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潔的依戀:人神共語的基督教音樂,感性與理性交融的聖歌

2020-12-22 大先生說史

前言

在人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音樂是人類文明裡亮眼的明珠,無論哪種文明裡都留有音樂的痕跡。基督教也不例外,甚至比起其他宗教裡更甚。基督教就是一個音樂的宗教,歌唱最多、音樂最多,音樂水平也發展最快。在早期,基督教音樂就是人們精神上不可缺少的食糧,它不僅在教徒中流傳唱誦,在非教徒之間也有很高的傳頌度。時至今日,基督教音樂更是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表達著追求正義、熱愛自然、善待他人的情感,歌頌和鼓舞著人們。

一、發軔——點燃聖潔之火,民間音樂的「溪流」匯成基督教音樂的「大海」

基督教的音樂旋律優美舒緩,莊嚴肅穆、曲調淳樸,大多是紀念耶穌的讚美詩,有眾讚歌、聖詠、啟應對唱曲、聖誕曲等多種形式。既有巴赫、貝多芬等大師的名作,又有各地的民歌,現代音樂的很多記譜法、和聲法和多種調式,以及現代的音樂理論和音樂學院的建立都與基督教音樂的關係密切。基督教音樂貫穿整個宗教發展的過程,對西方音樂的貢獻重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音樂的復調、巴羅克音樂和當今西方音樂的發展。

教徒們秉持著對主的傾慕和崇拜之情,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主建立聯結,歌唱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也是教徒們外在與一種自己所認可的神聖力量之間的對話。基督教徒和神建立起聯繫的過程中,除了禱告,最能體現自己與上帝關係提升的便是基督教歌曲的唱誦。那麼,這種人與神的依戀關係到底是怎麼通過基督教音樂體現的呢?

中世紀的基督教音樂的直接淵源是古希伯來民族的音樂和古希臘音樂,《舊約》中記載了猶太民族經歷了三次神廟被毀、兩次民族流亡以及在與痛苦抗爭時音樂成為他們精神安慰的故事,提及音樂的地方粗略統計有50次之多。而早期猶太教就用音樂作為人與神溝通的橋梁,祭司用吟唱詩歌的形式來表達神的旨意,這也人神依戀的早期表現。

《聖經》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神迎見巴蘭,又說:『我預備了七座壇,在每座壇上獻了一隻公牛、一隻公羊。』耶和華講話傳給巴蘭……巴蘭便頌起詩歌來說巴勒引我出亞蘭……」。《舊約·世紀》第四章中「猶八是一切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是關於音樂最早的記載。遺憾的是,《舊約》中記載的大部分詩歌我們已經不知道樂曲是什麼樣子了,但從留下的歌詞中我們能夠發現教徒們在公元一世紀、二世紀遭受的各種壓迫,音樂則成了他們精神的安慰,成為了對其生命本身的肯定,對其傾慕的主的肯定。

到了公元四世紀初,基督教開始崛起,成為了羅馬的國教,教徒們擺脫了受壓迫、受奴役的地位,教會內部也建立了主教管理體制,教會音樂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在理性世界觀的指導下,人們認為懂得音樂的人應當是那些懂得音樂法則的人,也就是說音樂首先要體現為一種思想,理論音樂要高於實踐音樂。這種觀念帶來的結果是對理性的極致推崇,感性受到排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聲音的貶損。

雖然削弱了感性在音樂中的表達,但後期的基督教音樂沒有減少與神之間的依戀。不光如此,後來的基督教徒們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更接近藝術本身,這符合了中世紀著名音樂家波愛修劃分出的音樂原則,即宇宙音樂、人的音樂和運用的音樂。後來基督教音樂也慢慢變成了道德訓誡的首腦,成為一種使人向善的理論知識。

二、融合——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基督教音樂喚醒了教徒們對美的體驗

「藝術到了最高階段,是與宗教直接相聯繫的。」「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的地感到宗教的真理。」黑格爾早在幾個世紀前就闡述了宗教和藝術的關係,基督教音樂的巨大社會作用就是培養出了大批的音樂人才,並且在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上也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如此,教會音樂對人的情緒情感也有很積極的作用。

心理學在科學方面已經證實了,在聽音樂時人的副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此時可以感受到更加豐富的情緒情感體驗,是一種伴隨著放鬆的,生理喚醒水平降低的情緒體驗。這一過程很美妙,大腦同時也釋放出「內啡肽」來促進人的愉悅感。人們在參與基督教的音樂活動時,不斷體會著這種快樂的感覺,進一步體驗生命積極的一面,來增強對痛苦、壓力、恐懼的和疾病的應對能力。

在教徒的心中,一旦痛苦的事情發生,變成一個客觀存在,就只能改變對這種創傷時間的體驗,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基督教音樂可以喚醒教徒心中積極的生命力量,最終引導受眾自己尋求到擺脫痛苦和解決困難的辦法,而這一切都是在神的支持下完成的,它超越了現實經驗世界,從人們的心中流淌出來,實現了基督教的精神寄託和價值歸屬功能。

音樂在客觀上就可以帶來一種鬆弛的、懷有希望的心境,這種感性的體驗和樂理相結合,幫助人們暫時離開世俗的壓力和紛擾,自覺地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總之,基督教音樂從側面記錄了人類音樂的發展歷程,也對其他許多藝術形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不斷閃耀著它的光芒。

三、生長——那些曾經和神共度的親密時光,成為後來獨自面對苦難的力量

基督教徒把禱告視為向神袒露心聲的私密過程,是一種內心的承諾,而基督教音樂則是一種外在的力量,表達想要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溝通方式和渠道。通過歌曲達到的聯結,也可以增進與神之間的親密。但欣賞音樂本身或對音樂本身的天賦與鑽研,在教徒來看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發自內心的歌頌上帝,並且在基督教活動中沉浸在上帝的愛的包圍中,這種音樂才是有意義的。

這些與上帝相處的美好時光,成為了他們回歸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支柱力量。當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他們希望上帝可以給予他們關注,也期盼上帝能夠給到他們回應。當這些現實因素帶來壓力,引發消極情緒,帶來恐懼時,也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以求維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大部分基督徒看來,回到現實生活中,並不是認為現實問題能夠通過基督教音樂或禱告就可以解決,而是希望通過與上帝的連接改變他們「以自己為中心」的心理需求。他們希望與上帝更親近,不要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以上帝為中心,改變對困難的看法。比如一部分基督徒就會認為,苦難是人人都要面對的,他們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上帝允許、恩典的,上帝賜給人們這些經歷來幫助人們成長。

雖然出發點是對個人困難的消解,但一旦明白自己期望的有求必應沒有得到回應時,基督徒們會進一步探索自己和上帝的關係,會進一步了解上帝。當確認了上帝為中心時,他們期盼變成了與上帝聯結這件事本身,這讓基督教徒感到平靜,畢竟當苦難是神帶來的考驗時,自己只要完成考驗便能得到進一步與神的溝通。這種力量可以汲取自禱告,也可以汲取自音樂,但最終,達到的是人與神情感上的交流。

總結

基督教音樂雖然產生於古羅馬時期,但原始的基督教音樂與古羅馬世俗的娛樂性音樂完全不同,。教會的教父們整理出來自希臘人的音樂思想,最終內化為與基督教神學思想一致的思想,成為具有理論價值和教化價值的工具。他們用音樂來陶冶教徒的心靈、增強他們的信仰,呼喊他們的熱情。因此歌詞內容的重要性就不可忽視。早期的基督教音樂中,因為其獨特的唱腔,很少使用樂器,僅憑歌唱就可以表達出想要讚頌時的激情,後來到公元九世紀逐漸發展出管風琴伴奏的基督教音樂,以至於後期基督教會中都會有專門的風琴師,專門的唱詩班。

基督教音樂能夠發展到如今的狀態,離不開中世紀教徒和音樂家們付出和努力,它還在客觀上促進了世界音樂的發展。雖然後期表現多為文化侵略,但是它傳播的音樂知識和樂器都為各國的音樂發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使得人與神的關係,以及音樂中的神性都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思考。

參考文獻:

《聖經·舊約》

《聖經·新約》

《美學》

《基督教音樂》

相關焦點

  • 西方音樂中的理性與感性如何從鬥爭到調和丨論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徵
    自西方音樂成型以來,理性與感性這對難以調解的矛盾就一直以各種姿態相互對立著,從最早基督教的宗教理性到後來的反宗教人文主義理性,無論是哪種理性都一直與感性的入侵進行著似乎永無休止的鬥爭。然而,在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理性與感性卻得到了暫時的調和,這個時期的音樂將理性的內容與感性的形式較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一、理性與感性的歷史演變 「在希臘神話中,音樂有著一種神聖的源頭:它的發明者和早期實踐者是神和半神,如阿波羅、安菲翁和奧菲歐。」可見,西方音樂的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的神話中。
  • 感性的人最理性,理性的人很感性
    推而廣之,理智解決不了的問題,情感可以解決。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直覺可以解決。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宗教可以解決。孔子解決不了的問題,莊子可以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性的人其實最理性,理性的人反而很感性。假如一個人妄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得敗很慘,死得頭破血流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
  • 網易雲熱評:感性的人過不了柴米油鹽,理性的人過不了風花雪月
    網易雲的熱評裡有這樣的一句話:感性的人過不了柴米油鹽,理性的人過不了風花雪月。其實有時候感性的人也能過柴米油鹽,那是人間煙火氣,更美,理性的人也能風花雪月,只是他還沒遇到那個人。有的時候理性和感性並不是相互衝突的,一個人既可以理性,有可以感性。理性會讓你更好地去對待工作,而感性會讓你的生活更為愜意和美好。對於「人」來講,「理性」的基礎是「會活」,而「會活」在作為人的良性認識裡,是務必要包括感性的。而有時候我們去形容一個人是「絕對理性的」有時候是不會活得。
  • 感性的人最理性,理性的人很感性(作者:王路)
    推而廣之,理智解決不了的問題,情感可以解決。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直覺可以解決。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宗教可以解決。孔子解決不了的問題,莊子可以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性的人其實最理性,理性的人反而很感性。假如一個人妄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得敗很慘,死得頭破血流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
  • 感性的人最理性,理性的人很感性-情感美文-小美主播
    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性的人其實最理性,理性的人反而很感性。假如一個人妄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得敗很慘,頭破血流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人類社會永遠都具有一種女性化的氣質——與其被說服,更願被感化;與其相信理智,寧願依賴感覺。
  • 理性與感性
    福爾摩斯那樣的人,用超越常人的觀察與邏輯推理的方式去解決一個又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拯救一個個無辜的生命,Cool~理性對應的就是感性,我記得李宗盛有一場音樂會好像就叫這個名字:《理性與感性》。李宗盛我覺得是個牛人,且不說他對於音樂的創造力和天賦。單就說歌詞的部分,他文化水平不高,寫的字七扭八歪的,算不上好看。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理性則不同,凡事慢半拍的樣子,前思後想,左右權衡,各種利弊分析,然後決定「YES或NO」——往往口是心非。
  • 和感性的人戀愛,和理性的人結婚
    理性的人情感不太外露,做事中規中矩,重實際,是山水畫古樸淡雅的畫框。 理性的人情感容易滿足,而一個感性的人則需要更多感情的滋養。 張愛玲就理性,胡蘭成卻感性,一個張愛玲是滿足不了一個胡蘭成。 和太感性的人相處會很累,但談戀愛卻足夠給力:浪漫、痴情、像火一般的熱情,想不感動都是難的。 太理性的人很難陷入一段戀情。和一個理性的人戀愛有點不夠勁,總覺得缺點什麼,有點有勁沒處使的遺憾。 戀愛就像飲酒,爛醉如泥太失風度,但對於當事人來說,也許比一點醉意都沒有要爽得多。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
    可說到這裡就奇怪了,明明每個人都知道,如果自己想要減肥「管住嘴,邁開腿」就能夠做到了,可為什麼明明立志減肥、明明多次立志,卻還是最終敗給旺盛的口腹之慾、最終選擇吃藥呢?難道理性,最終就只能敗給感性麼?而這時候,你說是「反正人就這一輩子,死了就死了」這樣對家庭、健康不管不顧,還是遵從理性、遵從現實需要,選擇戒菸呢?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對你來說還比較遙遠,那請問:假如現在的你已經有些過度肥胖,你是選擇聽從內心的聲音繼續大吃大喝,還是在身體得病前控制體重呢?
  • 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談戀愛會怎麼樣?
    有讀者在後臺留言問:感性跟理性的人在一起,會是什麼結局?
  • 王東嶽說理性比感性更真實,但不能說理性比感性更可靠?
    要理解「理性比感性更真實,但不能說理性比感性更可靠」這句話的關鍵點在於要搞清楚下面四個問題:什麼叫感性?什麼叫理性?什麼叫真實?什麼叫可靠?什麼叫感性?我們只有把這些概念搞清楚之後我們才能回答王東嶽先生所說的理性比感性更真實,但是不能說理性比感性更可靠這句話。理性比感性更真實怎麼理解黑格爾說過一句話「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
  • 人文|理性與感性
    人文|理性與感性理性和感性就像是天使和惡魔,相依相存、共生共滅。你永遠無法擺脫它們。某種程度上說,在為其苦惱的同時,可能也在享受它們帶給你的矛盾和糾結。大概這就是人的複雜性。判斷一件事情或者做出一個決定,需要智慧,這種智慧首先體現在分析,而且是儘可能地全面分析。
  • 旋律,感性,理性
    兄妹倆旋律=感性/理性2020/12/2,9:04,周三,陰天,室溫16°,溼度68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音樂 久石讓:感性的含義
  • 感性與理性的極致碰撞—亞洲龍AVALON
    人們常說理性思考在左,感性思考在右當理性與感性碰撞融合理性於內,智享從容以移動端結合車載系統可為駕駛者提供導航、音樂、電話等諸多實用服務智能貼心的滿足各種駕駛情況下的核心需求智尋停車位使用車載應用程式百度
  • 庚子雜說——理性最好?感性最棒?
    特別是現代我們的學科劃分的十分清晰和細密,其中很多劃分的框架也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並且作為自己衡量自己的重要參照系。其中,「理性」和「感性」就是一對很有意思的詞語,值得拿來琢磨一番。首先,「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語,在當前的普遍認知中,內在具有一定的對立性,就像評價一個人十分理性的同時,潛臺詞就是這個人不夠感性。但是又有一點十分特殊的是,「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又都是較為明顯的褒義詞,用在別人身上,只要不加過於極端的詞語做前綴,就都是誇獎。
  • 理性VS感性,哪個離幸福更近?
    意味著面對問題最所答案而不可得的一種苦悶;苦悶促動書寫,書寫成為一種邀請,邀請有同樣焦慮的讀者共同追索。」人們對我的評價有兩種:以我妹妹為首的熟人一般說我極其理性,理性到無趣;而我朋友圈裡的大部分人則說我太過感性,文藝到讓人覺得不敢靠近。
  • 感性和理性,完美的哲學定義
    我們總是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其實這只是一個階段,同理,理性也可以上升到感性,這就好比先是有雞,還是有蛋,只能說感性弱於理性,因為作為生命體其感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先是有雞,才後來有蛋,因為從繁殖行為來看分為胎生和卵生,而胎生的前提是受精卵的細胞分裂,所以胎生是經過卵生階段的,而胎生是由於體內存在子宮繁孕的條件
  • 「理性」與「感性」
    大家都知道,炒股要學會獨立思考,並且要理性,不能感性。那這裡咱們先說說感性和理性的概念。比如你看到一個喜歡的人,這人對你也特別好,你倆情投意合的,也沒想太多其它的就在一起了,這叫感性。可如果這時候你開始思考,這人身高夠不夠啊,體重沉不沉啊,是幹什麼工作的啊,賺錢多不多啊,晚上睡覺打呼嚕不打呼嚕啊,家裡幾口人啊。。。等等等等等那這就叫理性,也可以說是過度理性。再比如你說最近正減肥,可晚上突然失眠,肚子又叫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