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很久沒有更過有關《雪中悍刀行》的文章了,但是心中對它的執念卻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缺失,現如今與雪中有關話題度最高的事情莫過於劇版《雪中悍刀行》的拍攝問題了,網文搬上銀屏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了,近幾年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但是《武動乾坤》、《將夜》等作品幾乎都撲街了,所以身為雪中老粉不免也有一絲擔憂。
一、雪中的定位
要想拍好一部電視劇,首先就要搞清楚劇本的定位,武俠、都市、言情等等,定位不同,拍攝手法和觀眾的注重點就不一樣,那麼《雪中悍刀行》到底應該被劃分在哪一類呢?
在網文中將《雪中悍刀行》定義為武俠,網上也曾盛傳「雪中之後,再無江湖」,而且書中描繪的江湖也讓讀者念念不忘,這一切好像都在為雪中冠上武俠的標籤,但是對此小C卻有不同的看法。
江湖之說歷來有知,但是金古二老則徹底讓這個詞發揚光大,可以說整個武俠世界的模型都是他們二人聯手打造的,在他們的筆下一幅幅江湖畫卷躍然紙上,之後再直擊讀者的心臟,當然他們的筆下也曾有家國,但是俠義精神才是永恆的主題,反觀雪中則不同,它的確是以江湖引人入勝,但是小C總覺得前面的江湖都是在為之後的家國做鋪墊,它們有著本質的不同。
其次雪中對於武學境界的描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武俠範疇了,老黃的一劍六千裡、李淳罡的一氣兩千六百甲、鄧太阿的一劍獨守天門等等,這些招式隨便挑出一個恐怕都要完虐金古作品中的武學吧。這些倒是其次,洪洗象的千年轉世、徐鳳年的大夢春秋以及屢次出現的天人交戰,這些都是單純的武俠所解釋不清楚的。
總的來說,雪中描繪的江湖要比以往的江湖多出幾分仙氣,所以小C認為它的定義應該是仙俠,但是又與單純的仙俠略有不同。雪中的仙俠應該是既有江湖的快意恩仇,同時兼顧玄幻的飄逸瀟灑。
二、選角應當靈動
雪中之所以能夠讓人念念不忘,是因為其中所描繪的人物太過於栩栩如生,在其它的作品中,大家喜歡主角居多,最多這種喜歡延伸到二三號配角就結束了,但是雪中不同,幾乎每一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的粉絲,這一點絕對不是誇大,小C就知道有這麼一位讀者一直對拼死為呵呵姑娘傳信的那名郵差情有獨鍾,而針對這位郵差在書中的描寫不過兩三行而已,見微知著,可見雪中人物描寫之成功。
正是因為人物太過出彩,所以在選角時才應該慎之又慎,就已經播出的預告片來看,只有張天愛所飾演的南宮僕射是真的驚豔了我,其他角色真的不過爾爾。小C承認這樣說有著很大的個人觀點,但是畢竟眾口難調,而且看看評論就會發現與小C有著同樣想法的人絕對不在少數。
已經選定的角色自然是無法更改,但是那些尚未公布的角色卻還有著很大的改動空間,有時候啟用新人也不是不可,沒有過往角色的定位反而更容易讓觀眾接受。
前文提到雪中應該隸屬仙俠,而目前拍攝最成功的仙俠劇應該非《仙劍奇俠傳》莫屬了吧,在此之前,胡歌、劉亦菲、彭于晏等人哪一個算是大牌,但是不依舊造就了如此經典的作品嗎?而且重溫仙劍之後,小C發現酒劍仙竟與我心中的鄧太阿有七分神似,如果謝君豪可以演一次鄧太阿想必定會不負讀者所望吧。
三、特效必須爆炸
要想拍好雪中,特效自然必不可少,李淳罡的劍氣滾龍壁和兩袖青蛇、大雪坪的劍來、北涼與離陽的龍蟒之爭、韓生宣的三千紅絲等等,這些哪個不需要強大的特效來支撐?
但是看看如今仙俠劇中的特效,那怎一個失望了得,尤其是針對背景(山水、房子等)的那些特效小C真是感到滿屏的尷尬,如果劇版雪中的特效也是如此的話,那可真的是毀了小C對於雪中的所以幻想了。
而說到特效,小C不自主的就想到了徐克,雖然我對於特效製作中的門道一無所知,但是徐克團隊的特效給我的感覺就兩個字——舒服。尤其是《風雲》和《蜀山傳》中的特效更是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哪怕是已經見識過漫威那種大製作的特效,但是我還是覺得徐克對於特效的運用才是真的出神入化。
對於雪中而言,特效並不需要如何逼真和震撼,但是有兩個字必須做到——意境,只要意境有了,那麼這特效就算成功了一半。重溫《風雲》和《蜀山傳》之後,我甚至覺得其中的一些特效鏡頭就是為雪中量身定製的。
看到《風雲》中的萬劍歸宗我想起了雪中的劍來;
看到《蜀山傳》中的蜀中群山之後我想到了雪中的武當七十二峰;
看到《蜀山傳》中的御劍飛行之後我想起了雪中觀音宗練氣士的出海入中原;
……
總之這其中的許多鏡頭都勾起了我對雪中世界的臆想。
當然,上面所說的都是小C對劇版雪中的一些期待,但是我也深切地知道那些都不過是我的一些幻想罷了,《雪中悍刀行》拍攝的走向如何根本不是我們這種粉絲可以左右的,如果導演組真的可以借鑑《蜀山傳》和《仙劍奇俠傳》自然是最好,但是其結果到底如何還是他們說了算。作為粉絲我只希望導演組可以用心處理此次的拍攝,莫要讓佳作蒙塵。我是小C,喜歡的給個關注點個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