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界「愛豆」選秀
文丨一點劇讀,作者丨牛角尖
「為什麼那麼多歌手跑去參加我就是演員?」
《我就是演員3》開播的當晚,率先炸開市場的話題不是節目中誰誰的表演炸裂、也不是導師們批判的專業性,而是「歌手跨界演員」這個現象火速出圈。目前,該話題在微博上的閱讀量還保有2.6億、討論1.4萬。
歌手跨界演戲、成為演員,這個現象在影視行業並不新鮮。在早期國內市場還未出現「愛豆」一詞之際,張韶涵、王心凌等一批以歌手身份出道的藝人,會在歌手身份坐實後,投身偶像劇市場、成為一名演員;隨著國內選秀市場的初現,偶像型藝人也會在置身於唱跳事業的同時,發展表演事業……這就導致愛豆轉型藝人現象橫生。
(《我就是演員3》李汶翰)
或許,可以初步理解愛豆們想要極速求成的成名夢想。畢竟在國內偶像市場尚未完全成型、愛豆們的生命周期普遍驟減之際,轉型做演員是一次看似還不錯的二次就業機會。但演技類綜藝頻頻「砸中」愛豆的舉動,卻也著實有些「陰謀論」。畢竟在廝殺激烈的綜藝競爭下,誰不渴望一戰成名、爭奪話題C位呢?
這是一次「愛豆」與表演類綜藝的舞臺較量。
愛豆已就位,話題已就位
「愛豆」承包表演類綜藝這個現象,並不是今年的特有案例。早在2017年浙江衛視舉辦的《演員的誕生》(現已更名《我就是演員》)節目中,邀請流量型演員參賽的案例就已出現。彼時,鄭爽、歐陽娜娜表演的片段所帶來的話題流量,為該節目帶來前所未有的話題熱度,加之節目組的「刻意」剪輯,導師章子怡、劉燁的現場battle,登上微博熱搜。
或許是「先例」,讓這類綜藝看到市場紅利。隨後而來的騰訊視頻《演員請就位》也紛紛開啟了這樣的案例,從第一季節目中邀請來的郭俊辰、周奇、汪澤、炎亞綸、明道等人,到第二季中邀請丁程鑫、何昶希、陳宥維等具有一定圈層影響力的愛豆型選手,節目組顯然將首輪話題發酵點放置在「愛豆」身上。
而不論是陳宥維與爾冬陞的「愛豆發展問題」探討,還是郭敬明力排眾議、執意給何昶希發S卡,都成為了節目話題製造機。
如果說前面兩檔節目愛豆型選手還只能被稱為是節目的點綴,那麼從《我就是演員3》開始,愛豆則徹底淪為了節目的主角。
一點劇讀簡單統計,節目組邀請來的33位嘉賓中,愛豆型選手佔據近半(16位),且男女藝人都有。
從年齡層依次排開,既有今年剛剛憑藉選秀節目成團的成員,如《創造營2020》中走出的張藝凡、《青春有你2》中走出的第五名謝可寅、第十一名金子涵,時代少年團中的隊長馬嘉祺等年輕選手;也有憑藉《姐姐》這樣的選秀綜藝翻紅、或者在早期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的年齡稍長選手,比如《姐姐》中「抱團」前來的伊能靜、王霏霏、金晨、金莎,以及初代選秀《快樂男聲》冠軍陳楚生等。
節目組選擇他們前來參演的目的也很簡單,帶動節目熱度、做話題製造機。《演員3》首期節目播出後,效果的確顯著:姜潮自嘲「現在全國人民都知道我演技差了」微博話題閱讀量破1.1億、「於正批評李汶翰能力差還軋戲」掀起輿論熱議、陳楚生「出道半載,歸來卻是演技新人」的現實慘狀令人唏噓……
節目看點有了,話題也就到位了;話題到位了,節目組KPI也就基本達標了。而這一切背後,最大的功臣卻是那些鋌而走險、遊走在話題爭議層面的「愛豆們」。
接片約、上節目,愛豆們的「二次就業」
所有人都知道,愛豆們上演技類節目的最終宿命,大抵都逃不過前期挨罵、後期成長的「養成」路線。比如,最早時期歐陽娜娜在節目中呈現出的「螞蟻已經走了十年」的精彩演技片段,遭到全網噴的同時,歐陽娜娜不會演戲、卻又虛心受教的人設坐實。
《我就是演員3》想要複製這些節目的用意,不要太明顯。首期節目中,無論是李汶翰、陳楚生,還是在偶像劇領域有一定表演經驗的姜潮,無一不在複製之前「歐陽娜娜」所走的路徑,換言之,這是當下所有表演類綜藝的套路所在。好比《演員請就位2》中的何昶希、陳宥維事件,都是嚴格在按照「愛豆就位、話題先行」的套路。
節目組這樣的行為用意頗為明顯,但愛豆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行為,卻不得不令人尋思。同樣以剛剛結束播出的《演員請就位2》為例,節目播出後,那些一開始遭到導演們痛批的愛豆們,反而成為節目中話題最高的參賽選手。比如,來自時代少年團的丁程鑫,在節目播出期間,共計登上微博熱搜不下8次,百度搜索指數最高達到2.5萬,這是屬於演員丁程鑫的一次「流量」飛升。
除此之外,丁程鑫還與節目收官當晚,拿下包括《沙漏》在內的四個IP巨製,網傳他將於後期接任黃明昊擔任《快樂大本營》常駐主持……資源飛升,肉眼可見。
或許,這就是這些愛豆前來跨界參演這些節目的原因所在。當然,絕大多數前來參賽的愛豆想要擁有「丁程鑫」當前的資源配置,並不容易;但增加曝光度、被業內同行認識,甚至有可能在節目中拿到「逆襲」劇本的設定,都會幫助這些愛豆們拿下「新事業」。
從另一個緯度來看,目前影視行業因受到「疫情」影響,大部分愛豆都面臨著「就業難」的生存困境。加之,國內尚不成型的偶像產業鏈條,真正能夠以選秀出道、並回歸「歌手」、「偶像」事業發展的人才,少之又少。
這是屬於國內偶像團體的集體宿命。
愛豆們真的能靠一檔綜藝「扶正」嗎?
不可否認,愛豆們來到表演這個非專業領域的舞臺,各有各的「算盤」;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想要通過一檔綜藝,對「演員」這層身份收穫一定的認知。比如,《演員的誕生2》中的陳宥維,在經歷過陳凱歌短暫調教之後,對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演員多了一絲信心;節目中的何昶希,也在郭敬明的幾番幫助下,有了些許進步。
或許,不能否認一檔演技類綜藝對於年輕演員,尤其是愛豆出身的藝人所提供的莫大幫助。但每檔節目本身所要挑選出的優質演員標準,卻在一味的失去公信力。好比前段時間迎來收官的《演員請就位2》,節目中郭敬明給何昶希頒發S卡、陳凱歌破天荒「選中」沒太多演技的陳宥維,以及收官當晚明明是胡杏兒拿下冠軍,卻被一群年輕藝人搶去「市場」注意力等迷之操作,還是讓這檔綜藝有失公允。
豆瓣上,4.2萬人為《演員請就位2》打出的評分是5.4分,相比起上一季的6.8分還要缺乏部分說服力。但這一切並不妨礙這檔節目在商業層面取得的成功:累計微博上榜次數327次、收官騰訊播放量達到13.2億,以及破504萬的相關短視頻記錄,亦在證明著這檔節目的熱度。這是一檔並不多見的第二季熱度高於第一季的綜N代。
回到《我就是演員3》,這檔節目想要複製《演員請就位2》的成功的用意,十分明顯。從首期節目引導大眾探討話題輿論,到邀請過半愛豆參加節目錄製,以及選擇《隱秘的角落》、《少年的你》等去年爆款影視作品,節目組想要重奪演技類綜藝王牌的野心,尤為明顯。
只是,相同的套路生產之下,面臨的問題同樣雷同:愛豆型演員不會演戲、憑什麼站在舞臺之上?導師「言語犀利、行為溫柔」的矛盾行為,是否真的有意糾正當前演藝市場的行業陋習?目前來看,《我就是演員3》給出的答案,並不算明朗。
回歸這檔節目和愛豆生態,當一檔表演類節目,導師陣容出現異常、比賽規則模糊不清、愛豆業務水平屢遭質疑,觀眾又該對其投入多少期待?這是《我就是演員3》,和前來參賽的愛豆們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欣慰的是,目前我們已經通過這些綜藝,見證了不少諸如王自健、溫崢嶸這樣的實力派演員。未來,期待在演員的舞臺上看到更多閃閃發光的「愛豆」們。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