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玉,價格水分有多大
蔡華偉繪
編者按:買個玉手鐲,真是不省心。旅遊購物點的標價和真實的市場價可能相差十幾倍甚至更多,這玉的價格,到底水分有多大?
為何消費者願意出高價購買?很多人的信心都來自於各種權威鑑定中心給出的A級證書,可是,記者探訪發現,A級證書竟然僅僅只能說明這個玉手鐲真的是塊天然石頭,不是人工造的,並不能對玉器的價格起任何背書作用。
針對玉石市場中的種種亂象,本版將連續推出3篇報導,為大家解疑釋惑,爭取讓更多人明明白白消費,清清楚楚購玉。
業內人士說:玉看有緣人,資源有限買到就是賺到。可不少消費者卻發現,買了就被坑了。如何避免被坑?專家提示:不懂行您可千萬別亂出手!
記者近日在雲南調查發現,雲南翡翠交易中假貨不多,但水分不少。
水分何在?孫女士的親身經歷展現得淋漓盡致。
報了低價團,買了高價玉
今年4月初,來自四川的孫女士和丈夫一起到雲南旅遊。考慮到自由行交通不便,便報名參加了某旅行社的「石林一日遊」項目。
「專車接送、景區門票加兩頓飯,每人團費才收70元,是石林景區175元網絡購票費用的零頭。」孫女士覺得便宜,便打電話參了團。
第二天早上8點左右,旅行社準時到賓館接上了孫女士夫婦。上午遊覽石林景區,導遊服務周到,讓孫女士覺得「這團報得挺值」。
不過上午只是開始。
下午一上大巴,導遊便挑準時機說起了雲南玉石。在車上,導遊現身說法,稱自己手上的冰玉鐲子買時2000多元,如今已經升值到了兩三萬。「買房不如買玉,房子隨時可以買,但好玉快要開採完了,以後再難買到,現在買了肯定升值。」經過導遊一番旁敲側擊,孫女士和車上的遊客有些心動。
隨後,導遊將孫女士一行帶到了一家旅遊商品購物店,稱該店為雲南省內大品牌,大家可放心購買。
「商店規模很大,覺得真是到了玉的家鄉。」看著琳琅滿目的玉石,孫女士很快選中了一個翡翠手鐲。起初她還有一些顧慮,擔心手鐲是假的,不過銷售人員特意拿出一張鑑定證書讓孫女士確認。「上面寫著中國翡翠質檢研究中心、天然翡翠飾品合格證書,還標註了雲南省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的地址和電話之類,感覺挺規範。」
最終,孫女士按照標價7800元購得手鐲,銷售人員出具了一式兩聯的票據,一份由孫女士留存,一份讓交給導遊。「同行的遊客基本都買了,少則幾千,多則兩三萬。」孫女士說。
孫女士買到的玉的確是真的。在後續採訪中,記者走訪雲南多個玉石交易市場發現,正規商店中沒有假玉出售。
「這年頭,誰還賣假玉啊?」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玉石鑑定真假並不難,由於按倍罰款,價格越高罰得越多,大多數玉器店不會鋌而走險。
越是旅遊購物店,價格注水越嚴重
然而,買到並不一定賺到。
回到成都,孫女士將手鐲拿到成都金銀玉器專櫃做估價鑑定,得到的結果讓孫女士十分心寒,這枚標價7800元的翡翠手鐲,正常市場價不過三四百元。
儘管知道專櫃的鑑定也未必精準,但孫女士依然很氣憤:「這差距太大了,我知道旅遊景點肯定是要貴一些的,但沒想到差這麼多。這一個手鐲頂得上我兩個月工資呢!」
「一般來說,玉器店標價比業內價格高個三四倍很正常,商家往往通過虛標價格牟取暴利。」業內人士表示,越是旅遊購物店,價格注水越嚴重。
「導遊還要拿提成不是,不然誰給你帶客源?」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幾年前曾經有導遊帶了一個團,這個團光買玉就花了上千萬,導遊拿提成就有幾百萬。
「去玉器店哪有不砍價的?」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不懂行,不建議亂出手買玉,即便是業內人士,也只能說某塊玉的大概價格。「幾百的和幾千的玉我們還能區分,但到底值三千還是五千真不好區分。」
在北京從事首飾製作的於雷也告訴記者,玉石、翡翠與國際公認的寶石不同,鑽石等寶石都有國際定價標準,而玉石因為「每塊玉都不同」,缺少公認的估價標準。「我們自己也是約幾位同行一起進貨。同一件玉器大家分頭給個估價,然後取平均價進貨。」
即便是業內交易,也存在模糊地段。「舉例來說,某塊玉大概值幾萬塊,可是到底值兩萬、五萬還是八萬,靠的往往是買賣雙方討價還價,而不是像黃金、鑽石一樣價格基本準確。」於雷說。
實際上,在低價遊模式下,導遊的主要收入來源便是購物提成,而翡翠等由於輕便價高,成為支撐低價遊的重要支柱。「提成百分之三四十很正常,高的能到70%。」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僅是低價團存在高價購物現象,即便是精品團也難免被帶到購物店。隨著越來越多人明白了價格虛高而不再購物,導遊和遊客矛盾時常見諸報端。
「維權成本太高,就當買個教訓吧」
得知自己虧大了,孫女士決定維權。
孫女士首先致電旅行社,旅行社答應幫孫女士協調。誰知商家卻稱「美玉無價,相見是緣」,拒絕退貨。「商家說因為不是質量問題,玉器不退不換;要是質量問題,那得提供專業部門質量鑑定書。」由於專業機構鑑定價格不菲,且需要等待幾個工作日才能拿到鑑定證書,孫女士覺得麻煩,只能作罷。
「這個手鐲就是鑽了真翡翠價格虛高、不透明的空子!」孫女士氣憤地說,「專業機構鑑定出來確實是A貨翡翠,雖然與商家標明的一致,但翡翠這東西就算是A貨價格也貴賤不一,鑑定機構只鑑真假,又不能鑑定出翡翠的確切價格,外地遊客想要維權著實不易。」
經過幾次交涉,商家最終僅同意孫女士可以進行商品換購,但換購價格必須在5000元以上,若換購的商品價格高於原來的物品,還需要補差價。「我已經知道他店裡的翡翠價格不實,我再換也沒意義啊!」孫女士說。
難維權的並不僅僅是外地遊客。由於翡翠售出後是否仍是原物不易辨別,加之價格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且業內普遍認可「喜歡價」(即對於某塊翡翠,甲可能認為值兩萬,但乙特別喜歡翡翠的某個特點,願意出價十萬),因此翡翠行業存在「不退只換」的行業規則。
在與商家溝通無果後,孫女士向有關部門電話投訴。「對方詢問了詳細經過和相關信息後說已經備案,會督促下級部門七個工作日內處理投訴結果,並給我回電話。」不過孫女士最終等來的卻是杳無音信。
「我在成都,商家在雲南,我總不能為了一個幾千的鐲子又跑到雲南去投訴吧,還不夠我來回飛機票和食宿費的,異地維權成本太高了,我家裡人和身邊的同事都說算了,就當買個教訓吧!」孫女士說,「我後來想,可能就是因為旅遊,顧客一走就相隔千裡,所以那些商家才肆意妄為。」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