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根據無印良品的官網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財報,無印良品在中國內地市場銷售額跌幅達到3.9%,這已經是無印良品連續5個財年營銷下滑的狀態。而從東南亞市場來看,2018年第四季度利潤為64.77億日元,僅增長1.1%,而此前三個季度是36.6%、23.8%、23.3%。不管是中國區銷售,還是東南亞市場,無印良品似乎已經疲軟,甚至份額在逐漸萎縮。
是什麼導致無印良品的退敗?
自2014年10月,無印良品在中國重新定價,4年下降9次。甚至到2020年,無印良品致力將中國產品售價降至日本同樣水平。其實降價策略也是無印良品不得以為之,因為中國的消費品正在從低端走向高端,價格成了無印良品唯一抓住用戶的機會。但即使再降價,也抵不過中國本土產品的物美價廉,要想打價格戰,根本沒有勝算。
無印良品在中國還受到商標糾紛的拖累,從2001年無印良品在中國就深陷商標糾紛。國內有一家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擁有包括織物、床罩等24類的「無印良品」商標使用權,導致日本「MUJI無印良品」在中國根本無法使用。由於LOGO十分相似,門店和品類也別無二致,中國的無印良品截走了日本無印良品很多用戶。
不過日本的無印良品本身也有問題,近些年食品安全和質量問題頻發,導致曾經高端形象在國人心中減分不少。3.15晚會中曝光過,其進口產品來自日本核汙染區,另外還有致癌物餅乾、飲用水和服裝被質檢不合格。價格特別高,問題還特別多,這讓無印良品在中國幾乎沒了立足之地。
無印良品自身問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國產消費品的崛起,讓國人有了更優質的選擇,無論從低價還是從質量來看,無印良品的競品都有很多。低價的包括名創優品,質量的包括網易嚴選。加上京東、淘寶、小紅書這類電商,別說是無印良品受到衝擊,就連美國巨頭亞馬遜都退出了中國市場。
至今還有很多顧客到無印良品的店裡,充其量都是抱著逛逛的心態,根本就不是衝著買東西的心態進店的。這讓無印良品處在尷尬的境地,要說品牌知名度也有,粉絲流量也有,可就是提高不了銷量。說白了還是國人對無印良品的產品失去了信任。
無印良品創辦於日本大蕭條時期,主打好物低價,通過簡化包裝和品牌商標等手段,將產品回歸本質。無印良品在日語裡指的就是沒有貼商標的產品,這一定位是好的,但是來到中國完全調了個方向,不但價格昂貴,而且質量問題顯而易見,這才是無印良品在中國無法存活的主要原因。不過現在即便再降價,無印良品也很難挽回顧客的心了。
對於無印良品的沒落,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