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類沒有登陸過火星,但是科學家還是對它有很多「幻想」

2020-12-26 宇宙探索百科

雖然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親臨火星,只是派出了探測器登上了這顆紅色星球,但人類的幻想是無窮無盡的。這些各國大膽的太空計劃將是人類移民火星的第一步。

隨著人們對火星認識的不斷加深,許多科學家,特別是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探索未來人類向火星遷移的可行性。對於將火星轉變成「綠色星球」的驚人想法,許多科學家認為至少需要2萬到10萬年,但美國工程師、火星協會創始人羅伯特·祖伯林認為,火星的轉變可以在1000年左右完成。這一「千年改造火星」的詳細規劃,將使人類在1000年內,像「愚公移山」一樣,逐步把這顆沒有生命的火星改造成供人類居住的綠色星球。如果「火星改造」計劃能夠成功實施,或許1000年後,當溫室效應最終可能摧毀地球家園時,火星將成為人類太空「諾亞方舟」的「綠洲」。

100年後:火星「全球變暖」

火星上的溫度很低,平均溫度為-63℃,夜間可降至-140℃。科學家們認為,在火星永久凍土帶的土壤中有大量的固體二氧化碳,一旦火星氣候變暖,大氣變厚,壓力增大,這些二氧化碳就會釋放到大氣中。有了二氧化碳氣體,植物將能夠在火星上生存,產生生存所需的氧氣。火星變暖也會融化永久凍土帶的冰,產生生命賴以生存的水。

改造火星的第一步是使其升溫。與地球抑制溫室效應的努力不同,人類將在火星上產生「巨大的溫室效應」。祖伯恩提出了三種讓火星變暖的方法。

第一個計劃是利用太空鏡加熱火星表面。鏡子的直徑將超過120公裡。它將在距離火星表面21公裡的軌道上運行。「太空鏡」可以將太陽光反射到火星的指定區域,從而加熱火星表面,釋放火星表面凍結的二氧化碳和水。然而,這面太空鏡太大了,而目前人類的科學水平還不能做出這樣的太空鏡。

第二種選擇是改變小行星的軌道,使其撞擊火星,它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將使火星表面約1萬億噸的冰融化成水。空氣中的許多小行星是由冰凍的氨構成的,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祖伯林計劃用一顆直徑約2.5公裡的小行星撞擊火星,這顆小行星將使1萬億噸的冰融化成水,而小行星釋放出的氨也可能使火星升溫。他估計,40次這樣的撞擊將使火星和人類一樣適合居住。然而,它的科學性不亞於第一個計劃方案

祖伯恩的第三個選擇,被認為是最可行的,是在火星上人工製造溫室氣體。和許多科學家一樣,祖伯恩認為四氯化碳是最有效的溫室氣體。他計劃在火星上建造幾座化工廠,以持續生產四氯化碳。根據計算,如果每小時排放1000噸這種氣體,30年後火星平均溫度將上升27.8℃。這一過程預計耗電5000兆瓦,5座核電站將能夠滿足這些能源需求。

200年後:釋放火星土壤中的大氣

今天火星上只有稀薄的大氣層,但30億年前,火星表面被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氣所包圍。由於火星寒冷,大部分二氧化碳被土壤吸收並凍結。當人類完成改造火星的第一步時,溫暖的氣候就會釋放出這些二氧化碳。」祖伯林說:「從土壤中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可以在20年內使火星的溫度再升高5.6℃,這時一些冰開始融化成水,水也開始蒸發,形成雨雪等天氣現象。」。根據他的計算,到2200年,火星表面將有0.1大氣層的二氧化碳。

200年後,當火星逐漸升溫時,火星表面釋放的二氧化碳氣體足以在火星上空形成一定的大氣壓,然後火星表面就會有液態水流動,水開始蒸發,火星上還會出現雨雪等天氣現象。隨著火星平均溫度上升到零下15攝氏度,二氧化碳、氮和水將繼續從地殼中滲出,而且會越來越多。大氣將繼續變厚,雲層將出現在天空中,天空將從粉紅色慢慢變為藍色。深峽谷中會形成水池。當平均氣溫達到零下25℃時,苔蘚植物可以在較溫暖的緯度生存。600年後:火星上出現氧氣

600年後,當微生物在火星表面產生足夠的有機土壤,並向大氣釋放一些氧氣時,人類可以將南極極端氣候中仍然存活的細菌和苔蘚植物帶到火星進行繁殖,微生物、藻類和苔蘚植物可能都生活在火星的巖石上。

人類將可以向火星表面移植一些開花植物,針葉樹或溫帶林最後將可能在火星上生根。植物的生長,意味著火星上將會產生更多的氧氣,光合作用將會使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變成氧氣。

1000年後:人類可以在火星「綠洲」上散步

900年後,人類將可以在火星上建造殖民地,火星上將會建立核電站、風力發電站,為火星殖民地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

在1000年以後,人類將能夠移民到火星,那裡將有許多帶有圓頂的封閉城市。此時,火星赤道的平均溫度高達4℃。火星大氣層將含有50%的二氧化碳、40%的氮、5%的氧和5%的其他氣體。然而,由於1000年後火星上的含氧量仍然很低,火星人在火星表面行走時仍然需要戴上氧氣面罩,就和在水下潛水一樣需要帶上面罩。

不過美國科學家克裡斯稱,即使通過這一系列方法改造火星,1000年後的火星仍然只適合像南極一樣充當「科考研究站」,而不適合普通人移民居住。他認為,改造火星的漫長過程,完全可以藉助微生物和植物自己來完成。

也許1000年後,當溫室效應最終摧毀地球家園時,已經成為綠洲的火星將成為人類太空中的「諾亞方舟」。然而,由於火星的體積和引力遠小於地球,火星的引力僅為地球引力的38%左右,未來地球生物移民火星後,很可能會逐漸演化成「巨人」或類似《阿凡達》中潘多拉生物的各種「巨人」。和「龐然大物」。

相關焦點

  • 有比火星更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嗎?它的出現,讓科學家極力反對
    按照人類的發展進度,地球遲早有一天會被消耗殆盡,不管是資源上,還是人類居住的環境。所以,人類不得不做出妥協,開始尋找新的適宜人類居住的家園,這也就激發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激情。在高新科技的幫助下,人類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目前,人類主要的探測對象是火星。
  • 探測器在火星上的這些發現,讓科學家堅信:人類移民火星能實現
    在太陽系眾多星球之中,人類獨愛火星,把火星當作「第二家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火星和我們的地球環境非常相似,而且距離也比較近。雖然太陽系外也存著這很多類地行星,但距離太遙遠了,人們實在是可望不可即。可能在將來的百年甚至千年,都不發跨越。
  • 人類登陸月球已經有50年歷史了,登陸地球鄰居火星為什麼這麼難?
    人類自從1969年實現踏上月球這一偉大壯舉之後,雖然50多年來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測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但是卻仍然沒有在第二個地外星體上開展載人登陸探測。拿火星來說,作為地球的近鄰,自古以來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近現代以來,以前蘇聯和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先後向火星發射了眾多探測器,為我們了解火星的基礎狀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為何登陸火星這和難呢?
  • 人類已經掌握了航天技術,但為什麼登陸火星還是這麼難?
    火星作為同與地球存在於太陽系宜居帶內的一顆行星,自從它的表面被科學界證實曾經存在過大量水源時,它就被大多數人賦予了未來人類移居首選星球的重望,可是因為技術的限制,對於登陸火星來說真的不容易!人類的「思想」早已經到達了火星,可惜「科技」是「硬傷」目前為止,還未曾有哪個國家已經有了太空人登陸到了火星表面,踏足最多的就屬於NASA的幾個探測器,當然,2020年中國的火星探測器也將踏足火星。人類對想要讓人登陸火星這件事是迫不及待的,可惜「科技」是「硬傷」。現在就連讓太空人登陸月球就很難實現,何談登陸火星呢?
  • 科學家在火星發現了這些秘密,刷新人類的認知,外星世界長這樣!
    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陽系中的唯一生命體星球,科學家對於宇宙中的生命體星球充滿了好奇,也在不斷探索,很早以前科學家便對火星進行了探索,因為火星也是一顆類地行星,並且它的環境與地球又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科學家曾猜測在火星上也存在著文明。
  • 科學家發現金星表面有物體在移動,它是自然物體還是特殊生物?
    當科學家看到金星如此惡劣的環境,難以進行探測,所以後來都將重點目標放在了火星。為什麼說這個世界上對金星了解最多的是前蘇聯?原因就是前蘇聯在上個世紀多次嘗試突破大氣層登陸金星,雖然基本都失敗了,但是仍然有短暫的成功,比如有一個探測器突破金星大氣層後,成功在金星表面存活了2個小時左右。
  • 火星上有「貓」?有人的NASA的火星照片中,發現不同之處!
    ,夢想著未來有一天人類可以在其他的星球上像在地球上一樣生活。截止到目前為止,事實證明,幻想終究是幻想,想要登陸另外一顆星球,實現人類的永久居住並非易事。    在宇宙眾多的星球當中,科學家們把自己的希望放在了火星這顆紅色的星球上,因為在8大行星當中,除了地球火星是我們了解最多的一顆,美國的先進探測器已經讓我們對這個星球有了初步的了解,雖然我們沒有親眼看見它的全貌,但是探測器傳回的照片
  • 美國為探索火星造出火星直升機,各國為啥熱衷火星,不探索金星呢
    最開始的時候人類探索金星是依靠雷達獲取資料,所以有著很多地方不夠準確,而探測器看到的金星具備厚厚的大氣層,導致了它的大氣壓強高出地球90倍,除此之外這裡的表面溫度在500攝氏度左右,空中時長還降落著酸雨,這些條件簡直對人造探測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過為了登陸金星,科學家也做了相關的改進,金星四號是第一個登陸金星表面的探測器,它的個頭只有100釐米,不過體重高達383千克,於在1967年10月18日在金星進行著陸計劃
  • 6位科學家模擬火星生活1年,出來後整個人麻木,沒有隱私!
    然而電影雖然描寫的很符合科學理論,但實際上由於火星比較遠,目前為止人類還未發射過載人登火星計劃,但是各國都在為登陸火星做準備,美國甚至為此進行了一場模擬火星生存的隔離實驗,以便觀測太空人進入火星後的身體狀況變化和精神變化
  • 為何建設火星基地只是紙上談兵?多位科學家反對人類移民火星
    (來源:SpaceX)圖|BFR之路—從地球到火星 (來源:SpaceX)(來源: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圖|無數人夢想的火星殖民地也許只能是夢想 (來源:NASA)艾倫·馬斯克想要去火星;霍金渴望看到我們找到一個可以稱之為家園的星球;NASA也正在建造一個可以讓人類登陸火星的引擎。但是,在紅色星球上建立一個基地真的值得嗎?
  • 除了地球,它是唯一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卻被科學家無情排除
    但地球現有的儲備資源是有限的,儘管目前人類還不會面臨能源枯竭的問題,可是過了幾十年或者一百年,能源問題將會更加突出和迫切。所以,尋找下一個適合人類的星球,成為了科學家們目前比較重要的任務。首先,科學家們想到的是地球的近鄰——火星,為此,荷蘭在2013年啟動了「火星一號」的探測任務,而這個探測器目的是計劃在2023年前能啟動火星移民計劃。
  • 好奇號傳回自拍照,火星真實面貌再現,人類能在上面「紮根」?
    雖然按照科學家們的說法來看,人類改造火星可能需要2-300年的時間,但是也不排除更加先進的技術出現,實現提前改造或者快速改造的能力,所以一切都存在未知數,而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
  • 火星發現「神秘女人」,穿著黑裙子,科學家解釋後網友表示質疑!
    火星發現「神秘女人」,穿著黑裙子,科學家解釋後網友表示質疑!1962年,前蘇聯首次開始探索火星,但讓人遺憾的是,結果失敗,後來,美國在1972年發射水手9號,1975年發射兩顆探測器,並且成功登陸火星,因此火星的秘密也慢慢的被揭開。
  • 火星表面突起詭異人臉,疑似曾存在高級文明,科學家十分興奮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是一個似乎並不引人注目的神秘星球,但它卻有很明顯的獨立宇宙特徵。以現在科學家的身份來說,它是一個氣候惡劣、無生命孕育條件的星球,因為儘管在火星表面是一望無際的沙地,再加上缺乏水資源和大氣舒適,但它卻是寸草不生的。
  • 科學家預言再過500年,人類可能會從地球上消失,人類會去哪呢?
    從地球上誕生了生命到現在也已經有30多億年的時間,但是這些生命無一例外全都被一次一次的物種更新換代所淘汰。從一開始的原核生物到現在生命結構複雜的人類,中間經過了很多物種的誕生與滅絕,強大如恐龍,統治了地球上的生物鏈1.6億年之久,卻還是滅絕了,那現在自詡為地球主宰的人類,會不會有一天也會面對同樣的結局呢?
  • 馬斯克要火星移民?火星真的適合人類生存嗎?我們能怎樣改造火星?
    當前的火星上有稀薄的空氣,約地球大氣的1%,其中95%是二氧化氮,還有3%的氮氣。沒有氧氣,但是火星上有大量氧化鐵的氧化物質可以還原出氧氣來,通過植物的種植也可以將二氧化氮轉化成氧氣。3·水。如果你看看今天的火星,會看到火星北極地區的大片凹陷地形,其中點綴著幾個環形山。
  • 火星比金星遠,為何人類地外探索還要選擇火星?
    金星金星是太陽系的一顆特殊天體,與地球質量非常的相似,但是最大的區別就是,該天體是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這是太陽系之中的一個獨特天體,當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科學界暫時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同時金星的探測難度相對來說也比較大,這可能也是人類不願意上金星的原因之一,它具有有濃密的大氣和雲層,只能夠藉助射電望遠鏡才能穿過這層大氣,看到金星表面的本來面目。
  • NASA為登陸火星尋求技術突破,提出了5個必須解決的難題!
    一、輕便的太空衣目前使用的太空衣通常比較笨重,已經不再適用於登陸火星的太空人,NASA最新研製的太空衣稱為「探索外太空機動裝置」,能保證太空人不受到火星地表輻射的前提下,還能很靈活地自由行動,雖然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但太空衣過於笨重的話會嚴重影響太空人的行動能力
  • 人類移民火星真的可行?究竟有什麼辦法,火星能改造成宜居星球?
    人類移民火星的討論,一直以來都不絕於耳。有人可能認為,火星大氣稀薄,沒有氧氣和足夠的水源,溫度也太低,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移民火星還太遙遠。從現狀上看,火星上的條件的確不適宜人類居住,不過科學家們提出這個設想也絕非是緊緊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基於改造火星的大前提之下。
  • 火星上有水有空氣又在太陽系宜居帶,人類能移民去火星生活嗎?
    今年在天文學上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形成的湖泊,雖然是在地下,不是在地表,但是足以讓大家興奮很久了。人們嚮往已久的火星既然有了水,又有空氣,火星又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那我們可以移民火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