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試禪心,孫悟空一開始就知是圈套,為何卻不告訴豬八戒?
唐僧辭別唐王李世民後,有失有得:先是失去了皇帝派遣給他的兩個侍從,又在鷹愁深澗失去了心愛的坐騎。
西天取經路上充滿了艱險,但憑唐僧一介書生、一個僧人,要肉身徒步十萬八千裡到靈山,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於是,觀音菩薩從靈山出發來到東土大唐途中,就為唐僧選擇好了3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和沙悟淨。
又在鷹愁澗勸化西海龍王敖閏的三太子,退去鱗片,摘了項珠,變成了白龍馬,馱著師父一路西行。
西天取經團隊組建成功後,唐僧師徒行進不久,馬上面臨著一次測試和考驗。
出題的老師是觀音菩薩,陪同主考官的還有黎山老母、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3人。
其中,黎山老母化身一位年過四旬的女主人,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分別化身為16至20歲的妙齡少女,還分別起了個楚楚動人的名字:真真、愛愛和憐憐。
觀音菩薩等四聖,在西牛賀洲途中的山下,之所以化成四位富裕的單身婦人,主要目的就是考驗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真心。
「小婦娘女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不知尊意如何?」
黎山老母所化的女主人先是熱情接待了唐僧師徒,安排他們酒足飯飽之後,還向唐僧拋出了一個更為誘人的條件:家裡錢財萬貫、良田千頃,奈何夫妻命裡無子,只生了三個女兒。前兩年又不幸,喪失丈夫,希望唐僧師徒四人,能夠入贅成親。
唐僧聽聞此言,裝聾作啞,閉目養神,不作回答!
隨後,黎山老母進一步升級了試探唐僧的誘惑條件:一生有使不完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如能招贅在我們家,自由自在,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不比你們前往西天受苦受累好嗎?
面對黎山老母的話,唐僧還是閉目不言,呆若木雞。一旁的八戒,卻心癢難撓,再也坐不住,埋怨師父沒有禮貌,不回答黎山老母的話。
唐僧轉身斥責八戒:出家人應該靜心修行,豈能富貴動心,美色留意,真要那樣做了,又成了什麼樣的人?
黎山老母眼見唐僧不動心,又開始將目標轉向了孫悟空和沙僧,兩人均表示:自己被師父救起後,寸功未立,又怎敢貪圖富貴,就是死,也要死在西天途中,決不會幹欺心的事。
「源易緣」注意到,四大名著《西遊記》原著中,只有八戒內心焦燥不已,埋怨師父和師兄弟們,不通情理。還主動找到了黎山老母,稱自己願意留下來,還貪得無厭的想娶下母女四人。
最後,黎山老母用一塊兒手帕,蓋在八戒頭上,並遮住了他的臉,讓八戒撞天婚。
當然,豬八戒在取經路上遇到的這場榮華富貴和撞婚事件,本就是四聖設立的一場虛幻,豬八戒不僅沒有討到媳婦兒,反而在風天雨地中,被繃帶吊著烤了一夜,吃了不少苦頭。
細讀《西遊記》原著不難發現,剛進入四聖所化的田舍莊園處,孫悟空就看到了此地是神仙點化,並沒有告訴唐僧和八戒、沙僧,為何孫悟空沒有向取經團隊說出真相呢?
結合《西遊記》原著和中國神話傳說,今天,「源易緣」就來談談這個話題,供大家交流探討。
一、不敢多說,怕洩露天機
八戒指著白龍馬,問孫悟空:哥哥,這真是龍馬嗎?為何走得這麼慢!
孫悟空上前用金箍棒輕輕撩了下白龍馬的屁股,白龍馬便撒了歡地開跑,四蹄如疾電。
直到前方山崖間無路,才慢慢停了下來。唐僧抬眼望去,看到有處莊園,就問悟空:前面有處莊園,我們晚上正好可以借宿。
孫悟空用火眼金睛一看,莊園的半空中祥雲繚繞,便知道此地是仙佛點化而成。
《西遊記》原著中第23回,「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一章節中談到,孫悟空雖然知道此地並非普通田園,卻並沒有向師父和兩個師弟說明情況。
為何孫悟空要這麼做,原著中用了6個字:不敢洩露天機!
二、半知半解,沒有完全識透四聖是誰
如果說,天機不可洩露,孫悟空不敢直接言明,是主要理由的話。
孫悟空看透卻沒有向團隊中的成員說透,又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呢?
西遊神話中,唐僧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中,四聖顯化下凡考驗唐僧師徒意志是否堅定,是唐僧取經中的第17難。
孫悟空雖然知道是仙佛下凡所化而成,但三界神仙眾多,到底哪個洞府、哪位尊仙所化,他也不得而知。
後來,唐僧師徒夜宿四聖所化的莊園,東方初亮,一覺睡醒,睜眼看來,所在地方,哪裡有什麼田園屋舍、殿堂大廈,不過是睡在了松柏林間。
嚇得唐僧忙喊醒了悟空和沙僧,沙僧見狀也大為驚訝,認為:遇到鬼了!只有悟空微微地一笑,然後說了實話:昨天這家子,不知道是哪裡的菩薩,在此地顯化我等,想是半夜裡去了,只怕苦了豬八戒受罪!
從唐僧師徒的此番對話中,孫悟空也可能是半知半解,不敢定具體是哪幾位菩薩顯聖,因此不敢多言。
三、不願說透,考驗團隊成員
觀音菩薩、黎山老母、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四聖試禪心,是在唐僧師徒團隊,剛剛組建成功之時。
先不說,唐僧取經團隊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團隊成員需要慢慢磨合。
單從時間上來看,幾人都是剛相識不久。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誰好誰壞,誰親誰後,這需要用時間和實踐來鑑別。
因此,孫悟空沒有向師父和師兄弟言明真情,也有一種可能,就是想了解團隊中每個人的真實情況。
古人說:對痴人莫說夢話,防所誤也;見短人莫說矮話,避所忌也!可見,在取經團隊中,孫悟空不愧為大師兄,與人處世,還是較為成熟理智的!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料:《西遊記》、《中國神話民間傳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