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讓很多積攢已久的旅程想法,擁有實現的機會。藍天碧水、水清沙幼、椰林樹影浮現腦海,但大眾對於假期美好的憧憬中,都不希望,日常生活的垃圾浮出在景色中。
2020年江河衛士,希望將「守護山川河流」的主題傳達給全民踐行的日常。9月26日,長沙市源方環保公益發展中心走進湘龍街道水渡坪社區,對社區40多位小朋友進行垃圾分類宣講。
手抄報上的美好家園
手抄報上,孩子們把家園、卡通垃圾桶、相對應的垃圾、正在正確投放垃圾的大人一層層畫上去,他們在手抄報上埋下對美好家園的憧憬。活動結束了,他們希望手抄報能成為現實裡的日常。
長沙市源方環保公益發展中心宣傳幹事汪婷婷,在26日上午,和同事一起走進為湘龍街道水渡坪社區,為親子家庭開展主題為「條例科普進社區 垃圾分類新時尚」的創意美術手抄報活動,社區轄區內40多位小朋友參與活動。
活動上,從來沒接觸過垃圾分類的孩子們主動提出相關的問題:可回收物會有哪一些?有害垃圾為什麼要單獨分來設立?每天吃的零食都屬於廚餘垃圾嗎?
以往走在路上,家長教育孩子要垃圾分類,他們就會擺擺手,不以為意。在當日的活動上,孩子們表現的非常積極,在聽環保老師講解垃圾分類知識時,他們會冷不丁來一句:骨頭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環保老師將孩子們的問題一一進行解答,在講解結束後,老師提問:現在你們會分類了嗎?孩子們點頭說,當然學會啦,這是必須要遵守的。隨後,孩子們拿起畫筆創作起來,描繪自己心中的美好家園,並寫下垃圾分類標語。
孩子們將美好的事物用暖色調的彩筆描述,不好的行為用冷色調的彩筆描繪。注意細節的小朋友會給垃圾桶旁邊散步的行人畫上小小的口罩。他們覺得,在過去的記憶裡,到了夏天,垃圾桶裡的西瓜水果會散發出一股濃濃的惡臭味,散步的人們經過附近,都會捂上鼻子。
為了增強垃圾桶的溫度感,孩子們手抄報上的垃圾桶都是彩虹色圖案。目的是希望好看的垃圾桶、豐富的色彩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更加主動進行垃圾分類。他們將地球和森林都匯聚在垃圾桶的周邊,希望傳遞「丟垃圾時想一想,保護森林和家園」的觀念。
汪婷婷說,一次創意手抄報活動,看到了孩子們的創意,更看到了手抄報背後孩子們心裡對於環保的概念和垃圾分類的認知。「相信藉助這個環保的小種子,能讓更多小朋友積極的投入在垃圾分類中。」
老年人聯盟促進垃圾分類
汪婷婷接觸過很多小區老人,對於他們來說:混在一起是垃圾,分類以後成資源。
汪婷婷介紹,示範小區的居民每天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垃圾,小區桶邊指導員會進行記錄,這樣可以獲取一個綠積分。示範小區每周會舉辦資源回收日活動,居民把家中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門別類打包送到活動現場,稱重獲得藍色積分,積分可以用來兌換禮品。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很多居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她說,老年人是垃圾分類最熱情的響應者。「很多老人都有一種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尤其是黨員幹部,很有擔當和責任感。」
汪婷婷今年六月大學畢業,進入到長沙市源方環保公益發展中心,成為一名環保志願者。老人對於垃圾分類的主動性讓她感到親切和敬畏。她熟絡的和老人們交流起來,她發現,垃圾分類是老人之間交流的社交話題之一,比如:那一家老爺子又沒有進行垃圾分類,那個年輕人亂扔垃圾,真不像話;現在把礦泉水瓶拿去回收,可以兌換積分嗎?
很多退休的老人和黨員會主動監督大家的垃圾分類工作,和志願者聯合,共同維護好垃圾分類的秩序。
9月26日,汪婷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應聘之前其實對於我們機構了解的不多,因為專業對口選擇了機構的新媒體運營崗位,來了之後真正參與到項目中,覺得垃圾分類這件事是真的有意義的,最直觀的看到小區環境在變好,垃圾落地情況和混投情況變少;在一次次的資源回收日活動中看到老面孔一直在支持也不停有新面孔參加;甚至是自己在家也開始做到垃圾分類,出門在外丟垃圾也絕對避免丟錯,就有一種自豪感,這個日漸龐大的團隊,一定會讓垃圾分類慢慢變成一種習慣。
瀟湘晨報記者易思含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