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代詩人李白在《草書歌行》中描寫懷素的草書為:「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旭驚電。」雖然未曾親眼目睹懷素寫字,但通過李白這兩句詩,便可想像其草書的酣暢奔放。相比古人而言,現代人寫字大多不用毛筆了,書寫工具也越發多種多樣。其中,原子筆是我們最為廣泛使用的書寫工具之一,雖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像懷素一樣筆走龍蛇,但是肯定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手裡的原子筆寫字流暢,不斷墨。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個要求真的就挺高。
原子筆是大家最為常用的書寫工具之一,它的書寫比鉛筆更為清晰,書寫流暢,不需要削筆,又比鋼筆更容易攜帶,寫出來的字跡也風乾得更快,因此一直是大家非常喜歡使用的書寫工具。原子筆造價低廉,構造簡單,一支筆芯加上塑料筆殼就可以一支原子筆。稍微複雜一點的,就是加上彈簧變成可以收縮的彈簧原子筆,或者是增加色彩變成雙色、三色或者多色原子筆。
▲原子筆照片
01
但實際上看起來十分簡單的原子筆,有一個造起來極其困難的部件,有多難呢?其難度堪比建造一個航空母艦。而且誇張一點說,能夠建造航空母艦的國家不少,但是可以完全自己製造原子筆的卻沒幾個,如今只有三個國家能完全自己製造合格的原子筆產品——瑞士,日本和中國。說到底,真正的難點就在原子筆上一個很小的配件上,就是原子筆筆尖上的那個小圓珠。
質量合格的原子筆在使用時書寫流暢,從筆管裡流出來墨水的流量與書寫速度相等,不會因為墨水流量不均勻造成紙面淤積的現象。原子筆雖然構造簡單,但是原子筆筆頭卻是由5條溝槽來引導墨水,而且這5條溝槽必須要相互配合,任何一條溝槽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原子筆書寫不清晰,或者墨太多汙染紙張。
▲原子筆筆尖照片
02
另外在前文提到的原子筆筆尖上的小圓珠,它的製造十分關鍵,這顆圓珠與溝槽之間的距離和潤滑度必須剛剛合適,如果潤滑過度,那麼不能將筆芯中的墨水引導而出,如果不夠潤滑就會出現斷墨甚至寫不出來的情況。在2016年以前,我國生產原子筆需要的筆尖鋼要從國外進口,在2016年太鋼研製成功筆尖鋼之後,終於實現全部自製。
筆尖的滾珠在設計生產時,必須按照嚴格的標準執行,加工筆尖滾珠時,誤差值的要求是小於3微米,3微米是怎樣一個概念,聽起來很抽象,我們可以拿頭髮來對比一下。一根頭髮的粗細大約是100微米,原子筆筆尖的製作工藝要把誤差控制在一根頭髮的1/33以下,正如《禮記》中所言:「差若毫釐,謬以千裡」,所以這個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
▲原子筆生產照片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能夠造出符合這種標準的原子筆筆尖的國家很少,目前就是瑞士,日本和中國三國可以製造,美國都不行。瑞士之所以能夠造出這樣的原子筆,跟他們對於精準度的追求有很大關係,瑞士製造的精工表非常精準,廣泛用於軍事領域,所以瑞士人對工業上的精準度有著異乎常人的追求,能夠做出這種筆尖一點也不稀奇,品質也十分值得信賴。而日本人在工業製造上一向態度嚴謹,也能製作出非常精準的筆尖。
03
我國是制筆大國,生產製造的原子筆年產量達到400多億隻。但是在太鋼研製出筆尖鋼之前,原子筆的核心材料依然高度依賴進口,現在則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不但不需要進口,還可以向外出口。
▲筆尖鋼照片
那麼,為什麼像德國美國這些工業強國都不生產筆尖鋼呢?真的是研製不出來嗎?還是說因為投入太大不願意研究?答案很簡單,沒必要。要想研發完全符合標準的原子筆所需要的筆尖鋼,其設備製作工藝複雜,在有些部分的精度甚至超過航空母艦上零件的需求,要對它進行研發並且大量生產,其實不划算。
所以對於很多國家來說,沒有必要去開發這個技術和產品。如果需要原子筆很簡單——買就是了。何況,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有鉛筆、鋼筆可以用,並不是非它不可。
▲文具照片
結語
我們從小到大用過很多原子筆,但有多少人仔細去打量過原子筆尖上那一顆小小的滾珠呢?很難想到,原子筆那麼小小的一點筆尖,要想達到一定的標準,居然也是不折不扣的高精尖科技,實在令人驚嘆!
參考資料:
《草書歌行》
《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