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寫今天的分享之前十分糾結,曾經詢問過多位咖啡師,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各有不同,不過歸根到底都覺得是個不太值得討論的話題。可是執拗的我還是希望通過一種方式傳遞一些我所想表達的看法。
說到拉花,並沒有特別明確的文獻記載,歐洲早期咖啡拉花都是在咖啡表演時,所展現的高難度專業技術,所以你也會在現而今的咖啡館中,經常看到有咖啡師來到客人面前現場做拉花show,其實都是和其歷史淵源有關。拉花絕非僅僅是視覺上的欣賞,而是在牛奶的綿密口感與融合的方式以及技巧方面,也一直不斷的改進,進而在整體的味道呈現上達到所謂的色、香、味俱全的境界。
從某種意義上,咖啡拉花並不是「標配」產物,與咖啡口感風味相比,這無疑僅僅算作是錦上添花的一筆罷了。所以並非努力苛求如何高超技術去完美演繹拉花,但我們不能迴避的是,拉花確實在意式咖啡發展道路上,有著不可磨滅的關聯性與緊密度,似乎提到拉花就會想到意式咖啡,提到意式咖啡又怎能沒有拉花,正所謂儀式感還是要講求的。
外帶咖啡的產生,是源自咖啡的普遍消費性,搭配社區周邊的快節奏生活,從而對咖啡的獲得要求更快速便捷,當然間接的也提升咖啡館的翻臺率,故此外帶咖啡在現而今的城市中非常常見。
下面我找尋了一下知乎上大家對外帶咖啡是否拉花這件事的看法,大家一起看看:
有網友答覆說:「因為要給打開人驚喜」,還有網友說:「這是對自己、對客人和對咖啡本身的愛」,當然也有比較實在的說辭,哪怕為了練習也要給外帶咖啡拉花。
拉花本身的價值已然超出了純粹以物為載體達成的變化,更多的是表達一種無言的尊重,我更在乎在咖啡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無嫌隙的交流過程,從研磨到萃取,再到最後的拉花,這就是一杯意式咖啡的誕生過程,我們尚且不要將過於正統的拉花技術理論搬出來,也不應該以拉花複雜程度來做比較,單就操作的過程與遵循的傳統,拉花都將是一個標誌性的存在。
外帶杯其實相較於普通咖啡標準杯而言,其拉花難度更大,對咖啡師的技術要求也更高,有些咖啡師也就放棄在外帶杯上操作拉花。但某種程度上,技術提升也是在一次次實踐練習中獲得的,在提升拉花技術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只有不斷的練習。所以也許每一杯外帶咖啡都是咖啡師練習的一次機會,與其將全部材料堆填到外帶杯中,不如給予客人一個也許簡單但卻有心意的拉花。
此外,一些以外帶為主,不設堂食的咖啡館,也是時下呈現流行趨勢的店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定義的「coffee stand」,這種咖啡館面積不大,最多擁有三四個吧檯位,大多擁有性能十足超霸氣的「土豪咖啡機」作為鎮店之寶,咖啡豆多為自烘焙,所以拉花也將勢必成為標配,才能凸顯其專業性。
同樣作為點外帶咖啡的普通消費者,由於不同咖啡館採用的外帶杯各有不同,由於外帶杯蓋子的特性,喝咖啡的那個口子很小,會影響你喝的奶泡與咖啡混合後的入口體驗,所以比較建議可以打開蓋子來進行品嘗。無論外帶杯是否是透明蓋子,你都能感受到一杯咖啡從內而外散發的欣喜感。
外帶咖啡到底要不要拉花,這件事,我相信並不是要擁有怎樣定論的議題,而是要表達對自己、對客人以及對咖啡本身滿懷的熱情,這是職業的表現,更是咖啡館態度的細節象徵。
(圖片來源網絡)
啡香之旅
go coffee trip
咖啡路上的傳道者
咖啡 | 自由 | 故事 |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