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口紅利和消費市場巨大,很多外企都把中國市場視為香餑餑,走在大街小巷,我們會發現諸多外國品牌。從吃穿到住行,都能見到外國品牌的身影。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商開始崛起,而且國內的本土品牌也在發力,這讓外企品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單說「穿著」領域,就有很多國外品牌非常有名,不管是優衣庫還是Zara,亦或者是H&M,這些外國服裝巨頭以前在中國市場中的表現都非常好。然而這只是以前,現在除了日本的優衣庫依舊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愛外,HM和zara在中國市場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快」曾經是Zara的必殺技,Zara的快速設計、生產與外包的商業模式一直是行業標杆,是這個西班牙服裝品牌快速擴張、取得全球翹楚地位的推動力。但是在快時尚品牌關店潮如暴雨般襲來的今天,Zara業績增速大幅放緩。遇到了巨大困境,它能否撐住還是未知數。
其實不光是外國服裝品牌遇到了困境,就連一些本土品牌也沒能撐過服裝行業的寒冬,比如專注於男性服裝的海瀾之家,如今的它也是處於寒冬之中。
海瀾之家非常有名,它的「男人的衣櫃」廣告詞也是家喻戶曉,海瀾之家定位中高端品牌,質量好,價格適中,深得消費喜愛。在以前的時候,海瀾之家的生意非常火爆,幾乎每家店裡都有很多顧客,而當時的海瀾之家也想走優衣庫的路線,還欲打造成中國版的優衣庫,但是隨著口碑的不斷下降,它的銷量的持續下滑,如今已經淪為中國版Zara。百億市值的服裝巨頭,如今卻噓聲一片!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其實這一切都要從海瀾之家的創始人周建平說起。
周建平創建了海瀾之家,並賦予了它獨特的營銷模式。一開始,他打算把海瀾之家打造成「中國版優衣庫」。1988年,28歲的周建平帶領18名工人,以30萬元存款創辦了江陰市新橋第三毛紡廠。他發現精紡的市場需求很大。但全國毛紡企業卻鮮有人問津這門新生意。周建平意識到這是一個發展的好時機,於是他果斷投入1000萬元人民幣,將廠子的戰略轉投精紡。
2001年,周建平把毛紡廠更名為海瀾集團,海瀾之家從此走上了輝煌的道路。其實,周建平在真正開始確立海瀾家的定位時,曾赴日本進行考察。當時,他被優衣庫類似的營銷方式所吸引。當時優衣庫在中國還不是特別受歡迎,周建平首先借用「自助購買法」,將其帶入中國服裝市場。優衣庫在中國的業務也在不斷擴大。而海瀾之家雖模仿優衣庫,但是業務規模卻沒辦法跟優衣庫相比。自周建平將企業交給兒子周立宸後,不僅市值蒸發了上百億元,甚至離周建平的「千億元」目標越來越遠。
為了能讓海瀾之家火起來,公司也是請了不少明星為其代言,試圖把品牌年輕化、是上海和新潮化。但是這依舊沒能讓海瀾之家成為中國第二個優衣庫。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海瀾之家之所以業績增長放緩,主要是因為海瀾之家把生產外包出去了,走的是輕資產模式,這就導致在服裝產業上的利潤被分割了。也有人說,這是因為創始人周建平對企業不上心才導致的。他現在把大多心思都用到了馬術上,而不是發展企業。
如今,海瀾之家的困境更大了,不僅被電商經濟衝擊,很多新潮品牌也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而且海瀾之家雖然主打男性服裝,但是其服裝的款式相比於其他時尚品牌也顯得有些老土,這都是海瀾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話,海瀾之家的未來依舊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