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蜥腳類恐龍,是侏羅紀早期地球的王者。其家族龐大,足足演化出100多個物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群體。

  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為何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就已演化出纖長脖子和巨型身軀?從古地質和古氣候,以及在全球相繼發現的一塊塊頸椎化石,古生物學家們開啟了一場探秘之旅。

  只有長脖子才能躲過滅絕?

  覓食差異化因素導致蜥腳類恐龍演化出「長脖子」,這種解釋不是很準確。牙齒和頭骨的一些結構改變,更有利於它們覓食。

  蜥腳類恐龍是蜥臀目蜥腳形亞目的一個類群。長脖子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也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無法出其右。即使身長超過30米也不是個事,可它們的腦袋很小,頸和尾很長,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巨大軀體。

  研究表明,它們與肉食性恐龍和原蜥腳類恐龍是近親,在侏羅紀早期進化,侏羅紀晚期達到鼎盛,在白堊紀時期滅絕。

  巴塔哥尼亞新出土的化石,即屬於蜥腳類恐龍,研究人員把它命名為「巴瓜爾黎明」。「巴瓜爾」源自具體出土位置阿根廷巴瓜爾峽谷,「黎明」表示這種恐龍生活的年代很早。阿根廷埃希迪奧·費魯利奧古生物博物館主要研究人員迭戈·波爾等人推測,它身長40米。

  化石顯示,「巴瓜爾黎明」下頜強壯,牙齒比那些已滅絕植食性恐龍粗7倍。這種生理構造使它們能以針葉樹堅硬似皮革的樹葉為食。

  「那時,的確有一些極其高大的植物,例如十幾米長的矽化木化石,表明在其存活期,樹高估計達幾十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博物館展陳收藏部主管賀一鳴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一方面,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吃高大喬木的樹葉,可以與其他低矮的植食性恐龍和平分享避免競爭;另一方面,蜥腳類恐龍牙齒如梳子一般,適合從樹枝上輕鬆刮去所有樹葉,不經咀嚼直接吞進肚子裡。這種進食方式能耗低,每天可以攝入驚人的食物,以維持龐大軀體的能量。

  在體型龐大的「巴瓜爾黎明」之後,長脖子的其他蜥腳類恐龍在地球上延續了1億年。

  研究人員認為,當時南半球生存環境嚴酷,火山爆發向大氣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地面巖漿橫流,多種陸地植物滅絕,一種高大的針葉樹卻存活下來。這種植物的針狀樹葉富含營養,但長在高處,不易夠到,而且質地堅硬。這種變化意味著,多種蜥腳類恐龍滅絕,只有體型巨大、脖子纖長的一支存活下來。

  但並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贊同「貪吃進化說」。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祺認為,覓食差異化因素導致蜥腳類恐龍演化出長脖子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這種解釋不是很準確。長脖子更利於恐龍在減少身體移動的情況下,通過轉動長脖子來獲得更多的食物。侏羅紀時代植被的改變,促使大型蜥腳類恐龍的牙齒和頭骨的一些結構發生了改變,更加有利於它們覓食高纖維植物。

  恐龍的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防禦對手,尾巴才是最強有力武器;吸引異性,恐龍靠的是頭骨上某些特徵;長脖子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幫恐龍更好地散熱。

  研究人員綜合全球蜥腳類恐龍化石發掘和研究成果發現,在侏羅紀時期,地球上的蜥腳類恐龍,基本都是以「長脖子怪物」為主,雖然物種不同,但是它們的特徵卻非常相似:都擁有長長的脖子、長長的尾巴,而且不懼怕任何肉食性恐龍的攻擊。

  事物的發展變化,有主導性因素,但又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致。因此,關於「長脖子」衍生出各種各樣腦洞大開的假說,如「散熱說」「防禦說」,以及「吸引異性說」。

  趙祺認為,隨著蜥腳類恐龍體型不斷增大,散熱的確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大問題,長脖子能夠更好地散熱。「由於體積是長度的三次方,面積是長度的二次方,隨著體型的增大,單位面積所對應的體積顯著提高,相對於龐大的軀幹,長脖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散熱的問題。」

  在侏羅紀時期,蜥腳類恐龍成功生存與防禦敵害的本領分不開。它們看起來笨拙,顯得有些呆頭呆腦,其龐大的身軀,動輒重達數十噸。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肉食性恐龍望而生畏、不敢貿然進犯。在它們面前,「小個子」肉食性恐龍完全不堪一擊,就好像在如今的地球上,身軀龐大的大象同樣沒有天敵。

  賀一鳴向記者介紹,蜥腳類恐龍一般用龐大的軀體和長尾巴的晃動,來防禦對手的攻擊,它們的尾巴就是最強有力的武器。

  「我認為長脖子反而不利於防禦外敵的入侵。過長的脖子,往往會使得首尾難以兼顧。蜥腳類恐龍主要是通過體型增大的策略,來抵禦外敵,而不是通過長脖子。」趙祺也認為。同時,現代雄性長頸鹿會用長脖子互相拍打,以競相吸引異性;但面對恐龍,這個解釋並沒有很好的證據支持。恐龍為了吸引異性,往往是靠一些頭骨上的特徵,比如冠龍巨大的頭冠、角龍的頸盾等。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在恐龍的時代,地球上氧氣充足,所以動植物都能長成大個子;也有人認為,這些大型恐龍體重太大,當它們從幼年長到成年,需要回到水中生活,依賴水的浮力活動,否則它們的四肢難以支撐巨大的身軀,稍短的脖頸難以讓它們輕鬆向前伸展。

  但要全面回溯到1.8億年前,還有諸多疑問有待破解,個頭特別巨大的恐龍的活動狀態,以及生理機制仍有很多謎題。

  延伸閱讀

  長脖子恐龍也有「小煩惱」

  事物都有兩面性,演化出超長的脖子固然可以輕鬆探到幾十米高處的樹葉,但也會帶來生理機制的巨大挑戰。

  「蜥腳類恐龍可能就是陸生動物體型的極限。重力對心臟與輸血的負擔非同小可,長頸鹿的心臟到頭頂有2.5米,血壓高達4.3倍的大氣壓,相當於10層樓深的水下壓力,而蜥腳類恐龍則有動輒十幾米長的脖子,血管承受的強度可想而知。」賀一鳴解釋說。電影裡的陸地大怪獸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為碳基生物骨骼和肌肉系統在支撐自己體重方面是存在極限的。

  蜥腳類恐龍擁有與鳥類相似的肺部結構,含有氣囊,呼吸效率是哺乳動物的2.5倍。呼氣時,氣囊裡的空氣進入肺部取代肺部空氣,形成「雙重呼吸」結構,使得它們肺部始終都有新鮮空氣。早期蜥腳類則是在頸椎部有氣囊空腔,後期蜥腳類脊椎骨也有氣囊空腔。

  在採訪中,賀一鳴為記者梳理了世界範圍內那些已經確信可考的長脖子蜥腳類恐龍。

  1993年命名的中加馬門溪龍,是在我國準噶爾盆地東部將軍廟附近發現的侏羅紀晚期的蜥腳類恐龍,身長達到37米。推測其僅脖子就長約17米,證據是保存有一塊長達160釐米長的頸椎骨,但其他很多化石缺失。

  發現於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鎮沙坪村晚白堊世早期蟒川組的巨型汝陽龍,最長頸椎骨長124釐米,保存頸椎數量較多,約佔原長度一半,推測其脖子長度約13到16米。

  而超龍是梁龍類的成員,單個頸椎很長但是梁龍類頸椎數量少,估測脖子全長約13.7米。鄯善新疆巨龍的化石,完整保存了18枚頸椎骨,其中最長的12節頸椎骨長達123釐米,整條頸椎長度為14.9米。儘管在頸椎總長度上或無法與中加馬門溪龍相比,但新疆巨龍卻是目前發現的具有最長完整頸椎骨的恐龍,同時也是有確鑿證據的脖子最長的陸生動物。

  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推進,今後,地層中或許還有更多的長脖子「明星恐龍」現身。

相關焦點

  • 身高不矮,脖子更長 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蜥腳類恐龍,是侏羅紀早期地球的王者。其家族龐大,足足演化出100多個物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群體。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為何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就已演化出纖長脖子和巨型身軀?
  • 大塊頭恐龍的纖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蜥腳類恐龍,是侏羅紀早期地球的王者。其家族龐大,足足演化出100多個物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群體。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為何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就已演化出纖長脖子和巨型身軀?
  • Nature:蜥腳類恐龍尋找食物並不容易
    蜥腳類恐龍牙齒化石美國西伊利諾伊大學(We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古生物學家M.Bonnan介紹說:「科學家們長期以來都認為大型蜥腳類恐龍(sauropodRogers所說新的發現指的是科羅拉多大學(Colorado College)地質學家H.Fricke最近所研究的32顆蜥腳類恐龍牙齒化石,相關的研究成果已在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這32顆牙齒來自於美國恐龍化石資源豐富的懷俄明州(Wyoming)和猶他州(Utah),時代可追溯到距今1.5億年前的晚侏羅世時期(late Jurassic)。
  • 1.8億年前,火山爆發讓恐龍受到重創,有觀點認為它們進化成野雞
    在白堊紀之前,蜥腳類恐龍才是地球上真正的霸主,而且它們曾經在地球上進化出100多個種類的恐龍,但是,蜥腳類恐龍的外型,卻從1.8億年前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怎麼回事呢?同時,由於這種變化,很多植物也都紛紛死去,這對於植食性的蜥腳類恐龍來說,意味著食物短缺,同時太熱的環境也讓它們無法適應。於是,很多原本大小和山羊差不多的蜥腳類恐龍,紛紛滅絕,只有其中一支倖存了下來,而且蓬勃發展到1.5億年前,已經成為了地球上最大的恐龍種群。
  • 內蒙古成功完成區內體形最大蜥腳類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
    經過發掘初步判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發現的體形最大蜥腳類恐龍化石,不僅保存完整,還包含了該類型蜥腳類同一個體大部分前肢、後肢、腰節部位化石,少部分背脊、尾椎化石,不同個體化石之間還可以相互補充,對此研究基本查明含化石地層的基本信是難得的蜥腳類恐龍化石科研材料,是極具科普展出價值的化石材料。近日,起運呼和浩特進行修復和研究。
  • 小行星不是恐龍滅絕的主因,它們曾經歷2次滅絕,氣候變化最可怕
    研究認為,它們屬於早期的蜥腳類恐龍之一,不過,這種恐龍令人奇怪的一點是,要知道,在研究恐龍演化的過程中,古生物學家發現,恐龍真正的鼎盛時期,是從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末期這段時間,很多體型龐大的恐龍,都是這個時期出現的。
  • 恐龍脖子那麼長,到底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
    恐龍脖子那麼長,到底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恐龍,特別是巨大的蜥腳類恐龍,有著地球上最長的脖子。在如此眾多的長脖子恐龍之中,哪種恐龍才是長脖子冠軍呢?巨型汝陽龍(Ruyangosaurus giganteus)圖註:趙闖繪製的汝陽龍生態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汝陽龍作為近年出土並且研究的超巨型蜥腳類恐龍
  • 蜥腳下目較原始的常見恐龍,峨嵋龍,馬門溪龍,蜀龍等簡筆畫
    體型為中等大小的蜥腳類恐龍。它們身長10到15.2米,由於後肢較長,峨嵋龍的背部最高點位在臀部,而非肩膀,高度為4米,重量約4噸。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它們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廣泛分布在東亞地區。馬門溪龍的體長可達22到26米,而脖子佔一半長度,馬門溪龍可能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長的動物。
  • 恐龍可以長那麼大,人類為什麼不行?
    古生物學研究發現,這種呼吸系統正是鳥類祖先——恐龍們留給它們的「寶貴遺產」之一。 科學家不但在鳥類的近親獸腳類恐龍骨骼上發現了氣腔的痕跡(這些氣腔就是氣囊所在之處),也在親緣關係稍遠的蜥腳類龍中發現了這種結構,而蜥腳類龍恰恰就是體型最為龐大的一類恐龍。
  • 天天科普 | 恐龍可以那麼大,人類為什麼不行?
    古生物學研究發現,這種呼吸系統正是鳥類祖先——恐龍們留給它們的「寶貴遺產」之一。科學家不但在鳥類的近親獸腳類恐龍骨骼上發現了氣腔的痕跡(這些氣腔就是氣囊所在之處),也在親緣關係稍遠的蜥腳類龍中發現了這種結構,而蜥腳類龍恰恰就是體型最為龐大的一類恐龍。簡單來說,蜥腳類恐龍實際上有一個非常高效的呼吸系統,對空氣中的氧氣利用率極高,類似鳥類。
  • 「科普」恐龍可以那麼大,人類為什麼不行?
    古生物學研究發現,這種呼吸系統正是鳥類祖先——恐龍們留給它們的「寶貴遺產」之一。科學家不但在鳥類的近親獸腳類恐龍骨骼上發現了氣腔的痕跡(這些氣腔就是氣囊所在之處),也在親緣關係稍遠的蜥腳類龍中發現了這種結構,而蜥腳類龍恰恰就是體型最為龐大的一類恐龍。
  • 大腳類恐龍,腕龍,圓頂龍等簡筆畫
    大腳類恐龍之常見恐龍,不包括上篇的泰坦巨龍類恐龍。波塞東龍auroposeidon,又名蜥海神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和腕龍科恐龍類似,前肢長於後肢,身體形態類似現代長頸鹿。是目前已知最高的恐龍,經估計有17米高;而身長接近30到34米,體重被估計為50到60噸之間。雷腳龍 Brontomerus,又名壯腿龍或雷腿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是已知蜥腳類恐龍中大腿最粗的恐龍。根據研究人員的估計,成年個體的身長約14米,體重估計值約6噸。盤足龍 Euhelopus,化石發現於山東省。過去被認為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裡階。
  • 古生物學家研究的10種恐龍骨骼 你了解多少
    草食性恐龍還大言不慚怪異頭骨裝飾-牛角和褶邊角龍類的波峰和鴨子般的帳單鴨嘴龍,厚厚的顱骨腫頭,可呈現產量約其擁有者的日常行為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奇怪的是,最大的恐龍 - 蜥腳類恐龍和泰坦龍- 通常由無頭化石代表,因為他們相對微小的noggins在死後很容易脫離其他骨骼。
  •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6 19:08:06 2020年8月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紐西蘭奧塔哥大學Neil J.
  • 假如恐龍沒有滅絕,世界將會怎樣?
    在這樣一個溫室般植被繁茂的世界裡,長頸的蜥腳類恐龍可能會較快生長,提早生育,並導致體型縮小。科學家已經得知在白堊紀晚期歐洲的島嶼上曾經存在過一些"矮小的"蜥腳類恐龍。
  • 雷龍(恐龍):名聲頗大的恐龍之一
    我們也應當知道,曾有研究人員介紹的恐龍的定義是:「恐龍包括這些生物:三角龍,麻雀,它倆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該祖先的所有後代」。人們一般將恐龍分為三個支系,即鳥臀目、蜥腳形亞目和獸腳亞目。但最近的一篇論文提出,鳥臀目應當和獸腳亞目劃分在一起,而將蜥腳形亞目排除在外。
  • 恐龍時代好玩嗎?| 內有福利
    假如我們穿越到恐龍時代,第一感覺可能就是胸悶,因為那時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可沒有現在高。很多人誤以為遠古的時候氧氣含量很高,那隻對了一部分。事實上,古生代晚期的氧氣含量確實很高,濃度達到30%,所以孕育出古原蜓那樣的超級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