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位網友留言,詢問關於孩子身高的事:
「孩子從出生起,身高體重很正常,上了幼兒園後長得慢了,比他小的孩子都比他高半顆頭了。很擔心孩子身高,是不是營養沒跟上?發育遲緩了?有沒有長個的好辦法?」
任何時候,身高總是家長關心的話題。
雖然孩子身高受遺傳因素影響,但可以通過科學幹預,而且有最佳幹預階段。
但是,如果錯過了這個階段,孩子的身高很難再長高了。
先看看孩子到底能長多高?
談起孩子身高,家長首先會想到:「孩子目前的身高是否是正常的?孩子還能長多高?」
先看下面這張圖:
所以,孩子從出生起,就需要每月測量了。
如果發現孩子身高增長緩慢,越早發現併科學幹預效果越好。
如何測量孩子身高呢?
①孩子2歲前,測量臥位身高,2歲後測量立位身高。
②每次測量,應該在同一時間測量。因為孩子早上的身高可能會比晚上身高高一些。
那麼,如何知道孩子在同一年齡段,身高處於什麼水平?
首先要選擇一個身高標準,目前常用標準有世界衛生組織0—18歲身高體重百分位表。
而我們建議使用根據自身特點而設定的身高、體重百分位表。
(0~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百分位數值表(男)
(0~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百分位數值表(女)
可以對照這張表,看孩子每個年齡段身高體重得多少分。
如果在3rd以下,身高可能偏低了,需要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明確造成的原因。
如果在3rd以上,說明孩子身高處於正常狀態。
但我們遇到更多的問題是,身高矮的父母可能會更焦慮,擔心孩子長不高。
那麼,這裡給大家一個「遺傳身高」的計算公式:
單純從遺傳角度講,可以根據父母的身高來推算孩子身高。計算公式為:
男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2)/2 cm女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2)/2 cm
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因為孩子身高是受多方面影響的。
比如,父母的身高不算高,但老一輩比較高,那麼孩子還是有可能是高個子的。
世界成人身高百年變遷史證明,努力還能躥一躥
比如身高基礎差的某些國家,在進行多方面幹預後,近幾年身高有很大增幅。
英帝國理工大學追蹤1914到2014年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18歲人口平均身高變化趨勢,發布了「百年成人身高變遷趨勢」報告。
從圖中可以了解,環境可以改變身高:
(左半邊為男性身高變化,右半邊為女性身高變化)
縱觀中日韓百年身高變化,可以發現中國男女平均身高是中日韓三國中最高的,但不如日本和韓國「長得快」。
日韓「長得快」,是如何做到的?
日本非常注重青少年兒童身高,曾掀起「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運動。在1954年出臺《學校營養午餐法》,對所有中小學生施行統一配餐。
在韓國,媽媽生完孩子後,人手一本韓國營養科、骨科、運動醫學科等專家共同編制的手冊。內容則是教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變化最大的是美國人,在2014年排名中,美國身高排行位於第37位和第42位,這意味著美國人身高出現了負增長。
(當然,身高並非越高越好,此處只是列舉事實)
對於我們而言,孩子身高雖然是「正常的」,但還是希望孩子再高一些,有沒有一些辦法呢?
可以從這睡眠、營養、運動等方面注意,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或許會獲得一些新知識,一定要看看:
睡眠:
我們知道,生長激素是促進孩子身高的主要激素,但生長激素呈脈衝式分泌。第一個分泌高峰在熟睡後1—2小時;第二個在熟睡後7—8小時出現。期間,還會有數個小高峰。
所以,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是長高個的「法寶」。
運動:
運動可以消耗孩子能量,讓孩子睡的更香,除此外,還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
相比爆發類運動,跳繩、踢毽子、遊泳等運動,會有助於孩子長個。
情緒
良好的情緒,對孩子身高起到促進作用,有助於分泌生長激素。
營養
保證營養全面,增加蛋白質、鈣、維生素D的攝入。
如何判斷孩子身高是否還會成長呢?
怎麼測量?有一個簡單的辦法是去醫院,拍攝手部X光片。
醫生可以通過X光片來判斷孩子的骨齡。
一般情況下,男孩在16歲左右,女孩在14歲左右,骨骼成長板會接近閉合。
當骨骼閉合後,再長高的希望就不大了。
生物年齡(骨齡)-生活年齡的差值在±1歲以內的稱為發育正常。生物年齡(骨齡)-生活年齡的差值>1歲的稱為發育提前。生物年齡(骨齡)-生活年齡的差值<1歲的稱為發育落後。
最後,個人對於孩子身高並無執著追求。
如果不是疾病因素造成的,無論高一些還是矮一些,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了。
但文中提到的睡眠、運動、情緒、營養方面的關注點,
巧好也是孩子健康成長必備的。
在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順便讓孩子高一點,再高一點,不是也挺好?
(0—3歲寶寶身高測量尺,超實用型)
【圖文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