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穿搭,對許多市民來說就如同三餐的菜一樣需要糾結。近日在上林坊、銀泰城等地,記者就雨天出行的鞋子處理問題隨機問了幾位市民。他們表示,由於近段時間雨天多,家中的鞋子多數進過雨水、踩過水坑,清洗過的鞋子又因溼度大遲遲不幹,實在沒穿的了也會穿著半溼不幹的鞋子出門。
鞋子發黴進水
除了為無鞋可穿而頭疼,許多市民在清理家中的鞋子時,還發現無論保管前是否曾清潔過、是否用鞋盒盛放,鞋櫃中日常未穿的鞋子都會長出了白花花的黴斑,區別只在於黴斑的數量多少。
空氣中溼度大,而鞋盒、鞋櫃又較為密封,不易透氣,鞋櫃不像屋裡潮溼會定期開門窗通風,就算放著乾燥劑,在潮溼又悶的環境中,也會有黴斑慢慢生長。
梅雨季還有一段時間才結束,那發黴的鞋子又該怎麼處理呢?鞋類工作人員仍建議清理鞋子後放置在通風處。鞋類護理店店員也告訴記者,已經發黴的鞋子均需清洗乾淨,清潔後最關鍵的是令鞋子保持乾燥、在通風狀態下保管。
日前,家住白沙路街道的蔡先生介紹,此前在整理家中的藏書時,發現其中不少書籍受潮、發黴。「這些書放在書櫃裡大概有五六年了,平時也沒有多注意。在整理物品的時候發現很多書受潮了,紙張變黃髮脆、書頁彎曲。還有一些期刊雜誌的紙頁黏在了一起,一撕開來就全破壞了。」
據了解,書本的最佳存放溼度為40%-50%,潮溼會讓紙張產生酸性水解現象,發黃是這種現象的前兆,嚴重時就會導致發黴和變形,因此,保持書籍的乾燥十分重要。
藏書
為此,記者採訪了市圖書館館長餘巨平。餘館長介紹,空氣溼度大容易導致紙張、書籍受潮、發黴,梅雨天應當特別注意。藏書較多、較集中的環境,要做好防潮、防黴、防蛀的措施。防止書籍受潮主要做好五點。
首先,儘量少開窗,避免溼氣進入。
其次,注意書籍之間留出空間,防止空氣流動不暢導致書籍發黴。
第三,除塵,避免書籍落灰黴變影響書籍閱讀。
第四,在溼氣較重的環境下,做好除溼工作。
最後,做好日常書籍整理工作,發現書籍受潮、發黴,儘早處理。
針對期刊受潮紙頁黏連的情況,記者了解到,貼紙清除劑對此大有幫助。一般情況下,期刊雜誌由銅版紙製成,紙面光滑、潔白度高、吸墨性好,但受潮後紙面的塗粉容易黏連、脫落,不能長期保存。遇到期刊紙張黏連嚴重的情況,可將貼紙清除劑刷在黏連處,讓紙張吸收後即可慢慢分開內頁。貼紙清除劑一般可在文具店內買到。
最近,一些市民在房間的地板上發現了不少來路不明的蟲子,讓一家人不堪其擾。
「家裡發現的蟲子細長狀,銀白色,身長約1釐米左右,長得和蜈蚣有點像,爬動起來也類似蜈蚣。去年梅雨季時,房間裡就發現了這類蟲子,噴了殺蟲藥也不管用,到了秋天蟲子就不見了,家人也就沒在意,沒想到今年6月下旬又出現了。」市民孫大哥說,「這些蟲子基本上都是晚上發現的,書房和房間的地板上每天都能看到不少。」
衣魚
根據孫大哥的描述,記者上網了解到,這種蟲子叫做衣魚,身體細長而扁平,上有銀灰色細鱗,喜好富含澱粉或多糖的食物。衣魚喜歡生活在溫溼處,怕日光,常躲在黑暗的地方,在冰箱底部、開暖氣的浴室、地磚的裂縫裡、廚房牆壁縫內都可能有它的蹤影。衣魚雖然對人類生活造成滋擾,但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
那麼,如何對付衣魚呢?記者諮詢了市白蟻防治所的工作人員了解到,衣魚蟲身上有鱗片,所以對部分殺蟲劑有一些抵抗作用,想要消滅衣魚,需要購買專門消殺衣魚的殺蟲劑或者殺蟲粉,以防蟲子繁殖擴散。「梅雨季,房內比較潮溼,最好在天氣好的時候經常通風保持乾燥,衣魚必須要有潮溼和有縫隙的環境才能生存,只要環境乾燥、建築物沒有裂縫,衣魚就會自然消失。」
■小連結:
梅雨季潮溼環境下,家裡還會出現不少蟲子,最常見的有潮蟲、蚰蜒、蠓蟲等蟲子。如何分辨這些蟲子,怎麼消滅?一起來看一下。
潮蟲學名鼠婦,種類較多,身體大多呈長卵形,成體長9~15毫米,生活在潮溼、溫暖以及有遮蔽的場所,晝伏夜出,具負趨光性,有一定毒性,爬過皮膚可能會導致過敏,可以用滅害靈清除。
鼠婦
蚰蜒是百足蟲的一種類型,節肢動物,像蜈蚣而略小,體色黃褐,有細長的腳,棲息活動於陰暗潮溼處,觸及皮膚後可能導致皰疹。發現蚰蜓可拍打消滅,若蚰蜒較多,可塗殺蟲塗料或在陰暗潮溼處噴灑敵百蟲粉劑。
蚰蜒
蠓蟲長得有點像蚊子,主要孳生在潮溼的土壤、水塘、住區附近垃圾集中區域,夏季室內潮溼也經常能看到。蠓蟲叮咬後常可致皮膚丘疹,想消滅它們首先要保持環境乾燥、勤通風,此外可以選用「敵殺死」進行消殺。
蠓蟲
(根據慈谿日報整理,僅做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