
按吉姆所言,繼續補充的話,年紀大、記性差,「腦子不夠用」,也統統都是謊言。也正是這些所謂的「傳統智慧」束縛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白白喪失了嘗試優化大腦的機會。
我們的大腦具備「神經可塑性」。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首先,計程車司機是成年人。其次,要想獲得計程車運營資格,申請者需要熟記迷宮般的25000條大大小小的街道,還要記住數千個旅遊景點,同時,還需要通過一系列考試。
可喜的是,通過率大約50%。為什麼可喜呢?其一,因為這證明了大腦具備神經可塑性,司機在不斷記憶新路線的同時,在大腦中創造出新的神經通路。其二,只要有人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
如果學習,是在大腦中建立各種新的聯繫;那麼記憶,就是在保持或維持這種聯繫。當你「記不住」某件事情時,問題很可能在於你沒把「新知識」和「已知知識」聯繫起來,也沒能與實際應用聯繫起來。
所以,這就意味著,只要我們能夠優化大腦,重新連接神經元,我們就能打破任何有關潛能的「謊言」和限制。
而孩子在進行新的神經元連接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孩子不怕犯錯,孩子的思維沒有任何限制,孩子在不斷嘗試、犯錯、反饋的循環中學習和記憶。
成年人則習慣用各種「謊言」為自己開脫,外加「數位化」的負面影響,大腦甚至還沒進入「記憶」的狀態,就註定了「記不住」的結局。
我們應該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腦子不用會生鏽,越用越靈光。與其糾結「腦子是否夠用」,不如使勁地去「用」。
開篇那個小測試的方法,正是吉姆用來幫助很多知名演員記憶臺詞的方法。就這樣一個小方法,如果長期堅持去用,「腦子不夠用」的謊言,自然能不攻自破。
寫在最後
如果《無限可能》一書是座山,那麼本文頂多算是山下的一塊石頭。而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的能力有:
√ 自由穿梭書頁的閱讀能力√ 如鋼鐵般牢固的記憶力√ 像雷射一樣的專注力√ 無限無垠的創造力√ 清晰的思維、細緻的洞察力√ 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是的,我對此深信不疑,並開始投身實踐。你,想要一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