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呢?

2020-12-17 舊時樓臺月

導語:

與其他大一統王朝一樣,唐朝的邊境也有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就是吐蕃帝國,吐蕃帝國建立於公元618年,與唐朝同一年建立,覆滅於公元842年,可以說吐蕃帝國幾乎陪伴唐朝走完了它的一生。

吐蕃帝國是西藏地區歷史上第一個有著明確史料記載的少數民族政權,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吐蕃帝國的實際立國者被認為是松贊幹布。

青藏高原原本分布著許多少數民族部落,後來這些部落被吐蕃帝國統一,統一之後,青藏高原地區社會經濟得到發展,中原文化的傳入使青藏地區逐漸開化,古代藏族地區也第一次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

青藏高原地區各部落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情況逐漸被改變,通過一系列建設,各部落政權逐漸結成聯盟,藏地語言以及整個地區在文化層面上得到相互溝通,青藏高原地區的文化得到了整合與壯大,那麼吐蕃帝國究竟是如何覆滅的呢?

一、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帝國的國力

(1)公元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 ,唐朝自此由盛轉衰,吐蕃帝國卻自此進入國力強盛之期,帝國版圖空前擴大。

但是盛極必衰,之後頻繁的戰爭使吐蕃的國力逐漸削弱,唐朝緩過來之後多次派將領攻打重創吐蕃帝國。公元9世紀後,吐蕃的國力由盛轉衰,再也無力向外擴張。

公元821年也就是長慶元年,吐蕃帝國派遣使者到唐朝朝拜並且請求與唐朝會盟,雙方在長安締結了友好的盟約。並且吐蕃和唐朝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雙方在盟文強調要世代永遠和好相處、不再發動戰爭。

公元823年,吐蕃帝國在拉薩建立了兩國之間的會盟碑,這塊盟碑至今還屹立不倒,在現在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的象徵。

(2)在公元8世紀末以後,吐蕃帝國內部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已經日趨激化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王室內部成員之間相互爭奪權力,吐蕃在內部矛盾中最終陷於分裂。在國家危難之際,吐蕃帝國的將領們之間又發生了混戰,致使社會混亂,人民的生活非常不安定,也給國家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公元848年,甘肅敦煌的張議潮發動起義,吐蕃帝國境內的漢族人民紛紛起兵響應他,在張議潮的帶領下很快佔領了沙州。

緊接著,張議潮又派遣士兵將領攻取了瓜、伊、西、甘、肅等十州。公元851年,張議潮派遣自己的兄長張議潭持自己佔領的十一州地圖入朝朝拜,唐宣宗看到後十分高興,將那些軍隊安置於沙洲,並且任命張議潮為節度使,河西和隴右等地區自此也歸附於唐朝。

吐蕃帝國在之前不斷的戰爭打擊下,本來國力就已經衰弱,之後統治者階級內部鬥爭不斷,更是讓其他將領漁翁得利,吐蕃帝國也在張議潮的起義打擊下走向了衰落。

二、吐蕃帝國統治階級內部的爭鬥以及人民暴動

(1)吐蕃帝國的統治者達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永丹和歐松之間為了爭奪王位展開了一場鬥爭。

當時朝內的大臣們分成兩派分別支持兩位王子,自此以後吐蕃王室不再像以前那樣團結,而是分成了兩支,他們之間因為不同的擁護者連年混戰不斷,最終兩敗俱傷,同時也削弱了吐蕃帝國的國力。

吐蕃皇室的統領勢力也逐漸下降,帝國分派在各地的將領也紛紛擁兵自立,彼此之間為了爭奪地盤相互爭鬥,過去一些聽命於吐蕃的少數民族部落也趁此機會紛紛獨立,相繼脫離了吐蕃的管控。

同時,由於吐蕃帝國境內奴隸制度的存在 並且許多奴隸在打壓下生活的苦不堪言,因此緊接著又爆發了一場平民奴隸大起義,這一起義迅速席捲了整個西藏地區,吐蕃帝國在這樣危急的局勢下又遭重創。佛教逐漸衰落,吐蕃帝國對人民思想的鉗制也逐漸消失。

當吐蕃帝國境內的東北部鎮將在混戰時,吐蕃軍隊的隨軍奴隸在河隴地區起義,大暴動爆發,這些奴隸軍自稱為「渾末」軍,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隸是這個起義軍的主要組成部分,除了他們之外,還有許多受吐蕃奴隸主奴役驅使的其他民族奴隸。

這支起義軍隊伍不斷壯大,這支軍隊大致往兩個方向發展,他們向南進攻,佔領大渡河流域地區。同時又向西北地區移居,定居在涼州一帶。

在涼州一帶稱雄的溫末集團,在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由原來分散在涼州各地的小部落,逐漸聯合為了一個大部落,並且後來還發展成一個實力非常強勁的地方政權,並且逐漸擺脫了吐蕃帝國的掌控。

公元843年,在吐蕃帝國境內的東北部鎮將發生了混戰,論恐熱率領士兵二十萬攻打鄯州守將沒盧氏尚婢婢,之後整個河西、隴右地區的吐蕃鎮守邊將都被捲入了這場混戰,將領們之間的戰爭整整持續了二十多年。直到公元866年,論恐熱敗於拓跋懷光之手並被殺死之後,這場戰爭才逐漸平息。

吐蕃王室的衰落以及鎮將之間的相互爭鬥使一些想要國家有力庇護的人產生了動搖,吐蕃尚延心就是一個例子,他率領部眾及河州和渾末部向唐朝投降,以求天朝上國庇護,唐朝將他們安置在了吐蕃地區東部附近。

(2)吐蕃帝國本部的奴隸平民暴動不斷爆發。

從吐蕃帝國東部地區開始爆發並且蔓延到了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隸大起義,使吐蕃王室疲於應付,之前小規模的起義還可以鎮壓,但是像這樣大規模的起義。

此時的吐蕃帝國並沒有能力出兵完全鎮壓他們,因此在內憂外患下,吐蕃帝國逐漸走向了滅亡。

三、吐蕃帝國滅亡的制度原因

吐蕃帝國的政治制度與中原地區大一統王朝的繁瑣制度不同,中原地區建立大一統王朝,實行君主專制制度,但是吐蕃帝國則實行單元化的政治體制,這一政治制度的結構特別簡單,並且是環環相扣的,因此一旦這個制度其中的一環出現了問題,那麼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結果。

由於我們習慣中原王朝的制度,因此我們可能並不懂為什麼,那麼就舉一個中原王朝的例子作為反例來說明:

以秦國為例,商鞅變法對於秦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各方面的法律逐漸趨於完善,秦國完善的法律制度,便可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保證秦國太平。

秦國國家實力的不斷提高也使得秦國的國家機器不斷完善,因此依靠完善的法律,各級官員便可以不斷地辦事情,國家大事便可以很快得到解決,官員們做事情也有法律可以依照、有規章制度可以查詢,即使國家出現了什麼問題,只要問題不大、只有持續時間不長,國家機器依然可以正常的運轉。

但是如果吐蕃帝國出現了什麼問題,由於政治制度過於簡單,一環出錯便會導致整個國家陷入癱瘓,這樣的政治制度在吐蕃帝國後期王室內鬥、邊將自封的情況下顯然是極不適用的,因此制度也要為吐蕃帝國後來的滅亡負一定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吐蕃是如何滅亡的?曾盛極一時,連大唐的要送公主去和親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相信是家喻戶曉了。她被唐太宗李世民遠嫁到吐蕃,在那裡推廣文化、革新技術,唐朝和吐蕃的關係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親密。從時間上來看,吐蕃和唐朝建立、滅亡的時間也都相距不遠。那麼,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呢?
  • 神秘吐蕃王朝,軍事實力完虐大唐,為何迅速覆滅回原始部落
    說起吐蕃,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尤其在看一些歷史片、武俠片,就經常會提到吐蕃的一些人物和事件,歷史上神秘的吐蕃王朝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政權呢?為何在鼎盛時期又會迅速瓦解呢?對吐蕃歷史的了解大多來自於唐朝的對外交流活動,很少有專門記錄吐蕃的通俗作品,但越是這樣,後人越是被它的神秘所吸引。真想不到這麼強大的政權,怎麼會誕生在當時蠻荒的雪域高原,鼎盛時期甚至堪比大唐,多數人會有疑問:青藏高原能養這麼多人嗎?能負擔得起持續高昂的戰爭費用嗎?社會制度文化能支撐起這個王朝嗎?毫無疑問是肯定的,於是人們更加迫切想了解這個神秘的政權。
  • 吐蕃帝國為何能走向鼎盛?梳理他們發展的奧秘
    為什麼唐朝時期的吐蕃帝國能處於鼎盛時期,並且多次攻破唐朝首都長安?從地圖上看,吐蕃位於青藏高原上,大部分可利用的土地,都被用於牲畜的放牧,但有些河谷地區,可能用於農業。由於這樣的地理條件,其他農耕民族政權無法徵服吐蕃,但草原、河谷地區,其實可以養活足夠的人口,成為一個帝國。
  • 唐朝論戰力不輸於元、清,為什麼面對吐蕃打的如此艱難?
    導讀:唐朝崛起吊打突厥時吐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隨後吐蕃崛起後唐、蕃之間爆發了綿延百餘年的戰爭。即便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已經比較虛弱,但是依舊完成了對於吐蕃的致命一擊。雖然唐軍沒能完成佔領吐蕃的壯舉,但是不能否認大唐對於青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的貢獻。
  • 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從軍事角度看,到底誰更強一下?
    古代將士唐朝的軍事實力遠勝阿拉伯帝國,這個結論肯定會引發爭議,因為很多國人記得「怛羅斯之戰」讓唐軍慘敗。大家都覺得「怛羅斯之戰」沒什麼丟臉的,唐軍以少擊多、先勝後敗。但是,關於這場戰役的後果,說法就有不同,有人說唐朝西域勢力大損失,也有人說唐朝沒受什麼影響。不妨我們就選擇極端的不利情況,也就是說唐朝在西域完全不敵阿拉伯人。那又怎麼樣呢?阿拉伯人也不可能佔據西域,發展自己的實力啊,因為西域旁邊強大的吐蕃王朝會跟他們爭地盤。
  • 吐蕃一直攻打強大的唐朝,為什麼不去攻打印度?
    我們都知道吐蕃有一個英雄就是松贊幹布,這位英雄非常得好戰,所以當時的許多國家都被吐蕃王國佔領,當時唐朝已經非常的強大,吐蕃為了能夠增強實力,對唐朝提出了想要和親的想法,但是卻被當時的唐太宗反駁回來,為此松贊幹布非常的氣憤,但是因為唐朝的實力很強大,他也沒有辦法直接的發動戰爭,只好一步步地將唐朝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攻佔下來。
  • 吐蕃與黑白兩道大食都有過交往,有關這個國家的史料記載很少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3766字,閱讀約8分鐘01、八世紀,唐朝、吐蕃和阿拉伯帝國都在歐亞大陸崛起。三國之間既有和平的經貿往來,也有刀光劍影和腥風血雨。至於唐朝和阿拉伯帝國,我們都知道,唐朝和吐蕃的戰爭也是載入史冊的。吐蕃與阿拉伯帝國的關係如何?可以說,吐蕃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白衣與食)肯定有交集,但倭馬亞王朝(黑衣與食)應該是以貿易為主。因為,當時中亞的霸主還是唐帝國。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國的連續王朝。倭馬亞王朝的統治開始於661年,結束於750年。
  • 怛羅斯之戰後傳:阿拉伯力壓吐蕃卻止步蔥嶺,是誰保衛西域佛國?
    那麼,此後,是誰在抵禦阿拉伯帝國的東進呢? 網絡上有種說法,認為吐蕃帝國與阿拉伯人激戰,三戰三捷,成功阻擋了穆斯林東進的腳步。但事實卻令人大跌眼鏡,吐蕃人被阿拉伯帝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 高仙芝兩次進兵帕米爾,唐朝得以確立在西域的霸權
    勃律國,原在今克什米爾中部,受日益強大的西藏吐蕃帝國攻擊,西遷至克什米爾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巴控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地區,中國史書稱之為小勃律。然而即便遷徙,依然逃不過吐蕃的覬覦,因為他們佔據的地盤,正是從青藏高原通往中亞,特別是唐朝所控制的安西四鎮的咽喉要道。在吐蕃的軟硬兼施下,小勃律成為其屬國,打開了通往中亞的孔道,嚴重威脅唐朝西部邊疆的安全。
  • 大韓帝國末代皇后,一生坎坷,葬禮比慈谿還要奢侈
    小馨講故事 舉報   前言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制度深深影響他國,古時大韓帝國便是如今朝鮮
  • 通過地圖看唐朝版圖變遷:一個龐大帝國,最後走向瓦解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繁榮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巔峰時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裡,而到了唐朝末期卻僅剩下300多萬平方公裡。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本人今天將通過地圖的形式讓你感受大唐從建國到巔峰再到滅亡的289年曆程。
  • 吐蕃國力強盛,為何沒有把隔壁富饒的印度納入版圖
    文/寂寞的紅酒吐蕃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地方政權。公元7世紀,吐蕃國異軍突起,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崛起為和大唐帝國、阿拉伯帝國相匹敵的世界一流強國。強盛的吐蕃帝國不僅和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開戰,而且不斷騷擾周邊其他國家和民族,比如住在吐蕃隔壁的印度人。歷史上,吐蕃曾兩次入侵印度,吐蕃軍隊一直打到恆河畔。但讓人疑惑的是,每次印度人打下印度後,都會匆匆離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吐蕃軍隊已經打到了恆河畔,為何沒有趁機把印度納入版圖?首先,吐蕃看不上印度,起碼可以說對印度不感興趣。
  • 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到底有什麼特別的歷史意義?
    因為不是每一個吐蕃王子都是松贊幹布,松贊幹布作為吐蕃最偉大的一個王子,作為神一般的存在,歷任的王子都沒有超過他,所以金城公主還是吃了沒有嫁對人的虧,但這並不影響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所產生的歷史意義。那麼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到底有什麼特別的歷史意義?
  • 波斯遭西方侵略者欺侮,不得不向唐朝求援,唐朝藉此攻下百萬疆土
    ——華崗(中)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185字,閱讀約5分鐘654年,波斯薩珊帝國的王子波斯經過數千裡到達了長安的地下進入氣派的大明宮後,貴為王子的卑路斯突然向唐高宗跪下請用汗水幫助祖國」事實上,早在波斯初唐的時候,唐太宗鎮光年間波斯就在西曆638639年和647648年連續四次向大唐請願大家都知道,與波斯(今天的伊朗)中國相隔萬裡,帆檣帕米爾高原,向波斯方向用兵,是多麼麻煩的一件事前前後後四次,唐太宗以路遠的名義,拒絕接受其次,他們徹底放棄了波斯人,作為波斯太子使節,不放棄援軍的決心無論如何
  • 收小勃律、打朅師、破九國胡,卻被頂級帝國打敗
    小勃律原來為大唐的屬國,也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鎮的交通要道,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自從吐蕃贊普把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之為妻後,小勃律國就倒向了吐蕃了。這下子不得了,吐蕃進而控制了西北各國,出現了「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的局面,大唐幾任安西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察數次派兵討伐,皆無功而返。
  • 吐蕃為什麼能成為讓盛唐無可奈何的對手?
    唐初之際,唐朝處於上升階段,軍事實力強大,擴張勢頭不可阻擋。當時,吐蕃立國不久,處於草創階段。為了謀求發展空間,它用和平手段與唐朝交流,著名的松贊幹布求婚和文成公主進藏就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事件。正是在松贊幹布在位期間,唐朝與吐蕃基本上相安無事,一定程度上吐蕃還是唐朝的臣屬之國。
  • 這個帝國曾威震四方,令鄰國膽寒,是什麼原因導致其瓦解的?
    在這裡興起的吐蕃族,是唯一一個能和唐朝長期抗衡的帝國,這個曾經用鐵騎讓唐朝頭疼,讓阿拉伯國家害怕的少數民族帝國,在經歷兩百多年的興旺之後,突然間在兩三年時間內瓦解,速度之快令世人詫異,吐蕃帝國到底經歷了什麼?
  •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爭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歷史就是那麼有意思,有時候我們普通人看來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卻是帝國衰敗的開始,像萬曆十五年。關於我國和阿拉伯帝國的那場戰爭如今還有幾個人知道呢?儘管那僅僅只是一場小小的邊界摩擦戰,雙方一共才傷亡不到3萬人,這對兩個疆域都超過了1000平方公裡的大帝國來說真是不值得一提,但為何從此卻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 怛羅斯之戰後,黑衣大食如何看待唐朝,與多數人想的不一樣
    歷史是勝利者的宣言,勝利一方往往會誇耀自己、貶低對手,更為重要的是,在很多國人看來,怛羅斯之戰慘敗,是唐朝中亞政策的轉折點,黑衣大食通過此戰痛擊唐朝,遏制了唐朝在中亞的擴張。既然此戰如此重要、如此輝煌,那麼阿拉伯史料中如何看待戰敗的唐朝呢?真相顛覆了傳統認知,與多數人想的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