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愛彌兒》:教育如何順應自然,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2020-12-21 柚子君說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 都是好的, 而一到了人的手裡, 就全變壞了。——盧梭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說過這麼一句話:「大抵童子之情, 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 舒暢之則條達, 推撓之則哀萎。」

意思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都喜歡遊戲活動,而討厭約束行為。兒童就像剛萌芽的樹木一樣,順應自然法則,就會枝繁葉茂。如果阻撓天性自然,就會枯萎。

200多年後,法國著名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著《愛彌兒》,他的教育思想轟動了法國和西歐資產階級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在書中,盧梭塑造了一個孩子「愛彌兒」,把愛彌兒的成長發展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4個階段,因為兒童發展具有差異性和階級性,他主張在不同階段對兒童實施不同的教育,分別是自然意識教育、自由意識教育、勞動意識教育、理性意識教育。

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平等、自由、善良人,也是真正的人。

盧梭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一無所有的、愚昧的,需要自然教育幫助我們成長。但是,到底實行什麼樣的教育,如何讓教育適應人的天性、遵循人的發展規律,發展成為真正的人,使得個人適合所有的環境?這是要我們思考的。

一、教育是服從義務還是內化道德?

每個父母都有生育人的義務,除此之外,還有對社會培養人、對國家培養合格公民的義務。正因為義務的要求,我們總會以成人權勢的觀念去要求兒童。而通常採用的方法是:競爭、嫉妒、猜疑、虛榮、貪婪,拿刺激的事件去強迫兒童服從義務。

這樣一來,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由於兒童不能理解為什麼要服從的道理,只能被迫按部就班的採取行動。而一旦施加過多要求,他們會採用奸詐、虛偽和撒謊的行為,來掩蓋自己真實的想法。

前幾天,「福建一小學生被綁架?警方調查後發現竟然是小孩撒謊」新聞上熱搜,許多人表示不解,想:為什麼會有這種小孩子?這麼小就學會撒謊?

原因是,父母要求寫作業,讓他產生痛苦的感覺,為了反抗父母,他選擇撒謊。因為小孩發展水平沒有達到,他聽不懂「為什麼要做作業」的道理,這是自然的次序。

盧梭說:教育應該要重在行動而不是口頭訓誡。所以,他把愛彌兒帶去鄉間去培養,遠離城裡不良的風俗,卑鄙的僕人,遠離一切不好的行為環境。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培育孩子時,父母的一舉一動,就是孩子道德模範的榜樣。在父母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慷慨幫助他人,扶持弱者,對別人表達仁慈和善意,這個過程,就是兒童內化道德的過程,比要求孩子服從善良和公正有效得多。

二、教育順應自然的程度,決定了人格健全的程度

心理學有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

心理學家格賽爾找了一對雙胞胎,讓哥哥在出生第48周開始學習爬樓梯。每天訓練15分鐘,哥哥不斷地摔倒、爬起、哭泣後,在第54周時終於能獨立地爬樓梯。而在弟弟52周開始學爬樓梯,沒有經過刻意的訓練,而2周後,他比哥哥爬的更快更穩。

和實驗一樣的是,現在父母都想「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把小學的內容放在幼兒園教,初中的內容放在小學教,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讓兒童不堪負重。

這就陷入教育孩子的兩個誤區:

誤區一:不考慮孩子實際情況。教育孩子發展能力時,父母總把孩子當大人看待,按照成年人標準,去要求孩子。而不考慮孩子們的現在能力可以學到什麼。

誤區二:急於為善。教育孩子發展道德時,孩子還沒有判斷情感的能力,就通過說教、罵他、嚇他,來達到改正缺點的目的。最後,孩子只會因為服從父母權威而做出變化,因為他根本什麼都不知道。

這樣操壓抑孩子天性,是父母期待的樣子嗎?培養出來是獨立健全的人嗎?答案不言而喻。

前有復旦大學投毒,後有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高學歷人才犯罪令人不寒而慄,表面是不健全人格帶來的悲劇,更深層是父母忽略孩子天性的失誤。

盧梭在培養愛彌兒時,考慮到不同年齡的不同特徵,通過四個階段,適應兒童本性,把愛彌兒培養成一個人格健全的人,讓他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得到自然的發展。

1、嬰兒期:運用自然法則

盧梭認為,嬰兒期是2歲以內,在這個階段,嬰兒主要通過啼哭來感知世界,主要的任務是學會走路、學會吃飯、學會爬行等,通過自己是身體來探索世界。

母親主要的任務,就是給孩子哺育,給孩子安全感,連接母子之間的親情。而這個哺育的任務是不能交給保姆,因為這樣會造成親子間的疏離。

這個時期的自然教育,是讓孩子面對考驗,用煩惱和痛苦來磨礪性情。比如說,面對出牙時發燒、腹部疼痛時痙攣等,在疾病和危險中度過考驗,會讓他們的生命更加堅實,而不需要對他們過多人為的關愛。

2、兒童期:培育自由意志

盧梭把嬰兒期到十二歲為兒童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學會說話,兒童意識逐漸發展,他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

這個時期的自然教育,是教會孩子身體鍛鍊,通過周圍的事物,培養他的觀察能力,並教會他思考。在這一時期的重點任務是,教孩子告別偏見和不良習慣,發展他們的自由想法。

3、少年期:增強動手能力

12至15歲為少年期,盧梭認為這時是「勞動、教育、學習的時期」。

因為兒童到12歲時已經有了強健的身體,有發育良好的感官,有了獨立工作的能力和習慣,「可以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這時期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方法。

這個時期的自然教育,讓孩子通過勞動去體驗,通過動手去學習。

4、青年期:培養理想意識

15歲到20歲為青年期。盧梭稱這個階段為「激動和熱情」時期,青年開始產生愛的意識,具有「情慾」,會產生「自愛」的情節,「擴張自愛而愛他人,這就變成為道德」。

因此,這個應該進行道德教育,重要是要通過培養理性意識來引導青少年。

從以上四個階段來看,每個階段的教育任務是不一樣的,他主張循序漸進,與《學記》說:「不陵節而施」的道理是相同的。

只有不斷通過自然教育,才能把孩子培養成性格獨立、人格健全的人,像愛彌兒一樣,既像農民那樣勞動,又像哲學家那樣思考。

三、教育要如何順應自然?

對於每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通過自然的方式來培養人。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要融入到個人習慣中

順應自然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到:

1、遵循規律,發展個性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到: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那簡直是最愚蠢。

《禮記·中庸》說:「唯天下至誠, 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 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 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 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釋放自己的天性,才能最大的發揮自己的本性,幫助天地培育使命。

因此,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個性,尤其是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來不同的天性,要按照自然發展的方式,在每個階段裡,根據兒童的能力,尋找適合身心發展的方式進行教育。

2、了解兒童,尊重兒童

王守仁 「致良知」的理論出發,認為兒童期 「良 知 」保 存 得最多,受蒙蔽最少 ,所以實施教育要及 早從兒 童時期抓起。

盧梭說:「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

因此,父母要多關注孩子,從小身正示範,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模仿榜樣。了解孩子的變化發展,找到孩子行為背後原因。同時,尊重孩子意味著要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和自由,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給他選擇的機會,讓他掌握主動權。

畢竟,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3、培養獨立,鍛鍊能力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每個人最初都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呵護,在父母製造的生活空間中長大,但同時要不斷完成各種分離。

父母呵護孩子的心情無可厚非,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需要與父母分離,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的一個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減少孩子的依賴心理。

最後,要教會孩子必要的生存能力,從知識、能力、道德三個層面,培養孩子擁有獨立健全的人格。

四、寫在最後

《愛彌兒》這本書不僅僅是讓我們知道如何順應自然教育,讓我們了解到不同階段的兒童的性格表現,行為養成的關鍵。自然教育孩子的程子,是終身的過程,也是不斷了解孩子的過程,能讓我們看到孩子淳樸、善良的美好品質。

我們的情感始終是以我們為中心的,本能是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通過教育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撒謊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服從的義務使他們不得不撒謊,讓孩子服從義務變為內化的道德,是需要在嬰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去完成的,通過自然教育的方法,孩子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END

我是@柚子君說,專注於優質內容,歡迎大家點讚評論或轉發。

相關焦點

  • 從《愛彌兒》來看盧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主義教育理論完美無缺嗎?盧梭通過教育代表作《愛彌兒》,提出了以人的自由發展和自然教育為基礎的、培養新人的而教育理想,確立了自身在教育史上的顯赫地位,的教育思想在當時社會、教育界都起到了革命的作用,卻未必切合當今實際。
  • 道德教育作為一種人性平衡術——一種對於德育本質的盧梭式探討...
    於是,盧梭試圖從理論上給出一種新的方案,即試圖培養出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以實現人身上自然性和社會性的完美協調。而愛彌兒作為盧梭想像出來的學生,正是展現「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如何可能」的一個理想道德教育樣板,亦是盧梭對於人身上「自然狀態」和「社會狀態」如何協調的一次教育努力。
  • 特崗教師招聘:淺析盧梭
    他寫的《愛彌兒》是最為著名的教育學經典之一,可他卻沒有教育過自己的孩子,他把與一旅館女傭所生的五個孩子相繼拋棄在育嬰院。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和暴政。
  • 盧梭:一個孤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盧梭:一個孤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讓-雅克·盧梭(1712—1778年),18世紀時期法蘭西偉大哲學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是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是該時期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家和主要代表人物,盧梭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愛彌兒
  • 自然體驗師實習記丨42:從盧梭開始試談自然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區別
    比如什麼是自然教育,這個話題就夠不同流派的人爭的面紅耳赤了。比如自然科普是不是自然教育?自然徒步是不是自然教育?食育算不算?自然手工呢?二十四節氣活動呢?池塘裡的捉魚大賽呢?以及,把孩子帶到自然裡絕不幹涉他們的行為,這是自然教育不?
  • 盧梭精華思想名句20個,多讀踐行,開啟全新自我
    讓·雅克·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創始人。在《愛彌兒》一書中,他提出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主張教育應該順應人的自然發展,遵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盧梭的思想究竟如何呢?他的自然主義觀點為何一直受到中國讀者的喜愛呢?哲學詩畫為你精選了20個思想名句,多讀踐行,開啟全新自我!1.人世間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既有愛情又愛的純潔無暇。2.成功的秘密在於永不改變既定之目標。
  • 論盧梭的平等主義思想的內容以及實現方法
    盧梭眼中的不平等不僅僅是經濟學方面的不平等,還有體驗幸福的不平等,在指出和批判人類社會不平等的現象之餘,他追求著一種更高層次的平等。在國外,盧梭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他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著《懺悔錄》詳寫自己的罪惡,卻又有《愛彌兒》等教育學的著作,人們對他褒貶不一,卻又無法否定他在思想史上的巨大貢獻。
  • 盧梭:我們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
    盧梭認為,社會上的一切規範都是枷鎖,都是束縛,所以要把它打破,以便個人的熱情充分表現,隨心所欲做一些真正自由的事情,不管是原始的自由或是公 民的自由,人在社會之中是個既成事實,社會的組成並不完全違反人的本性,因為人也可以得到公民的自由,亦即按照人的本性要求去行動,自由就是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
  • 簡析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點,因此在這裡我們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幫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好這部分知識點。一、自然主義教育的含義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是「回歸自然」。
  • 嗨,那個時候,盧梭,他到底在說什麼?
    高中、大學、剛工作以及不久以前,我都多次閱讀過盧梭的作品,雖然現在已經成為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對他的教育作品仍情有獨鍾。每次看到:「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愛彌兒》《懺悔錄》等經典作品,至今深刻影響著人們。
  • 盧梭:什麼時候都要講道理,是心胸狹窄之人的狂熱癖好
    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兒童教育準則是和孩子講道理,這也是18世紀非常流行的教育方式,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然而盧梭在《愛彌兒》裡堅決反對這一點。我沒有看到比人們與孩子講許多道理更愚蠢的事情。——《愛彌兒》什麼時候都要講道理,是一種愚蠢。道理很多時候不起作用道理,對於有理性的人而言,是其所認同的準則,所遵循的共有邏輯是理性。
  •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盧梭與他們的不同的地方在於,他認為之前的自然狀態,實際上都是「文明狀態」,而文明,是人類進入社會之後的產物,所以真正的自然狀態,其實是一種原始人的狀態。在自然狀態中的人,其實是原始的野蠻人。這裡的野蠻並非貶義,而是與文明相對立的一種表達。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簡析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一、自然主義教育的含義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是「回歸自然」。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要求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要地位,無需成人的灌輸、強迫,教師只需創造學習的環境、防範不良的影響,其作用不是積極的,而是消極的。一方面,他認為善良的人性存在於純潔的自然狀態之中,只有「回歸自然的」、遠離喧囂社會的教育才有利於保持人的善良。
  • 伏爾泰與盧梭:右派與左派的最初對立
    正是這個只有一面之緣的人逐漸引起了他的關注,並成為了晚年口誅筆伐的對象,為此還寫出了許多敗筆文字。而盧梭對伏爾泰的心路歷程則是從早年的崇敬逐漸變成晚年的厭惡。《懺悔錄》第十卷中更是抄錄了一封寫給伏爾泰的長信,裡面直言:「我一點也不喜歡您,先生。您對我這麼個門生和您的熱烈擁護者造成了種種使我最痛心扼腕的痛苦……總之,我恨您!
  • 你最喜歡的教育類小說之《夏山學校的百年故事》
    有人說他勇敢,尼爾說這並不需要勇氣,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堅定的信念,認為孩子天性善良而不是邪惡而已。尼爾堅信孩子生來就是聰明善良的,假如成人不給他約束,他會盡他的可能發展。此種觀點正和盧梭培養「自然人」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愛彌兒》一書開宗明義:「出於自然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即破壞」。此觀點深切影響夏山「使學校適應學生」的教育宗旨。
  • 《愛彌兒》:生活得最有意義,不是活得最長,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
    法國思想家盧梭《愛彌兒》是18世紀法國大思想家、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讓-雅克·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用小說形式寫就的教育論述,核心思想其實就在一句話中:而18世紀的盧梭卻穿越時空,向現代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很想知道,我們在看到粗暴的教育為了不確定的未來而犧牲現在用各種束縛去對待孩子,在為了替他在十萬八千裡外的地方準備一種幸福(我認為他並不能亭受到這種幸福)把他們弄得可憐兮兮的時候會有怎樣的想法。
  • 他們愛人類,卻不愛具體的人
    我只想說明一點,那就是我的錯誤在於當我因為無力撫養我的幾個孩子而把他們交出去由國家教育的時候,當我準備讓他們成為工人、農民而不讓他們變成冒險家和財富追求者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做了一個公民和慈父所應做的事,我把我自己看成是柏拉圖共和國的一分子了。」簡單說,盧梭認為自己無力撫養孩子,就把自己五個孩子全部送進孤兒院,讓國家來培養他們。
  • 盧梭給出了答案,讓人恍然大悟!
    不妨一起來讀一下盧梭的一段語錄,這段語錄就給出了答案,讓人讀完恍然大悟!文字如下:我們之所以產生嫉妒的心理,是由於社會的欲望,而不是由於原始的本能。——盧梭《愛彌兒》#讀完盧梭的語錄,可以說真的如此,是社會的欲望,社會的現象,並不是人的本能。
  • 《無法觸碰》:盧梭的思想遺產與法國電影觀眾的文化認同
    他們的敘事功能和目的如何?第三,法國觀眾何以如此歡迎並接受這個故事?為了回答以上問題,首先有必要回顧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盧梭。一、 盧梭及其「神聖的純一性」所謂「神聖的純一性」(Sancta Simplicitas)[5],即指人的思想和身體行為保持高度一致的自然狀態。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一書中,盧梭描繪了一個絕對自由平等的「自然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