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哈利·波特》:一個全新的電影形態,一個千禧年的「漫威宇宙」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作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作品的首部,在2001年的驚人首映之後,便掀起世界範圍的熱潮。
而如今,這個由於新作的不力而沉寂了十年的傳奇系列,趁著疫情下的院線空隙捲土重來。
有幸坐入電影院重溫舊日回憶的同時,這也是拋開各種濾鏡、重新評價本片的大好機會。
近期重映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究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既然它跨越了二十年的時間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們就從「時間」這個關鍵詞談起。
「時間」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劇情要素之一。
在系列第三作《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主角們使用魔法道具穿越時空、力挽大廈於將傾。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戲裡「時間」可以被逆轉,可以回到從前,但戲外也是如此嗎?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重映就像一場時間穿越,將我們帶回二十年前的盛況。
那時的人們走進電影院,在放映機每秒二十四幀的光影變幻之中——
他們見證了神奇的9¾車站、激動人心的魁地奇比賽、強大的隱身鬥篷和各類咒語、可怕的巨魔和三頭地獄犬……
三位主角遇到地獄三頭犬
可十八年後再次面對此片,即使戴著再厚再蠻不講理的粉絲濾鏡,也很難找回當初觀影時的那份激動和驚奇。
同樣一場魁地奇比賽在銀幕上開演,二十前的觀眾會為橫空翱翔的光輪2000嘖嘖稱奇,二十年後的觀眾卻會質疑其明顯的綠幕痕跡。
幕後紀錄片《哈利·波特:魔法背後》
必須承認這一事實了: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已經過時了。
這正是本片的一大弊病——它的成功過度依靠「新鮮」。
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仰仗於新鮮的視覺奇觀,並相當為之自滿;而這CG特效大行其道的今日好萊塢,原本的「新鮮」過期了。
失去了「新鮮」的掩護,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法術咒語、魔法生物甚至故事藍本,都來自於各類西方傳說的拼貼展示。
神奇的9¾車站
這並不代表致力於「展示奇觀」的電影都是劣質的。
近期上映的《1917》,它的「一鏡到底」同樣是奇觀。
但由這一概念延伸出的美學信息和藝術價值是後者完全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在鏡頭語言、布景美術等方面。
《1917》工作照,攝影師羅傑·迪金斯
因此,《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問題並不出在它「展示奇觀」這一創作思路之上,
而是它所展示的「奇觀」除了以「新鮮」衝擊觀眾以外,少有別的價值,各類「奇觀」的設計是草率的、割裂的、拿來主義式的。
這就是電影產業過度規模化和工業化後帶來的結果——作者話語權的缺席,致使電影的創造性被大幅削弱。
回首上文提到的《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它憑什麼被影迷們奉為系列最佳?
《為什麼「阿茲卡班」是哈利·波特系列最佳?》
除了較好的故事底子之外,最大的功臣便是導演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卡隆(左)在片場講戲
同樣「展示奇觀」,卡隆的美學理念和風格使得它蛻變為創造性的工藝品,而非是瞄準市場的一次性消費品。
當「作者性」為電影注入了豐沛的創造力之後,腐朽的「奇觀」也可以轉變為神奇。
阿方索·卡隆(左)在片場講戲
當然,《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過時並不僅限於視聽層面。
考察劇作,影片的情節主線比較簡單,三位主要人物——哈利、赫敏和羅恩——的人物塑造刻板、生硬。
以突發性事件為節點,人物形象突兀地轉折,人物關係突兀地分歧、和解。
比如地下室發現巨魔的一場小高潮戲碼,羅恩使用懸浮咒救下哈利和赫敏,這一設計明顯是為了對應之前羅恩無法學會懸浮咒而被赫敏嘲笑的情節,並達成赫敏和羅恩的和解;
學習懸浮咒
而赫敏之後主動擔責,也是為了快速完成赫敏的人物弧光。
在結尾的闖關遊戲中,三個遊戲關卡分別讓哈利、羅恩、赫敏三人發揮了自己的價值,說教意味強烈。
結尾棋盤闖關
由此而觀,《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本質不過是一本枕邊童話書,它所呈現的和表達的都無法超越「小故事大道理」的格局。
在二十一世紀,僅為取悅兒童而斥巨資製作一部商業大片顯然是過時的。
橫向對比,同一時期的《魔戒》將因為它史詩般的故事而被後人銘記。
《指環王1:魔戒再現 》
後來居上的《潘神的迷宮》將憑藉它詭譎迷幻的視覺效果而不朽。
《潘神的迷宮》
而各方面均淪於平庸的本片,結局恐怕只有曇花一現。
但果真如此嗎?
答案是「不」。
至少可以斷言,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並沒有被人遺忘,否則就無法解釋重映時的歡聲雷動。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它能夠享受長久的讚譽?
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水落石出——
如果《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真的能夠不朽,那麼絕不是因為它自己,而是因為它的粉絲,是因為千千萬萬個「哈迷」們。
「哈迷」們戴著格蘭芬多圍巾,喝著「黃油啤酒」
哈利·波特系列的粉絲們的熱情之高漲,翻開哈利·波特的官網、微博超話、豆瓣小組就能強烈地感受到。
但今天我們談論「哈迷」們為《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登上神壇做出的貢獻時,我們所談論的不只是平常理解中的「粉絲行為」,如為作品刷流量、攢人氣、安利、衍生產物購買等等,
而是一類全新的粉絲—電影交互模式。
日本環球影城裡擠滿「哈迷」
在這種模式下,一種全新的電影形態從常規類型片的軀殼中誕生。
比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與《魔戒:護戒使者》的魔幻世界的建構方式:
前者雖然依賴於元素拼貼,但正是這樣的「大雜燴」給了這個世界向各方面發展的可能性;
後者的主線同樣是一次充滿奇觀展示的冒險,但每一個魔幻元素被展示之後就被迅速耗盡能量,並沒有為之後的重複使用、繼續發展留下餘地。
這是因為《魔戒》是一個基於已完成的構思的封閉三部曲結構,不需要考慮「續集」;
《魔戒》三部曲
而哈利·波特系列七部作品則不斷發展、更新甚至自我否定,第一部與第七部在創作理念甚至作品類型上已經截然不同。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因此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可能性」。
沒人知道這個新生的世界會通向怎樣的未來,一切都有待見證,一切都沒有被預先框定和局限。
這是「懸念」的力量。
此「懸念」並不是指電影劇作中的懸疑張力,而是指觀眾對系列電影未來方向的期許。
而這正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的生命力之來源。
《魔法石》裡的三位尚稚嫩的主角
這當然不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能被稱為「全新的電影形態」的唯一理由。
另一個特別之處,必須將綜合考察系列七部曲才能發現端倪。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於2001年,《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映於2011年。
中間間隔整整十年。
最初三位主角的樣子
於是,「時間」再次成為評價本片無法繞開的關鍵詞。
在這十年的跨度中,哈利·波特的首批觀眾們已經老了十歲。而成長的不只是觀眾們,還有演員們:
十年間三位主角的變化
拍攝第一部時,丹尼爾·雷德克裡夫11歲,艾瑪·沃森10歲,魯伯特·格林特12歲;
拍攝最後一部時,丹尼爾·雷德克裡夫21歲,艾瑪·沃森20歲,魯伯特·格林特22歲。
演員在十年漫長歲月中的成長痕跡被記錄、並作為重點呈現給觀眾。
也難怪有人評價說,「哈利·波特系列是一部七部曲組成的魔法版《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主角變化
不同之處在於,《少年時代》將十二年的光陰壓縮為兩個半小時,觀眾是男主角「成長」的旁觀者;
而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性質則使得演員和觀眾的成長軌跡完全同步。
看完一部哈利·波特,我們走出電影院,繼續成長,
明年再次進入電影院時,銀幕上的他們也老了一歲。
觀眾不再是「成長」的旁觀者,而是親歷者。
世紀初的三位主角
這史無前例地拉近了觀眾與電影人物的距離。
時間在演員身上的刻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真實」的證據,
我們潛意識中已經將那些銀幕另一端的人物們當做真正有血有肉的人,只不過我們一年才能見到他們一次;
因此,他們所生活的世界也成為了足以以假亂真的另一種現實。
與銀幕裡的角色和演員一樣,觀眾們也度過了真實的十年
任何一個「哈迷」都能清楚地分辨虛構和現實,也不會將魔法與咒語當真。
但在討論霍格沃茲的趣聞、人物們的軼事、學院間的爭鬥,穿上戲服開始角色扮演時,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對他們來說近在咫尺。
他們會為了人物的死亡而揪心,會為了主角們的愛情操碎了心。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推翻文章前半段的一個結論,
事實是: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的建構並不失敗。
熱烈交流的「哈迷」們
它並不像《魔戒》的中土世界那樣自成一個完整閉環的設定體系,而是留有無數開放的、可供想像的空間,是一個沙盤遊戲。
因此,這個魔法世界的輝煌並不停留在電影本身中,而存乎於粉絲與電影的互動中。
打扮成巫師的哈迷們
這就是「全新的電影形態」。
它的生命力植根於它的觀眾群體之中,觀眾不僅僅是觀眾,也是電影生命歷程的一部分。
那麼有沒有別的作品可以被歸類於這類電影形態呢?
有,那就是影迷們所熟知的「漫威電影宇宙」。
漫威電影宇宙
漫威宇宙比哈利·波特系列更進一步,不僅在安排好系列電影的上映時間、使得每部超級英雄電影有時間上的承接;
更用彩蛋的形式在空間上將每部電影進行連接。
漫威系列電影
如果說哈利·波特系列七部曲的「成長」是線性的,那麼漫威宇宙的「成長」則是立體而多元的:
有獨立的成長舞臺,亦有英雄集結的同臺演出。
它們緊密地彼此相扣,形成一張大網。
漫威電影宇宙
漫威電影的人物塑造並不見得高明,但小羅伯特·唐尼飾演的鋼鐵俠卻成為了二十一世紀最值得銘記的銀幕形象。
為什麼?
正是因為鋼鐵俠這個人物的建立絕不僅僅依賴那幾部電影,而是從2008年直到2019年這整整十一年的漫長時間。
鋼鐵俠這個人物逐漸在粉絲的心目中沉澱、升華,直到蛻變為栩栩如生的真實靈魂。
提起鋼鐵俠,我們想起的早已不是《鋼鐵俠》,而是銀幕彼端的那個屹立不倒的形象。
對於《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也是如此。
它不是優秀的藝術,甚至嚴格點說,可以說是廉價的商品。
但它卻從更高的層面上成就了電影的「造夢」的本質。
通往霍格沃茨的火車
況且事到如今,我們也不應該僅僅將其作為一部電影看待。
它是一個龐大的夢幻國度的最初藍圖,在日後的十年中,這個夢幻國度一步步走入人們的心靈。
今天我們走進影院,重訪這個夢幻國度之時,我們觀看的不是電影,而是「時間」,
是悄然逝去的那個十年。
十年後,哈利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在黑暗的電影院,銀幕不斷閃爍,哈利·波特系列的主旋律響起,
剎那間,腐爛的時光起死回生,逝去的生活借屍還魂,
與哈利·波特共同成長的十年重現眼前。
這十年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