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08年在華貿公寓一家書店「讀易洞」做讀書會,一禮拜一期,我和一個朋友輪流主持。那一年我26,就那麼不知天高地厚地做讀書會,而且每個禮拜一期,一般兩個半小時。書店不大,但很有感覺。
一般開場10分鐘,大家一起共同朗讀一本書,我們從《《三字經》、《道德經》、讀到《論語》。在我看,這叫熱場。讓所有人定定神,我希望通過經典誦讀可以營造一種閱讀的氛圍。然後我們會用一小時來分享一本書,主持人講20分鐘左右,然後大家討論。之前都是預告好的,大家也都有備而來,聊得特別好。
之後一小時,每一個人要分享最近讀的書。大部分我都看過,加上我有「以一知當十用」的本事,都還應付得來。這些都成了我日後知識儲備的一部分。
那些我沒讀過的書,可以通過別人介紹知道,而且那些我讀過的書,通過別人分享,可以有多一個或者幾個角度去理解。
所以,今年我策劃人民大學高旭光主任翻譯的《波塞冬之戰馬》讀書會(那本書特別好看),之前我和他說,如果現場有任何問題,您覺得回答有困難,放著,我來。
讀書會,我有這個信心。
做了一年,日本國家電視臺NHK來採訪。我寫了這篇文字,不是炫耀什麼,只是我對讀書會的一些想法。
以下這些,之前讀書會我說過,這次是給樊登讀書會的朋友。我覺得他們做的事,有意義。
之前我不知道有媒體採訪,去的時候書店老闆馬哥和宋哥和我說,他們要拍幾個鏡頭,你們做你們的。
OK,仙樹同學(那會我還可以說話,還叫仙樹)也是見過場面的,你們拍你們的,我們做我們的,沒問題。就好象兩條美麗的線,平時各自延展彎曲,偶爾碰到的時候點頭問個好嘛。無論誰來還是誰走,我們都是讀想讀的書,說該說的話。馬哥宋哥的平和與淡然值得我去學習。
開始前10分鐘我們進行了簡單的溝通,他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會選這樣一篇文字來讀?有沒有心靈方面的意義?
我一下被問住了,想了想給了一個還不錯的答案。
其實,選書就是一種感覺,我可以說出一些標準,但無法言語從書架上抽出那一本時候的感受。更多的只是想和好朋友一起來分享,畢竟我們開放的態度比限制的標準多得多。
而意義那種東西,你只要在一個時候就自然會知道,它像一個秘密,一切盡在不言中,只要聆聽,就會懂得。
我想起了兩種狀態,海綿或者是滾石。
海綿會不斷地吸收新的東西,那些東西滋養著我們的心和思想,也使我們的軀體更加強壯,心智更加開闊。但是遺憾的是,當有一些海綿膨脹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變得堅硬,變得容不下別的東西,它會看很多的東西不順眼,會覺得那些沒有價值進入到自己的身體裡,會持續關注自己關注的那張報紙或者那個領域,越來越窄,同時他們也變得不再美麗而柔軟,這就是滾石。
比起海綿來,滾石比較容易不快樂和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