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公眾號多數派Masses(已獲得授權)
導言「據微博用戶@明星資本論統計,3月中到4月6日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決賽的這段時間,前20名的練習生粉絲在粉絲應援平臺『Owhat』上的集資超過1300萬元」、「各項數據不能輕視!2000萬+的目標近在咫尺」,這樣一場場睜眼就開始打錢打數據,閉眼前也在打錢打數據的「戰鬥」每天都在粉絲群中上演。自嘲為「免費的禿頭數據工人」,粉絲每天「打卡上班」,卻沒有基本工資,更沒有加班費。
是什麼讓這班追星人廢寢忘食地沉浸在這些打錢打數據的「戰爭」中?是他/她們腦殘嗎?是他/她們吃飽了沒事幹嗎?不是,飯圈、粉絲經濟的流量化也是新自由主義利用大數據擴張的其中一個具象。在數字時代,「流量」的邏輯既是新自由主義的創造,亦促進它的進一步滲透。粉絲對愛豆的情感正是在這一資本邏輯下,不僅被量化、被商品化、還被數據化。相應地,粉絲也被壓榨為數據勞工和「韭菜」,不得不捲入到資本積累的遊戲中來,源源不斷轉化為資本積累的源泉。追星人,奔跑於被剝削的圈套裡。
文 / 叮咚
「你我本無緣,全靠我花錢」這句話,既是追星人的自我戲謔,又是追星人的真實寫照。沒給你愛豆花過錢,打過榜,都不好意思告訴別人,你追星。
如果從16年我買的第一張專輯算起,從我學會在YouTube上無痕「stream」MV來衝百萬千萬點擊量算起,今年是我追星的第四個年頭。買過專輯、看過演唱會、入過周邊、投過票,甚至還嘗試過加入一個「為愛發電」群,學習如何打時間軸。雖然,在經歷過一次線上教學和線下作業後,我發現我根本沒有在這個群呆著的資格,因為,打軸真的太難了!一個短短5分鐘的視頻,打軸就花了我兩三個小時,而且還無法做到「開口進,收聲停」。這樣的發電,無論是技術還是時間上,都不是作為一個上班族的我能承擔得起。
還記得,我第一次與網上認識的追星夥伴線下見面,對於得知我除了買專輯、看演唱會,有空刷刷油管外,日常任務無貢獻,不衝榜單不投票,小夥伴當即質疑我的「粉籍」:「你這可是相當於『白嫖』呀」。「白嫖」是要被唾棄的。即使我也付出過金錢,但在數據、流量為王的時代,數據才是硬道理。畢竟「你不投,我不投,哥哥何時能出頭」。「你就不是真愛粉。」追星小夥伴對我的粉籍蓋章。
在飯圈邏輯下,對愛豆的愛、對愛豆的喜歡通通量化。「愛/喜歡=金錢+數據」是大數據時代下,粉絲對愛豆的愛的等式。我的愛,在小夥伴看來,是不完整的,我沒有很愛我的愛豆。「不要為愛打call,不僅要給你哥哥打錢,還要給你哥哥打數據」,這是流量為王時代下的追星口號。
作為追星的大本營,新浪微博早早就建構起一套專門為追星設置的競爭體系。通過用戶數量、閱讀數量、點讚轉發、留言數量等指標,新浪不僅規範了數據生產的流程,還打造了流量的標準。「熱門話題」、「熱搜」等以「量」為排行的榜單,足以讓粉絲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微博發帖、打榜、控評、反黑等,為愛豆做任務。「被PUA的飯圈女孩」一文中,追星女孩麥婷口述自己進入數據組後需要做的任務:「大粉呼籲每個粉絲註冊十個小號,一旦有相關微博,必須迅速到場,點讚評論轉發一條龍,再切換小號重複操作。但我最多時只持有四個帳號,完成一次任務需要花費半個多小時,其他粉絲大多是同時購買多個小號,做任務的時間更長……按公告要求,(我)每天用小號輪番給幾十個營銷號評論,每號至少評論三條……沒多久,做數據幾乎佔據我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那時我報名了教師資格證考試,除了上班,其餘時間理應用來學習。可我每天一睜眼就籤到發帖,爭分奪秒地切小號做任務,就連在圖書館也是在狂刷營銷號。」
這是一場時間爭奪戰,是不同資本對我們個人一天僅為24小時的絕對時間的爭奪。「做任務、刷數據」成為了「打榜數據工人」之於僱傭勞動外「第二班」(secondshift)的免費勞動。粉絲熬夜刷出來的數據、生產出來的流量全部被資本所奪走。
甚至,新浪微博平臺還可以不斷調整規則,創造新的榜單,以進一步刺激新數據的生產。最開始,微博開設了明星勢力榜,根據劃分不同區域(如內地榜、新星榜等)制定不同的積分規則:比如內地榜的最終得分,是由閱讀人數、互動數、社會影響力、愛慕值、正能量值5項指標決定。當中,愛慕值的提高就高度依賴於微博設置的送花機制,一朵鮮花能貢獻兩個愛慕值。愛慕值怎麼來?花錢買!虛擬道具鮮花,每朵售價兩元。可謂是無本生利,不愧是渣浪。
還記得去年,周杰倫和蔡徐坤粉絲微博超話打榜,蔡徐坤的粉絲為了守住「榜首」的位置花費了1000萬人民幣購買虛擬花。也因為這樣,明星勢力榜還遭到北京消費者協會約談要求整頓。之後,規則是修改了,但榜還在。鮮花成為了微博會員的專項福利,需要通過每月繳納不同資格的會員費之後才能獲得。不同的會員資格,還對應不同的虛擬鮮花數量。不管是原本的零售方式,還是會員制之下的限量批發制度,都不過是平臺收割的一個名頭,榜在,流量在,流量在,錢就在。
數據,既是粉絲辛辛苦苦打出來的勞動成果,又成為數據資本進一步刺激粉絲經濟的生產資料。自2015年微博開啟「娛樂營銷大幕」後,其淨利潤由負轉正,隨後兩年更以超過200%的速度上漲。圖片對資本來說,數據是一盤無本生利的生意,多多益善。至於數據的意義或生產內容的優劣對平臺資本而言,並不重要。「對平臺和資本而言,粉絲生產的內容質量優劣並不重要,群體不斷產出帶有特定關鍵詞,能夠被大數據測取、計算的海量數據才是關鍵」,可見,資本是沒有任何道德可言的。
說到劣質的生產內容,前段時間王一博粉絲在豆瓣胡亂刷分養號的事件可謂是激起千層浪,粉絲迎來了四面八方的謾罵,被譴責製造網絡垃圾,毀了豆友們的家園。當豆友和粉絲在激烈對戰時,平臺資本坐收漁利,仿佛這些「垃圾信息」的製造與它們毫不相干。而事實上,恰恰不是豆友,也不是粉絲,也不是愛豆,需要這些數據,是資本需要這些數據,甭管這些數據是不是網絡垃圾。之前就有一個愛豆出來說過,這些榜單的數據對他個人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呼籲粉絲停止這一無謂的競爭,不要再浪費錢和時間。似乎也從來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微博上的種種數據能給自己愛豆帶來影視或者廣告資源。但只要這榜在,我想,沒有一個粉絲會放棄,即使數據灌水(即造假)早已是大家的共識。
流量對愛豆有沒有用,誰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平臺而言,它們不斷再製造各種各樣的榜單,這榜,一年比一年多;數據,一年比一年高。你家愛豆他家愛豆都在一個榜上,能當前誰願當後?各大平臺正正是利用這種「競爭」遊戲,惡意製造出對「落後」、「淘汰」的恐慌,硬生生將每一個粉絲都異化成免費的數據流量的引擎。
競爭,是資本用得最為得心應手的伎倆。通過大量剝削女性工人和童工來擠掉男性工人,剝削第三世界工人來擠掉第一世界的工人,採用機器人搶走2000萬車間工人的飯碗……只要有差異,資本便能引入競爭、製造分裂。數據資本,也不例外。簡單如通過「排行榜」的競爭,數據資本將粉絲、愛豆和數據緊緊捆綁在一起,又將不同愛豆的粉絲之間分裂開來。而讓這一切能成立的前提,就是粉絲對愛豆的「愛」。數據和消費以愛豆為中介,綁架粉絲的情感與勞動,將「愛」這一情感,商品化、數據化,從而轉化成為資本的源泉。
通過競爭,數據資本將粉絲和愛豆間的愛,譜成一段「虐戀」。追星本可以是個人的,或群體的,個人可以因這樣的愛和喜歡獲得力量,群體可以因共同的愛和喜歡互相理解和支持。我從不否認追星曾給我帶來快樂和鼓勵。也許,你會想像你也可以像你愛豆那般溫柔、那般勤勤勉勉,有個正向的目標。即使是純粹享受這「虛擬情感」,本都無可厚非。可在資本的邏輯下,這一切都變味了。不僅粉絲群間,甚至粉絲群內部也經常處於一種劍拔弩張的狀態,「飯圈撕逼」成為了粉絲生活的常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叢林法則在所謂的飯圈成為更赤裸裸的鐵律。一旦愛豆的數據不好、事業受挫,被「群嘲」的不僅是愛豆,還有愛豆背後的龐大粉絲群,集體性的焦慮與憤怒在各種榜單和網絡論述中被挑動、放大。粉絲這強烈的殉道者和拯救者的情懷,進一步被催化為強大的勞動力和消費力,如瘋狂打榜做數據、砸真金白銀買愛豆的代言等。這都是為了給愛豆做一份漂亮的答卷,不讓眾人嘲。
於是,「越虐粉越固粉」的敘事和話術也逐漸被資本所掌控和生產,「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什麼都沒有,只有我們了」,不斷刺激和維繫粉絲強烈的情感認同,成為「理想的消費者」和「理想的勞動者」。情感的商品化在資本的世界裡早就不是新鮮事,只不過與數據資本掛扣後,虛擬的情感不僅被量化、被商品化、還被數據化:一方面量化為金錢,一方面轉化為數據。相應地,粉絲也被壓榨為數據勞工和自詡為「韭菜」的消費者,不得不捲入到資本積累的遊戲中來。
在資本掌控的偶像產業中,大部分粉絲戲謔自己是待「收割」的韭菜,被「收割」似乎是註定,只是被哪個收割更心甘情願一點罷了。現在流行的,所謂用投票來決定誰能成團的真人秀也不過是奶頭樂,買「奶票」送愛豆出道,只不過是帶著「賦權」虛假面具的又一次大型營銷和刺激消費的手段。「截至7月4日晚,創造營2020酸奶榜的前15名學員共計購買酸奶總額約4874萬元」,從最開始粉絲自己一箱箱買奶,送家人、送朋友,到18元代喝10瓶的「黃牛帶喝」出現,到最後黃牛特供「奶票」——不用喝奶,直接給錢買票。不管誰出道,我想C位肯定是屬於奶商,當然還有娛樂資本家。
前段時間《人物》雜誌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在社交媒體刷屏,平臺算法被詬病。但外賣騎手,真的是困在系統裡嗎?我想不是。困住外賣騎手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只是這生產關係的組織披上了數字的外衣。粉絲同樣也是,不是被困在微博這個數據平臺裡,而是被困在了充滿了剝削的資本主義的世界裡。在這個世界裡,再純粹的愛也逐漸被資本挾持,開始慢慢變質,變成了讓人喘不過氣的競爭與戾氣。另一面,粉絲認為自己消費了「愛豆」,就擁有了「我是上帝」的消費者錯覺,愛豆談戀愛是死罪,愛豆不按照粉絲預想的發展道路走,是死罪。粉絲與愛豆的關係,在資本邏輯下,越發商品化,越發畸形,似乎人人都忘了給每個人應有的尊嚴。畢竟,人不是商品。
追星,變得愈發不快樂,愈發疲憊。
一次偶然的機會,與作為球迷的同事聊起天,他問,追星有什麼進步性?沒有。或者換個問法,怎麼追星才能更加進步?他覺得,球迷買盜版球衣就是一種進步,因為脫離了本身的價值鏈。可,剝削鏈不過是轉移到了泰國,去剝削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嗎?為什麼需要盜版球衣呢?因為那是一個球迷維持身份的重要標誌。但,這象徵性的、虛擬的情感不仍舊在被商品化嗎?
「連盜版球衣都不買,不更好嗎?」
「也是。」
這也許是一個答案。
被收割,從來就不是追星人的命運,也不是球迷的命運。不要再一邊罵狗資本、罵狗公司,還一邊勤勤勉勉、自我洗腦式為救愛豆,迫不得已才為它們打數據,買奶票了。今天的目標是24小時破百萬,明天是24小時內破千萬。砸錢破,灌水破。水漲船高,不見封頂,亦不知何時是盡頭。你越打,越買,就連同你愛豆一起,在這資本設下的陷阱裡越陷越深。作為數據勞工和消費者的粉絲,不如充分發揮「罷工」和「罷買」的基本權利,去它的數據和去它的奶票。這數據,都不該打;這奶票,都不該買。讓我們一起從韭菜地的沼澤中逃出來吧,帶上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你依舊可以聽歌、看電影、看話劇、看演唱會;依舊可以欣賞你的愛豆、歌手、演員。不過是因為你喜歡,而不是因為你要在這該死的排行榜上拼死拼活地去追逐那個虛無的數字。
最後,祝大家追星快樂。
推薦閱讀:童祁|飯圈女孩的流量戰爭:數據勞動、情感消費與新自由主義流量的邏輯
種瓜基地|飯圈女子圖鑑:數據女工和她們背後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