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為工作超時加班,夜晚被頸椎病折磨,這一代中年人的心聲:我太難了!時下,頸椎病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病,一般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不斷下降,多發生在中老年,但是很大一部分上班族因為長期對著電腦工作學習,一些學生因為繁忙的學業、沉重的書包,也慢慢患上了頸椎病,可謂是防不勝防。
低齡頸椎病患者漸增,宜及時發現儘早防範
高新仁濟中醫骨傷醫院骨科專家介紹:頸椎病發病年輕化是最近患者就診的一大特點,過去多發於40歲以上患者,現在二三十歲的患者多得很,十幾歲的學生就有頸椎病的,也不是個例。其主要原因有長期上網、玩手機、打牌,造成許多人頸椎「積勞成疾」。
與此同時,一些報導也表明頸椎病越來越低齡化,調查顯示,青少年頸椎病患者佔患病人群的10%-20%,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小。
頸椎是人體中最「金貴」的部位,一旦「發生故障」,後果嚴重。如常見的症狀有脖子和肩胛區的酸痛、頭痛、睡眠差、記憶力下降,有時還會頭暈、心慌、高血壓等;嚴重時感到手臂麻木、走路沒力氣、肌肉萎縮、大小便困難,給生活帶來不便和困擾。
正確護頸很重要,哪些人群需要及早預防?
據重慶市人民醫院骨科的王醫生介紹:頸椎病實際上是由於長期的慢性勞損,頸椎肩盤突出壓迫了神經血管,產生的症狀。從病因來講主要是讓頸椎在屈曲或者過剩為長期處於疲勞的位置,在以前容易發生的群體可能很多是伏案工作的人,比如說老師、知識分子,但是現在人人拿著手機長期低頭,很容易成為患者。
由此可知,一部分人因工作被迫患上頸椎病,而另一部分則是在放鬆娛樂時不注意控制時間,長期低頭造成或加重了頸椎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頸椎病的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不當的工作姿勢、不良的睡眠體位、不適當的體育鍛鍊等。其中,教師、IT工作者、作家、專職司機、高考大軍、考研大軍等因為需要長期保持同一姿勢或伏案工作而被列入頸椎病高發人群,需儘早發現及早預防。
為較好預防和改善頸椎病,建議改掉以下壞習慣:長時間伏案工作、躺著看電視、脖子夾電話、做「低頭族」,自主改變日常習慣,多做護頸操,讓頸椎輕鬆舒暢。
繁忙+高壓之下,日常如何防治頸椎病的發生?
從中醫角度解析,頸椎病的形成是由於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積累性勞損,以致腠理空疏、氣血衰少、筋骨失於濡養,風寒溼邪侵入,痺阻經絡,氣滯血瘀所致。當以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溫經散寒治療。日常養護可以採取傳統推拿、按摩、牽引、針灸等中醫治療,具體方法應當遵醫囑進行。
頸椎病的患者,可以試一下這幾種方法保守治療:
1、 康復治療
目前很多醫院都有康復治療科,如果確診為頸椎病,或者經常出現頸椎不適還沒達到頸椎病地步的,可以去進行康復理療,能夠緩解頸椎不適。傳統中醫對於緩解頸椎不適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針灸、推拿,拔火罐、熱敷按摩等有助於促進頸椎血液循環,避免頸椎病的發生。康復理療並不能一次性根治,需要大家持之以恆。
2、 中藥治療
頸舒顆粒:該藥物由三七、當歸、川芎等成份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溫經通竅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的肩部僵硬、疼痛、患側上肢竄痛等症狀,通常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使用,療程一般為1個月。
頸舒顆粒也是國際上首個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循證研究的藥物,該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邱貴興教授牽頭開展,經過為期3年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
邱院士表示:頸舒顆粒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應用於臨床已經有數十年的時間,認為療效確切,但深究其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方面的作用機理和療效的循證醫學證據,卻一直沒有確實的研究數據支持。基於此,北京協和醫院牽頭14個臨床中心共同開展了頸舒顆粒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通過這些正規的研究方法,全面地驗證頸舒顆粒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得到讓西醫和廣大患者都信服的試驗數據。
1、 多做頸肩運動
有很多頸肩運動可以在辦公室做一組,比如可以抬頭看天花板,儘可能伸長脖子,向上牽引脖子;又或是往左往右扭動脖子,也能使得頸椎得到鍛鍊。在進行頸部運動的時候,切記動作要慢,幅度適宜。
2、 保持良好的坐姿
良好的坐姿有助於頸椎的保護,預防頸部不適。大家要避免交叉腿,脖子前傾等不良坐姿。同時注意不要久坐,一段時間之後站起來走走。
3、 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要想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我們還需要拒絕做低頭族,不妨放下手機,多抬頭看看周圍的事物。此外睡覺時要注意枕頭的高度,太高太低都不適合,不利於頸椎的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