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歐式麵包和日式麵包的區別嗎

2022-01-08 複合酵母菌

麵包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是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歐美國家麵包裡店買的麵包在飲食裡承擔著主食的重要角色。而在亞洲國家,麵包店裡的麵包主要承擔的卻是零食或者是點心的角色。

傳統的歐式麵包核心原料就四種:麵粉,水酵母和鹽。

而日式麵包則在這四種核心原料的基礎上增加了糖,油,雞蛋和各式各樣的餡料夾心。

在中國市場上售賣的絕大多數麵包實際上都屬於是日式麵包。

那麼歐式麵包和日式麵包還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歐式麵包的歷史

在公元前8000左右,人類第一次種植小麥是起源於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地帶。最開始人們用石塊將小麥碾碎,然後進行蒸煮類似熬粥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約6000年,小麥開始被磨成粉加水和勻,然後放在燒熱的石頭上烘烤做成很硬的麵餅。這是距今發現最早的無酵麵包的起源。

再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們將硬麵餅隨手扔在一邊,過段時間發現麵餅變大了於是將它放進爐子裡烘烤竟然意外的好吃。麵包就這樣誕生了。

但是在最初期,麵包並不普及,甚至只有上層人士以及貴族才能吃到。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一般都吃粗糙的黑麵包,白麵包是地位的象徵。地位越高的人,吃的麵包越白。窮人只能吃黑麵包,裡面摻著麥糠、沙粒甚至石頭。

在麵包普及之後,各國根據自己的習慣和當地特色,製成了各種不同形狀花色,品種各異的麵包 。

那麼歐洲各地的麵包都有什麼特徵呢?

我們列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來說說。

法國


法國最典型的代表麵包法棍,同我們的大米一樣,是法國人的主食。每個約250g,長度55cm左右,切口為5~7個。是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產物

發源於奧地利,由一位廚師帶入法國,有著酥脆的皮和獨特的黃油香氣,可以作為下午茶甜點也可以剖開夾上食材作為三明治食用

誕生於17世紀,有奧地利傳到法國,雞蛋黃油的含量很高,入口酥軟味道濃鬱,在法國也隨處可見。

寓意是田園風的麵包,體積偏大,以小麥麵包為基礎再添加入黑麥或者全麥麵粉,風味獨特,口感偏硬實。

德國


盛行於以德國慕尼黑為中心的巴伐利亞幫一帶,特點是麵團中沒有很多的油脂,為了表面有發亮的顏色,要先將麵團放入鹼水中進行浸泡再烤制,口感較硬組織緊實。

含有至少90%的黑麥粉,質地厚重,帶有較強酸味,是最受徳國人歡迎的健康減肥麵包。

義大利


是義大利的代表麵包之一,外形很像拖鞋,添加使用液酵製作而成,麵包組織有大小不一的孔洞,口感外脆內軟。



英國


典型的英式餐桌麵包,口感輕盈,英國傳統吃法就是微微烤一下兩面配紅茶,以及最經典的英式三明治(配有培根,捲心菜,番茄)

原本是西班牙的傳統糕點,後來傳到英國,又叫英式鬆餅,質感鬆軟,常搭配於英式下午茶和咖啡,搭配各種果醬。

以上只例舉了一小部分比較常見和大眾的歐式麵包,其實每個歐洲國家都有其特色麵包所具有的獨特口感和樣式,也不是僅僅幾個字就能概括的。歐式麵包的花樣雖然風豐富,但製作主流偏於簡單淳樸,口感主要凸顯小麥和原材料原本的風味。

日式麵包的歷史


在繩文時代期間,小麥由移民帶入日本,在公元前300年彌生時代,小麥才得以被大規模的推廣。當時日本對於小麥的處理,是讓麵團通過自然發酵,然後蒸熟,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饅頭製作方法。

直到江戶時代初期,麵包這一發酵+烤制的概念才伴隨著葡萄牙貿易商的船隻傳入日本。

在江戶時代的鎖國政策(1633—1854)期間,由於"奢侈禁止令的頒布,小麥製品例如烏龍麵,蕎麥麵,麵包等都被列為奢侈食物禁止使用。一直延續到了1854年,由美國的黑船事件打開了封閉了二百多年的國門,這之後的期間,麵包成為了將士們的口糧,因為烤制後水分少,易於攜帶,便漸漸傳播開來,為麵包日後在日本大範圍流行打下了基礎。

到明治時代,日本人才真正開始接納和學習麵包,但那時候的麵包成品含水量很少,和今天以柔軟著稱的日式麵包還有很大差別。帶領日本麵包走向新紀元的的還是酒種紅豆麵包,其發酵香味中包含了日本酒的香氣,還有日本人最喜歡的紅豆餡。

酒種紅豆麵包的成功,激勵了更多麵包師去創作了一系列日式麵包的衍生品,例如奶油麵包,果醬麵包。

昭和時代麵包界又迎來了一段時間的進化,因為戰後大部分稻田受損,於是接受了西方援助的小麥粉、黃油等原材料。日本政府大舉興建麵包加工場,麵包一躍成為國民主食。

平成時期日本師傅通過學習改良之後日本麵包大致可以分為五類:點心麵包、主食麵包,調理麵包、法式麵包和多拿滋。

列舉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日式麵包


紅豆麵包

擁有酒種的發酵香和紅豆的甘甜,鬆軟可口,非常適合搭配牛奶,紅茶,抹茶。可以說是日本的"國包"。


奶油麵包

和紅豆麵包是相同的麵團配方,內陷有卡仕達風味,也可以是鮮奶油。始於明治30年代中後期,新宿中村屋的始祖相馬氏被一種奶油泡芙的味道所感動,他使用了牛奶,雞蛋等營養豐富的原材料,綜合考慮了營養價值和口味,使奶油麵包成為日本定番麵包。


咖喱麵包

基礎形狀為梭子形,一般為裹上麵包糠之後再炸制,是料理麵包的一款經典代表作,內部包入咖哩餡,材料根據各地各店鋪的不同,口味上會有一些差別,有的甜一些,有的辣一些,始於昭和2年東京的名花堂。

麵包棒

始於昭和10年,是一款頗具時代背景的麵包,在戰後糧食不足的情況下,學校利用小麥粉製作簡單的麵包棒,作為學生的主食。那個時代的兒童很多都是吃這個長大,現在也是日本人最難以割捨的經典。

日式吐司

不同於英式吐司,日式吐司口感鬆軟外皮金黃,高彈力,內部有細膩柔軟的組織。作為餐桌主食和早餐出現,跟法棍一樣,越簡單的越見真章,在日本,鬆軟的吐司賣得好壞與否,是堅定這個麵包房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吐司一直努力維持著主食麵包的地位。


多拿滋

起源來自於美國並不是來源於日本,但是在日本被大眾所熟知,也是每個門店不可或缺的產品。一般為油炸製作,除了常見的甜甜圈,日本人還把咖喱也加入進多拿滋裡,有一番獨特的風味。

了解了那麼多種類的麵包,比較直觀的能夠感受到歐式麵包和日式麵包的不同之處 。

飲食的歷史不斷在發展,技術和文化也在不斷交融。

不管是中式,日式還是歐式,也沒有那麼分明的界限。也不論是自己採買還是找教程製作,在如今的資訊時代,都能夠以各種方式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只要自己喜歡就好啦。

愛做美食

"行人"

分享我的小日常

個人公眾號:複合酵母菌

其他: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歐式麵包和米飯
    有人曾問我這歐式麵包這麼幹不啦嘰的,又硬又沒有味道怎麼吃啊?       剛接觸西點烘焙的也並不認為,法棍像日式調理麵包那樣如零食那般好吃。(如果有的朋友對這種感覺還不甚了解,端木之前有分享一部電影,主人公開了一家小店,主營便是三明治餐有關西點的那些電影(麵包經營模式)-6)我想說你把麵包當成米飯就好了,對於吃米飯的人而言怎麼要求吃光飯而不噎人呢?最不講究的至少也得配豬油變成豬油拌飯或者加醬油,做成醬油拌飯吧。
  • 日式VS歐式——風格迥異的麵包
    英式的早餐,下午茶都有它的身影,它的好壞,是決定一頓經典下午茶的重要依據~我這裡突出介紹了幾款大家心目中比較歐式的麵包,其實還有芬蘭,瑞典等等很多具有國家特色的麵包,他們的樣式和口感之特別,不僅僅是一句歐式麵包就能囊括的。
  • 可能你不知道的歐式麵包的小知識
    歐式麵包就是歐洲人常吃的麵包,它以德國、奧地利、法國、丹麥等國家的麵包為代表。這些地方會有怎樣的麵包呢?
  • 美味的歐式麵包
    最具代表的有德國的鹼水麵包(Prestrel)、法國的長棍麵包(Baguette)、奧地利的烤恩雜糧麵包(Kornspitz)以及丹麥麵包(Dannish),義大利麵包(Ciabatta)等,麵包店常常琳琅滿目陳列著許多種類的麵包。        那歐式麵包有些什麼樣的特點呢?
  • 歐式麵包(有麵包製作視頻)
    等為代表的歐洲人常吃的麵包,在原料選用上與國內面包有很大區別。歐式麵包的吃法非常講究,經常會配上一些沙拉、芝士、醬料、肉類和蔬菜等。門店常常看到「歐式麵包」影子,其實很多都是軟歐(我感覺就是甜面的升級版,外表如歐式那樣粗獷裡面餡料豐富變化多,外表漂亮,內部組織細膩均勻,風味香甜柔軟,反正小編對它無愛。)現在想吃無糖無油的法式歐式或者五穀健康的德式在上海還是很容易找到的。
  • 歐式麵包的介紹
    一般說來,歐式麵包都是個頭較大,份量較重,顏色較深,表皮金黃而硬脆;麵包內部組織柔軟而有韌性,沒有海綿似的感覺,空洞細密而均勻;麵包口味為鹹味,麵包裡很少加糖和油;人們習慣將小麵包做成三明治和大麵包切片後再食用。歐式麵包的吃法非常講究,經常會配上一些沙拉、芝士、肉類和蔬菜等。
  • 全麥軟歐式麵包——簡單做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注重食物的健康性,所以低糖、低油、高纖維的歐式麵包慢慢步入現代人的生活,在很多一二線城市
  • 你不一定吃過的歐式麵包,我們帶你嘗嘗鮮
    歐洲人通常吃的以德國、奧地利、法國、丹麥麵包為代表的就是歐式麵包了。它和我們平時在街上看到的日式麵包最大的區別在於:個頭大、分量厚實、內部組織柔軟有韌性、麵皮質感也更豐富。此外,歐式麵包對麵皮也更講究,除了注重內餡的味道,通常在麵皮的口感上也做足了文章。
  • 聊聊歐式麵包那些事兒~
    一般說來,歐式麵包都是個頭較大,份量較重,顏色較深,表皮金黃而硬脆;麵包內部組織柔軟而有韌性,沒有海綿似的感覺,空洞細密而均勻;麵包口味為鹹味,麵包裡很少加糖和油;人們習慣將小麵包做成三明治和大麵包切片後再食用。歐式麵包的吃法非常講究,經常會配上一些沙拉、芝士、肉類和蔬菜等。
  • 「城市麵包」6款當家歐式麵包
    城市超市麵包房的歐式麵包,包羅了各國主食麵包的經典款,款款都與眾不同。
  • 烘焙圈子:歐式麵包~~麵包發酵的奧秘!
    穀物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膳食纖維和礦物質,有助提高新陳代謝,而果仁和籽則有豐富的非飽和脂肪,有益身體健康。歐式麵包是歐洲人的主食(就像我們的饅頭、大餅、包子、米飯),注重天然、無糖或低糖、營養、健康。外形實而不華,口感外脆內軟韌勁十足,越吃越有滋味;原料皆來自於各種天然的素材,如小麥、斯佩爾特小麥、燕麥、裸麥等傳統農作物。
  • /軟歐麵包/紅酒蔓越莓麵包/
    從外觀來說體型比較大,接近於歐式麵包,表面有光澤。從口感來說雖然外觀像歐式麵包,但是它口感細膩,低糖低油,有柔軟的組織,運用各種不一樣的新鮮食材,加入各種餡料,不一樣的天然色素製作而成的麵包。軟歐麵包和傳統歐式麵包、日式麵包的區別:傳統歐式麵包:主要材料選用鹽、天然酵母、。水、發酵籃、小麥粉進行製作。
  • 比歐式硬麵包的更加鬆軟,比日式軟麵包更有嚼勁,麵包的新食尚
    > 我們傳統的面點小吃以蒸為主,而在西方則習慣用烤的,截然不同的的烹飪方式,做出來的食物口感當然也是天差地別,作為美食大國,各種烘焙食品進入市場後,也逐漸成為了我們的日常美食,在早餐和下午茶中經常能看到各式各樣蛋糕和麵包
  • 如何把國內最流行的「日式麵包」做得好吃?
    有別於歐式麵包的樸素純粹,日式麵包的柔軟和豐富味道更符合亞洲人的口味。它千變萬化的造型和配料,有100+種方法讓你愛上它。我們似乎越來越熟悉日式麵包,但你真的足夠了解它嗎?日式麵包究竟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又如何做出一款好吃的日式麵包呢?
  • 全麥麵包和普通麵包區別在哪?看配料表就知道了,看看你買對了嗎
    現在,在某寶上一搜,十個有幾個標明自己是全麥麵包的。我們都知道,全麥麵包,顧名思義就是全麥粉製作的麵包。真正全麥粉做的麵包,多了麩皮在裡面,筋性不足,需要更長的時間發酵,才能軟化麵包纖維。雖然也能做成口感相對較軟的麵包,但咬起來的口感,不可能和白麵粉做的一樣。
  • 有一種柔軟,叫做日式麵包
    烘焙愈來愈融入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雖然近年來軟歐麵包所帶來的風潮席捲著消費市場,但是不難發現甜麵包仍然佔據著烘焙店的主流之地,而在這些甜麵包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式麵包。隨著小麥及麵包製作工藝的傳入,在日本的明治時期,在傳統歐式麵包的基礎上不斷衍生、發展,開發符合亞洲人口感的麵包,直至今日已經自成一派,麵包已經成為日本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日式麵包的製作方法也逐漸受到亞洲各國的學習。
  • 乾貨,3款歐式麵包的配方
    (Prestrel)、法國的長棍麵包(Baguette)、奧地利的烤恩雜糧麵包等為代表的歐洲人常吃的麵包,在原料選用上與國內面包有很大區別。德式黑麥麵包(麵包沉實、味微酸,黑麥粉的添加量都超過了50%)歐式葵花籽雜糧麵包(雜糧特別多,和葵花籽進佔了整個麵團的80%)
  • 日式烘焙麵包課開課啦!16種「大師配方」讓你變身麵包職人
    這個8月,惜恬烘焙課堂繼續開課——日式烘焙麵包課。師從臺灣麵包大師吳克己、陳撫洸的知名麵包師李世明將教授中種法、貝果麵團、巧克力麵團、料理麵團、軟歐麵團等麵包烘焙技巧,3種酵種製作,更有16種經典麵包現場教學。從理論到實踐,為你打開專業烘焙之門!
  • 融合日式法式麵包的極致口感的麵包課程
    苗林實業烘焙技術開發部領導Boulangerie Le Gout烘焙坊主廚窩在家手創烘焙主廚日本愛工舍魯邦天然酵母研習課程日本星野酵母課程研習2012樂斯福杯歐式麵包比賽臺灣區優勝2014 Mondial du pain世界麵包大賽臺灣區選拔2016Mondial du pain
  • 五分鐘歐式麵包
    它是含水量極高,只需攪拌不需揉面,以長時間低溫發酵的方式提升麵筋組織與香氣的麵包!當年我還住在父親買的第一間房子裡,那是一間由父親親手設計的全然木質裝修的房子,樸質也溫暖,度過我非常充實的青春期時光。 那時候家人不太好歐式麵包,我是有點受挫的。之後也再都沒有烤過此麵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