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寫過一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裡面直接批判自己少年不識愁,即為寫出膾炙人口的詩歌,一個勁的裝深沉,毫不誇張地說辛棄疾可真是自黑始祖了。百年過去,筆者才恍然發現,原來「時光匆匆,你我歸來仍少年」這句話是真理啊,畢竟現年輕人裝深沉的行為和少年的辛棄疾如出一轍呢,且看大家都準時準點網抑雲來著呢,即心態在零點自動切換抑鬱模式。
一、網抑雲現象的源頭是溫暖的。
記得我是五年前到雲村的,在這裡我發現了一群特別喜歡聽音樂的朋友,每首歌下面的評論區是乾淨而純粹的,每個人在這裡分享對歌曲的感受,一些悲傷的感觸也被很多陌生人輕輕地安撫著。我初來乍到,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音樂的治癒功能,畢竟評論的傾訴和安慰都是聽者最真誠的發言。
我也在《那女孩對我說》這首歌下評論過,訴說著自己遇到的情感問題,抱怨自己的生日沒人記得、沒人祝福。而令我吃驚又溫暖的是,當我再次進入雲村時,我收到了八條評論,每一個陌生人都在對我說「生日快樂」,那份由心而生的暖流自始至終都蕩漾在我心田,那我對雲村的感情也因為村裡人的溫暖而越發深厚。所以說,在我看來「網抑雲」的各種喪評論,僅僅是一個心靈受傷的人因為渴求得到陌生人的安慰而寫出的真心話。
二、為「利益」過度地賣弄悲慘人設,讓某雲APP評論區擺脫不了喪文化。
但是五年時間過去了,當初雲村的那種純粹不見了,評論區出現了一大群牛鬼蛇神,這罪魁禍首是「利益」。記得某雲和某Q在音樂版權打擂臺時,即便某Q靠著巨大的財力獲得了大部分著名歌手的獨家版權,但是這用戶數量依舊增長緩慢,主要是某雲的用戶黏性太大。
某Q很快就找到了箇中原因,就是某雲評論區一大批真情實感的話語留住了那些不在乎音樂版權有無的用戶。有時候一首歌之下的評論區比歌曲本身還要精彩,如《城南花開》的評論區,裡面有著對這首純音樂最真切、唯美、憂傷的解讀。
因此兩大音樂APP,在版權爭奪戰之後開始又一輪評論區建設工程。最令人咋舌的是,打那之後,某Q的評論區突然冒出了非常多優質評論,那些文字簡直是寫小說的水平,如果現在隨便打開某Q的一首《盜將行》,這下面的優質評論幾乎清一色的小說故事,簡直是音樂APP中的閱讀神器,那優質評論員更新速度堪比專業小說作家。
於是就出現了一些靠寫優質評論吸粉的專業人士,某雲也被這群人攻陷了,這始作俑者非某Q莫屬,畢竟發現了評論區爭取用戶黏性的秘密,就要狠狠把握住。結果著把握得過於失算了,造成了音樂評論區烏煙瘴氣、粘貼複製、賣弄抑鬱,炫耀文採的怪現象。
三、「眾人獨樂我獨鬱」的心態被網絡文化解構,成了笑話。
「網抑雲」現象其實持續很久了,也逐漸成了某雲APP的獨家特色。但可能是出於無聊,一些沙雕網友就開始以詼諧嘲諷的角度揭開了「網抑雲」現象,重點狙擊了那些無病呻吟、少年強說愁的負面情緒傳播著,其中更為可笑的是某雲評論區一個十三歲的中學生竟然寫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眾人獨樂我獨鬱」竟然成了未成年人爭相追逐的流行趨勢,讓看官感覺很膈應,畢竟你一未成年小破孩,沒經歷社會捶打,懂啥叫「生而為人」?
這種對「網抑雲」現象的解構,即分析調侃,延伸出非常多嘲諷類優質的作品,包含漫畫、短視頻等等,不得不說這又是一場網絡文化解構怪異現象的狂歡盛宴。而某雲APP開始成為被人嘲笑的對象,也讓那些真的抱著抑鬱心情,想要到雲村尋求溫暖的人又一次感到現實深深的惡意,他們是這場狂歡盛宴最大的受害者。
四、人活於世,切記點到即可。
其實人生在世,永遠不會一帆風順,我們眼睛瞄準的地方不是咫尺之間的挫折,而是方圓之外的未來和理想。人有七情六慾,喪情感對成年人來說幾乎無處不在,但是和眼光要放長遠相反的是,情緒外露要切記點到即可,克制自律是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那對於「網抑雲」現象,既然雲村人烏煙瘴氣,我們也再沒有必要洩露真實的喜怒哀樂了,畢竟網際網路的安慰終歸縹緲的很,內心強大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