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粟特人服飾

2020-12-12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沈從文先生認為,唐代前期「胡服」和唐代流行來自西域的柘枝舞、胡旋舞不可分。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颯秣建」(即康國)條又有:「兵馬強盛,多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視死如歸。」陳寅恪先生按語道:赭羯即柘羯之異譯,但玄奘所記赭羯「乃種族之名」。唐代中原壁畫、石刻中的此種胡服女子,身份多為一般侍女,如陝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前室壁畫、線雕石刻,西安韋頊墓線雕石刻,西安南裡王村韋澗墓線雕石刻等。侍女著圓領小袖長衣和翻領小袖長衣的兩種形象為同墓所出,可見兩種式樣的胡服在當時都很流行。侍女戴渾脫金錦帽或梳高髻,著翻領小袖長衣,腰系鰈點帶,下穿條紋卷口褲,足著錦勒靴,一套典型的胡人裝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其翻領的兩個三角形尖端,各有一個紐扣或搭襻狀小物件,如果將衣領合起扣上或繫上,翻領瞬間就變成了圓領,像這種在衣領上變換的小花樣,相信今天的人們同樣熟悉。

唐代前期「胡服」

關於唐代中原尤其是女子所著胡服,沈從文先生認為「或受當時西北民族(如高昌回鶻)文化的影響,間接即波斯諸國影響」。而上述吐蕃人的此種常見服式,海瑟噶爾美的觀點是「原為中亞或西亞的」。兩者對這種胡服的來源所見略同。通過以上的描述對比,小編進一步推測,吐蕃人的這種常見服式大概與粟特人的最為接近,其直接影響可能和粟特人有關,聯繫粟特人在當時絲路沿線經濟、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以及他們對周鄰民族和國度政治的影響,此設想或非無稽之談。至少於公元前6世紀,在東西綿延650公裡的扎拉夫尚河的滋育下,操粟特語的這個古代民族就已在河谷地帶大大小小的綠洲上,建立起了為數眾多的城邦國家。

粟特人

然而,此地綠洲肥沃之有名,猶不及其商業的盛譽廣被。這首先得歸功於各粟特城邦尤其是撒馬爾罕的絕佳的地理位置:東面沿天山南路或北路通往中國,南可抵阿富汗、印度,西接波斯,西北可通往歐洲腹地,因而成為中古時期絲路沿線諸國物產的最大集散地之一。粟特人善於經商和不畏艱險在各國商人中也是令人驚嘆的,除了往返絲路東西兩端的商業遠徵,3世紀時還曾南下印度,遠入交趾;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後,粟特商人的足跡也漸漸遍及中國南北,甚至雄據中國北方的各遊牧民族也是他們所重視的貿易對象,凡利之所在,無所不往。粟特商業的發達,以及由此促成的粟特各城市的富有、繁華,在東西方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毋庸多言。

粟特人經商

文化的傳播並非虛化的概念,最初的潛移默化來自於交流中的物質實體(包括人和各種性質的物)。直至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闢引起「商業上的革命」,導致世界市場擴大以及商業經營方式的改變(尤其在歐洲)之前,商業貿易一直兼有文化交流的意義和內涵,因為除了國家、民族之間的政治往來,這該算是最具規模的、較為民間化的地區聯繫形式。除了商隊本身的影響,其他以傳播文化為目的的人也常依附隨行,而古商道沿線也便由此兩種因素,成為最快和最早體現出多文化交流的區域。這一規律就宏觀意義而言,在中世紀前期和中期尤為顯著。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主題商業民族之一,粟特人在為己牟利而客觀上促進了絲路沿線經濟交流與繁榮的同時,也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粟特人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其他體現在諸如絲織、金銀器工藝上者,如薩珊波斯、希臘、東羅馬(拜佔庭)等藝術風格的東傳( 如金銀器工藝中的捶揲技法,裝飾藝術中的聯珠紋樣等),唐朝的絲織技術及某些裝飾藝術因素在西方的出現,以及唐代中原服飾等習俗中流行「」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與粟特人有直接關係。齊東方先生推測,既然粟特對唐代金銀工藝產生的影響尤為顯著,當時必定有數量較多的實物流入中國,目前確實已有不少粟特銀器被鑑別出來,逐漸形成了流人中國的粟特銀器群,它們出土地點的分布,與粟特人在中國的遷徙背景亦相吻合。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粟特人東漸的,而這又與粟特人對周邊鄰國和民族政治的參與及影響密不可分。

絲織

季羨林先生曾詳細論述過商人與佛教的密切關係,並注意到這個現象同樣適用於其他宗教。因為宗教組織不從事任何生產經營活動,要生存就得依附於商人。作為商業民族的粟特與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又稱拜火教,「襖」是唐初為表示此教而新制的字)的密切關係,已為學界共識,即粟特祆教組織依附於商賈,同時粟特商賈靠祆教維繫其商團組織,關於漢語借詞「薩寶」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薩寶,在東晉時的《法顯傳》中作「薩薄」,較晚時期的中國古籍釋為「祆官",近年的研究證實,「薩寶」出自粟特語,意為商隊首領。則粟特商隊首領顯然同時也是商隊的祆教教長,可見祆教早在漢晉時期就流行於撒馬爾罕與洛陽之間的絲綢之路。

粟特商隊

由於祆教在粟特諸國的流行,一些學者認為「火祆教為粟特國教」(見前揭林梅村文)。但日羽田亨認為,雖然祆教自開創以來到伊斯蘭教流行時為止,持續流行在粟特地區,與當地的政權卻沒有聯繫,和波斯的政教合一不同, 未能在波斯發展成為國教,因此,未妨礙當地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的信仰國。對世界歷史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摩尼教,系公元3世紀中葉由薩珊初期的波斯人摩尼 在波斯西部創立,以古代巴比倫宗教為基礎,又融合了祆教、佛教、景教和諾思替教的某些因素,其教義主張世界由善惡二神主宰,世間充滿光明與黑暗之鬥爭。我國唐代將其音譯為「摩尼教」, 宋代據其「但拜日、月」的特點稱其「明教」。五代十國、宋元時期的許多民間起義都曾以摩尼教為旗號。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藏族服飾之鍍金銀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7一9世紀之間,位於中亞的粟特與中國關係之密切,在這一時期粟特和唐代的金屬工藝方面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唐代金銀,器的外來風格中以粟特風格的影響最為顯著,而粟特銀器的c系列與唐代8世紀上半葉以前的器物接近,其中也不乏中國的圖案紋飾及貴金屬工藝影響之痕跡。都蘭吐蕃墓出土的一些小件鍍金銀器,大致也呈現出這樣的特色。都蘭出土的金銀器多系殘損的小件器物中一部分器物較為特別,經青海考古所的同志研究,認為它們具有濃厚的中亞地區粟特銀器的風格。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由吐蕃服飾所見之文化交流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衣料和上述具有特定意義的服制外,吐蕃社會的一般服飾風俗又是怎樣?在前文對一些食物和圖像的分析中,我們雖然窺見了部分面貌,不過猶嫌零散。此外,尚有未曾提及之處,故於此一併加以概述。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基諾族人地處偏僻,與外世交往很少,過去自稱「丟落」,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取「丟落」諧音,正式命名為「基諾族」,人口僅有一萬一千餘人。過去多數基諾族男子頭頂留髮三撮,按他們自己的解釋:左右以懷念父母,中間一撮為紀念武侯孔明。在這些自述、解釋與族稱之中就包含了特定的歷史文化內容。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日本服飾風格其源頭在中國,其服飾效果很多與中國有相似之處)。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中國傳統服飾在許多情況下,服飾的美醜往往不取決於服飾與人體的關係,而是取決於與統治者所制定的服制禮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傳統著裝觀念之間的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服飾的形式以及服飾美學思想的變化並不像皇冠易主那樣迅速,而是需要一個與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時間過程。男子以金銀、玳瑁等貴重物品對帽冠的裝飾上,更表現在婦女那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髮髻頭飾上,以及在長能拖地、寬能遮陰的大袖袍衫上都有形象的反映。宋太祖在製作冕服時簡樸務實的舉動,對宋代的服飾審美傾向起到榜樣性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走在大街上看到的都是穿著各式各樣現代服飾的人,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所佔人口最多,但讓人奇怪的是漢民族已經不穿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只是少數民族至今還保留有穿民族傳統服飾的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標誌
    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理所當然地包含了這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藝術內容,而不僅僅只包括漢民族的服飾藝術內容。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在人口分布、文化傳統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就必須在著重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關注和考察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圖標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在回到苗族對傳統服飾價值觀念的主題上。我們發現傳統苗裝過去的職能開始失去,或者說已經減弱,在青年人觀念中尤其如此。亞族群雖然,傳統服飾仍不失為族群或亞族群的標誌,但此時僅是文化象徵,不再是人們生活中非穿不可的族群符號,這是導致苗族禮服化的原因。第三,傳統苗族實用功能減弱。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明代服飾思想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明代社會的過渡性質,對服飾時尚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服飾美學思想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迎合統治者需要而出現的復古主義思潮,使明代社會的愛美之心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對祖先文化的眷戀之中,試圖在深沉的歷史遺蹟裡找尋到足夠的精神寄託。由於統治階級的左右以及程朱理學的再度復甦,明代社會一度也出現了服飾方面的繁榮景象,但是,我們從史料中看到的不是漢唐盛世時期建立在精神解放基礎之上的復興,而是像商周時期圍繞著倫理規範和等級制度展開的眾多服飾禮規講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
  • 中國傳統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
    12月13日,觀眾在拍攝展出的傳統服飾。當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開展,共展出約100件各式傳統服飾。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7日。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新華網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 馮璐)13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行,課題展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的展示,提出了中國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需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瑰寶來實現發展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