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千禧年漫威宇宙?

2021-01-18 虎嗅APP



復盤《哈利·波特》:一個全新的電影形態,一個千禧年的「漫威宇宙」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作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作品的首部,在2001年的驚人首映之後,便掀起世界範圍的熱潮。


而如今,這個由於新作的不力而沉寂了十年的傳奇系列,趁著疫情下的院線空隙捲土重來。


有幸坐入電影院重溫舊日回憶的同時,這也是拋開各種濾鏡、重新評價本片的大好機會。


近期重映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究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既然它跨越了二十年的時間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們就從「時間」這個關鍵詞談起。


「時間」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劇情要素之一。


在系列第三作《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主角們使用魔法道具穿越時空、力挽大廈於將傾。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戲裡「時間」可以被逆轉,可以回到從前,但戲外也是如此嗎?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重映就像一場時間穿越,將我們帶回二十年前的盛況。


那時的人們走進電影院,在放映機每秒二十四幀的光影變幻之中——


他們見證了神奇的9¾車站、激動人心的魁地奇比賽、強大的隱身鬥篷和各類咒語、可怕的巨魔和三頭地獄犬……


三位主角遇到地獄三頭犬


可十八年後再次面對此片,即使戴著再厚再蠻不講理的粉絲濾鏡,也很難找回當初觀影時的那份激動和驚奇。


同樣一場魁地奇比賽在銀幕上開演,二十前的觀眾會為橫空翱翔的光輪2000嘖嘖稱奇,二十年後的觀眾卻會質疑其明顯的綠幕痕跡。


幕後紀錄片《哈利·波特:魔法背後》


必須承認這一事實了: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已經過時了。


這正是本片的一大弊病——它的成功過度依靠「新鮮」。


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仰仗於新鮮的視覺奇觀,並相當為之自滿;而這CG特效大行其道的今日好萊塢,原本的「新鮮」過期了。


失去了「新鮮」的掩護,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法術咒語、魔法生物甚至故事藍本,都來自於各類西方傳說的拼貼展示


神奇的9¾車站


這並不代表致力於「展示奇觀」的電影都是劣質的。


近期上映的《1917》,它的「一鏡到底」同樣是奇觀。


但由這一概念延伸出的美學信息和藝術價值是後者完全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在鏡頭語言、布景美術等方面。


《1917》工作照,攝影師羅傑·迪金斯


因此,《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問題並不出在它「展示奇觀」這一創作思路之上,


而是它所展示的「奇觀」除了以「新鮮」衝擊觀眾以外,少有別的價值,各類「奇觀」的設計是草率的、割裂的、拿來主義式的。


這就是電影產業過度規模化和工業化後帶來的結果——作者話語權的缺席,致使電影的創造性被大幅削弱。


回首上文提到的《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它憑什麼被影迷們奉為系列最佳?


《為什麼「阿茲卡班」是哈利·波特系列最佳?》


除了較好的故事底子之外,最大的功臣便是導演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卡隆(左)在片場講戲


同樣「展示奇觀」,卡隆的美學理念和風格使得它蛻變為創造性的工藝品,而非是瞄準市場的一次性消費品。


當「作者性」為電影注入了豐沛的創造力之後,腐朽的「奇觀」也可以轉變為神奇。


阿方索·卡隆(左)在片場講戲


當然,《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過時並不僅限於視聽層面。


考察劇作,影片的情節主線比較簡單,三位主要人物——哈利、赫敏和羅恩——的人物塑造刻板、生硬。


以突發性事件為節點,人物形象突兀地轉折,人物關係突兀地分歧、和解。


比如地下室發現巨魔的一場小高潮戲碼,羅恩使用懸浮咒救下哈利和赫敏,這一設計明顯是為了對應之前羅恩無法學會懸浮咒而被赫敏嘲笑的情節,並達成赫敏和羅恩的和解;


學習懸浮咒


而赫敏之後主動擔責,也是為了快速完成赫敏的人物弧光。


在結尾的闖關遊戲中,三個遊戲關卡分別讓哈利、羅恩、赫敏三人發揮了自己的價值,說教意味強烈。


結尾棋盤闖關


由此而觀,《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本質不過是一本枕邊童話書,它所呈現的和表達的都無法超越「小故事大道理」的格局。


在二十一世紀,僅為取悅兒童而斥巨資製作一部商業大片顯然是過時的。


橫向對比,同一時期的《魔戒》將因為它史詩般的故事而被後人銘記。


《指環王1:魔戒再現 》


後來居上的《潘神的迷宮》將憑藉它詭譎迷幻的視覺效果而不朽。


《潘神的迷宮》


而各方面均淪於平庸的本片,結局恐怕只有曇花一現。


但果真如此嗎?


答案是「不」。


至少可以斷言,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並沒有被人遺忘,否則就無法解釋重映時的歡聲雷動。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它能夠享受長久的讚譽?


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水落石出——


如果《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真的能夠不朽,那麼絕不是因為它自己,而是因為它的粉絲,是因為千千萬萬個「哈迷」們。


「哈迷」們戴著格蘭芬多圍巾,喝著「黃油啤酒」


哈利·波特系列的粉絲們的熱情之高漲,翻開哈利·波特的官網、微博超話、豆瓣小組就能強烈地感受到。


但今天我們談論「哈迷」們為《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登上神壇做出的貢獻時,我們所談論的不只是平常理解中的「粉絲行為」,如為作品刷流量、攢人氣、安利、衍生產物購買等等,


而是一類全新的粉絲—電影交互模式


日本環球影城裡擠滿「哈迷」


在這種模式下,一種全新的電影形態從常規類型片的軀殼中誕生。


比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與《魔戒:護戒使者》的魔幻世界的建構方式:


前者雖然依賴於元素拼貼,但正是這樣的「大雜燴」給了這個世界向各方面發展的可能性;


後者的主線同樣是一次充滿奇觀展示的冒險,但每一個魔幻元素被展示之後就被迅速耗盡能量,並沒有為之後的重複使用、繼續發展留下餘地。


這是因為《魔戒》是一個基於已完成的構思的封閉三部曲結構,不需要考慮「續集」;


《魔戒》三部曲


而哈利·波特系列七部作品則不斷發展、更新甚至自我否定,第一部與第七部在創作理念甚至作品類型上已經截然不同。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因此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可能性」。


沒人知道這個新生的世界會通向怎樣的未來,一切都有待見證,一切都沒有被預先框定和局限。



這是「懸念」的力量。


此「懸念」並不是指電影劇作中的懸疑張力,而是指觀眾對系列電影未來方向的期許。


而這正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的生命力之來源。


《魔法石》裡的三位尚稚嫩的主角


這當然不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能被稱為「全新的電影形態」的唯一理由。


另一個特別之處,必須將綜合考察系列七部曲才能發現端倪。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於2001年,《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映於2011年。


中間間隔整整十年。


最初三位主角的樣子


於是,「時間」再次成為評價本片無法繞開的關鍵詞。


在這十年的跨度中,哈利·波特的首批觀眾們已經老了十歲。而成長的不只是觀眾們,還有演員們:


十年間三位主角的變化


拍攝第一部時,丹尼爾·雷德克裡夫11歲,艾瑪·沃森10歲,魯伯特·格林特12歲;


拍攝最後一部時,丹尼爾·雷德克裡夫21歲,艾瑪·沃森20歲,魯伯特·格林特22歲。


演員在十年漫長歲月中的成長痕跡被記錄、並作為重點呈現給觀眾。


也難怪有人評價說,「哈利·波特系列是一部七部曲組成的魔法版《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主角變化


不同之處在於,《少年時代》將十二年的光陰壓縮為兩個半小時,觀眾是男主角「成長」的旁觀者;


而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性質則使得演員和觀眾的成長軌跡完全同步。



看完一部哈利·波特,我們走出電影院,繼續成長,


明年再次進入電影院時,銀幕上的他們也老了一歲。


觀眾不再是「成長」的旁觀者,而是親歷者


世紀初的三位主角


這史無前例地拉近了觀眾與電影人物的距離。


時間在演員身上的刻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真實」的證據


我們潛意識中已經將那些銀幕另一端的人物們當做真正有血有肉的人,只不過我們一年才能見到他們一次;


因此,他們所生活的世界也成為了足以以假亂真的另一種現實。


與銀幕裡的角色和演員一樣,觀眾們也度過了真實的十年


任何一個「哈迷」都能清楚地分辨虛構和現實,也不會將魔法與咒語當真。


但在討論霍格沃茲的趣聞、人物們的軼事、學院間的爭鬥,穿上戲服開始角色扮演時,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對他們來說近在咫尺。


他們會為了人物的死亡而揪心,會為了主角們的愛情操碎了心。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推翻文章前半段的一個結論,


事實是: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的建構並不失敗。


熱烈交流的「哈迷」們


它並不像《魔戒》的中土世界那樣自成一個完整閉環的設定體系,而是留有無數開放的、可供想像的空間,是一個沙盤遊戲。


因此,這個魔法世界的輝煌並不停留在電影本身中,而存乎於粉絲與電影的互動中。


打扮成巫師的哈迷們


這就是「全新的電影形態」。


它的生命力植根於它的觀眾群體之中,觀眾不僅僅是觀眾,也是電影生命歷程的一部分。


那麼有沒有別的作品可以被歸類於這類電影形態呢?


有,那就是影迷們所熟知的「漫威電影宇宙」。


漫威電影宇宙


漫威宇宙比哈利·波特系列更進一步,不僅在安排好系列電影的上映時間、使得每部超級英雄電影有時間上的承接


更用彩蛋的形式在空間上將每部電影進行連接。


漫威系列電影


如果說哈利·波特系列七部曲的「成長」是線性的,那麼漫威宇宙的「成長」則是立體而多元的:


有獨立的成長舞臺,亦有英雄集結的同臺演出。


它們緊密地彼此相扣,形成一張大網。


漫威電影宇宙


漫威電影的人物塑造並不見得高明,但小羅伯特·唐尼飾演的鋼鐵俠卻成為了二十一世紀最值得銘記的銀幕形象。



為什麼?


正是因為鋼鐵俠這個人物的建立絕不僅僅依賴那幾部電影,而是從2008年直到2019年這整整十一年的漫長時間。


鋼鐵俠這個人物逐漸在粉絲的心目中沉澱、升華,直到蛻變為栩栩如生的真實靈魂。


提起鋼鐵俠,我們想起的早已不是《鋼鐵俠》,而是銀幕彼端的那個屹立不倒的形象。



對於《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也是如此。


它不是優秀的藝術,甚至嚴格點說,可以說是廉價的商品。


但它卻從更高的層面上成就了電影的「造夢」的本質。


通往霍格沃茨的火車


況且事到如今,我們也不應該僅僅將其作為一部電影看待。


它是一個龐大的夢幻國度的最初藍圖,在日後的十年中,這個夢幻國度一步步走入人們的心靈。



今天我們走進影院,重訪這個夢幻國度之時,我們觀看的不是電影,而是「時間」,


悄然逝去的那個十年。


十年後,哈利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在黑暗的電影院,銀幕不斷閃爍,哈利·波特系列的主旋律響起,


剎那間,腐爛的時光起死回生,逝去的生活借屍還魂,


與哈利·波特共同成長的十年重現眼前。


這十年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我的童年



相關焦點

  • 《哈利·波特》「赫敏」艾瑪·沃特森,可以扮演哪些漫威女英雄?
    漫威總裁凱文·費奇承認,在他打造漫威電影宇宙的時候,他從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獲得了靈感。與漫威宇宙一樣,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也有著許多出色的魔法師,比如艾瑪·沃特森扮演的赫敏·格蘭傑。
  • 「赫敏」艾瑪·沃特森,能扮演哪些漫威女英雄——《哈利·波特》
    漫威總裁凱文·費奇承認,在他打造漫威電影宇宙的時候,他從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獲得了靈感。與漫威宇宙一樣,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也有著許多出色的魔法師,比如艾瑪·沃特森扮演的赫敏·格蘭傑。
  • 漫威宇宙IP到底有多賺錢?
    漫威這十年,早已成為了許多人青春裡記憶的一部分,而漫威也成為了一個宇宙IP。 今天,讓我們來盤點下「漫威」的品牌發展史。 ▌漫威IP宇宙 漫威漫畫公司(MarvelComics)創建於1939年,於1961年正式定名為Marvel,因為Marvel有「驚奇、奇蹟」的意思,所以在中國一度被稱為「驚奇漫畫」,2010年9月,Marvel宣布其正式中文名稱為「漫威」。
  • 為什麼漫威和DC都要在2022年創造「多元宇宙」?
    2022年開始,漫威電影宇宙和DC電影宇宙將推出《奇異博士》、《閃電俠》的多元宇宙,這將為他們的電影系列建立一個複雜而令人興奮的新未來。目前,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最主流的電影類型,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漫威影業自2008年與鋼鐵俠一起推出漫威宇宙以來而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
  • 漫威眾多老角色回歸是否預示漫威電影宇宙迎來平行宇宙?
    索尼蜘蛛俠宇宙的一名角色要加入漫威電影宇宙,該角色來自《超凡蜘蛛俠》的時間線。傑米·福克斯扮演電光人的消息很讓人激動,它很可能對漫威電影宇宙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邪惡六人組(基本)就位邪惡六人組是蜘蛛俠系列中的常客,他們也最難對付的超級反派團隊之一。鑑此,一直以來都有傳言稱他們將加入蜘蛛俠的影片。
  • 影史最偉大英雄排行榜,第一不是漫威也不是DC!
    鋼鐵俠(漫威電影宇宙人物) 4. 美國隊長(漫威電影宇宙人物) 5. 天行者(《星戰》系列人物) 6. 蝙蝠俠(DC電影宇宙人物) 7. 萊婭公主(《星戰》系列人物) 8.
  • 漫威劇集與漫威電影宇宙之間的微妙關係
    漫威的電影在如今可謂是風光無限,說是目前最賺錢的IP電影一點也不為過,但凡漫威出品的電影,個個都是爆款,漫威影迷也常說「漫威出品,必屬精品」,《復仇者聯盟4》直接登頂全球票房影史的第一的寶座,前十當中有三部復仇者系列電影,不得不說漫威電影真的帶起了超級英雄電影的熱潮。
  • 如果哈利·波特可以拯救世界,為什麼他的粉絲不能呢?
    哈利生活在一個我們老少皆可造訪的宇宙中。如果你曾經好奇過為什麼年輕人在政治上總是那麼左傾,為什麼他們想要把世界分成寬容的進步派和邪惡的反動派,那麼你就會明白「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是一個千禧年的宇宙。《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川普、法拉奇、勒龐——都被比作黑暗魔王。書中哈利·波特對抗伏地魔的過程,就如同當下美國政府應對疫情的過程一樣,而川普隱瞞疫情的事,就像是在看魔法部怎麼處理伏地魔歸來的事兒一樣,這一針見血的吐槽,描述相當生動了。拖延檢測,遮掩伏地魔的消息。
  • 漫威爆料:漫威電影宇宙第四階段將包括至少3個不同的宇宙
    漫威需要解決的幾個大問題!在漫威電影宇宙的第四階段,至少會有3個宇宙。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和《蜘蛛俠:英雄遠徵》的無限傳奇結束後漫威電影的第四階段將以一些熟悉的面孔回歸新的冒險經歷和新角色的引入為特色。粉絲們也期待著這部電影能充分探索多元宇宙。
  • 漫威宇宙中連「天庭」都有?淺談漫威宇宙中的神話體系組成!
    現如今對於漫威宇宙的了解,大多數的粉絲其實都是集中在了「電影宇宙」中,對於漫威宇宙的整個世界觀構架,其實如果單純的依照電影宇宙的框架來看的話,我們能夠了解的並不算多。這其中,比較典型的一點就是漫威宇宙的神話體系!
  • ...復聯|查德維克·博斯曼|蜘蛛俠英雄歸來|漫威影業|漫威電影宇宙
    因為疫情的緣故,《黑寡婦》和《永恆族》兩部影片上映之期推遲一年,本欲2020年上映,現定於2021年。這兩部電影檔期的推遲,直接導致漫威電影宇宙消失了一年,這是十幾年時間裡少有的一次。2020年之前的兩三年,漫威電影宇宙每一年都推出三部影片,每一部在全球都票房大賣。到了2020年,沒了漫威的身影,觀眾們似乎還有些不習慣。
  • 死侍將回歸漫威電影宇宙
    近日,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在接受 Collider 採訪時談到了《死侍3》的新消息。他向我們透漏了《死侍3》的拍攝時間以及死侍將重回漫威電影宇宙。對於死侍這個角色如何併入漫威電影宇宙,凱文費奇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死侍與漫威電影宇宙中的其他角色不是同一種類型的,但在瑞安的幫助下,看到死侍這個角色變成現實真是太棒了。根據目前已知的情報,《死侍3》最早在 2022 年才能開拍,畢竟漫威現在正全力拍攝《雷神4:愛與雷霆》和《蜘蛛俠:英雄歸來3》。
  • 漫威宇宙最厲害的人,走了
    漫威宇宙最厲害的人,走了。斯坦·李於漫威宇宙,正如金庸先生於武俠江湖。他們的逝去,無不宣告著一個時代的落幕……11:48 | 斯坦·李客串過的那些漫威超級英雄電影 風趣瞬間斯坦·李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已在漫威電影宇宙扮演美國隊長8年的克裡斯·埃文斯悼念斯坦·李:
  • 漫威為什麼把鋼鐵俠寫下線了?其實是人家自己不想演了!
    其實一定程度上漫威將「鋼鐵俠寫死」算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作為曾經靠著2008年《鋼鐵俠》將漫威從半隻腳邁進破產大門的境遇中給強行拉了回來的男人,鋼鐵俠的飾演者小羅伯特·唐尼幾乎成為了那個時期,很多人開始關注漫威電影的一個風向標,這也是直接造就了如今漫威王朝的基礎。
  • 漫威:無限手套是滅霸的最強神器嗎?在漫威宇宙是什麼級別?
    你好,我是「動漫大叔」配上六顆寶石的無限手套,可說是「漫威宇宙」中的一件「神物」,不但操縱著宇宙中的六種根本元素,還能通過打響指永久「改寫現實」。若僅考慮「漫威電影宇宙」,無限手套確實是現階段的最強武器,這一點「毫無疑問」。
  • 當鄧布利多懟上漫威古一,鄧布利多:吃我一記「阿瓦達啃大瓜」!
    比較有意思的問題,作為魔法領域IP的2大頂級法師設定,如果「哈利·波特宇宙」中的鄧布利多懟上了漫威宇宙的古一法師,雖然都是魔法屬性的攻擊模式,但是在個人看來,其實古一法師的戰鬥力要更強悍一些。為什麼這麼說呢?
  • 漫威,除了超級英雄,這位重磅人物也即將登陸漫威電影宇宙
    你好,我是「動漫大叔」漫威用90年時間,塑造了8000多個人物。這其中不乏讓人著迷的「超級英雄」,但那些神秘、霸氣的反派,也同樣有著超高的人氣。從《雷神》開始,「洛基」鬼魅的笑容就讓無數觀眾傾倒,《復仇者聯盟3,4》更讓「帝王氣息」十足的「滅霸」圈粉無數。
  • 漫威宇宙頂級神器誰能排第一?漫威粉:之前宇宙之心,現在是它!
    在漫威宇宙中,具備動輒毀天滅地的神器並不在少數,甚至在很多漫威支線劇情中出現的「宇宙神器」足以做到揮手間摧毀宇宙次元的程度,對付漫威神明更是彈指間的事情。不過,對於這些神器來說,雖然都是位列「漫威神器」檔次,但是在這些神器中也是有個三六九等檔次劃分,為此,筆者接下裡將會按照神器的檔次,對漫威宇宙中比較靠前的一些神器進行分檔介紹。
  • DC的「超人」亨利將轉戰漫威宇宙,與漫威最強「女超人」並肩作戰
    自從漫威宇宙的電影《復仇者聯盟3》和《復仇者聯盟4》出現後,漫威基本上將漫威宇宙推進到了第四階段。至此,我們已經可以大膽設想,漫威電影即將開啟更大的篇章,並將劇情推向更加宏大的宇宙。接下來,包括女雷神、永恆族、上氣等角色將一一登上熒幕。那麼,此時登陸漫威龐大宇宙的「超人」,將會飾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 漫威是否會將宇宙天神和秘密戰爭引入電影宇宙?
    你好,我是「大叔看漫威」。漫威用十一年時間,打造了「漫威電影宇宙(MCU)」這個「電影王朝」,隨著《復聯4》的一戰封神,MCU也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將有更多漫畫中的經典人物和故事被搬上熒幕。近來,很多觀眾在猜測,漫威下一步的發展,會不會將漫畫中的「宇宙神明」和經典故事《秘密戰爭》搬上熒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