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萬年前新物種Mukupirna nambensis的復原圖,同一地點還發掘到硬尾鴨和火烈鳥。
圖片來源:Peter Schouten
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代表了迄今為止已知發掘的最古老的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之一,其解剖特徵有助於人們進一步理解現代袋熊的演化及其典型的掘洞行為。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報告》。
英國曼徹斯特索爾福德大學的Robin Beck等人描述了在南澳大利亞艾爾湖盆地發掘的一塊頭骨和部分骨架。該化石可追溯至漸新世晚期(約2600萬~2500萬年前),屬於袋熊亞目的一個新種。
袋熊亞目曾是多樣性最豐富的有袋類動物演化組之一,目前只剩袋熊科中的三個物種和考拉存活。作者將此次新發現的物種命名為「Mukupirna nambensis」,源自艾爾湖和弗羅姆湖周邊地區所講的迪埃裡語和馬利揚加帕語中的「muku」(骨頭)和「pirna」(大);其體重估計為143~171千克,約為現存袋熊物種的5倍。
根據骨骼鑑定出來的一些解剖特徵指向了掘洞行為,比如常見於掘洞動物的前臂的適應。但是,先前發掘的可追溯至較晚時期的化石證據表明,Mukupirna對於掘洞行為的適應不如其年代較晚的近親。這一點以及Mukupirna的體型說明Mukupirna可能不具備現代袋熊所具備的真正的掘洞能力,但是可能通過刮挖的方式,獲取地表下面的食物,如植物根莖。
現存袋熊物種的另一種典型適應是可以持續生長的專門的臼齒,但是Mukupirna也沒有,這表明在袋熊的演化過程中,用於挖掘的骨骼解剖學適應早於牙齒變化。
論文連結:
DOI: 10.1038/s41598-020-66425-8
作者:馮麗妃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