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青山一扇屏!群山環抱、層巒疊翠的貴州印江,風景獨好。
近年來,該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靠山吃山換新法、植綠護山出新招,讓果山添綠、茶山增效、林山釋能,述說著一個又一個綠色故事。
果山添綠
「吃奈李,說愛你,合水符家溝有『李』的故事!」
八月初,隨著印江融媒體中心「文軍扶貧·走進田間地頭」欄目推介,合水鎮符家溝奈李進入人們視野,清脆可口的奈李被一搶而空。
「沒想到賣得這麼快、這麼好,也堅定了大家的信心!」看著果農收穫種植奈李的第一桶金,村黨支部書記楊雲富喜出望外。
合水鎮符家溝村地處大山深處,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全村777人,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2人。近年來,村裡八成以上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土地無人耕種,九成撂荒。
「撂荒山地誰來種?種什麼?怎麼種?」三大考題擺在了村脫貧攻堅隊的案頭,百思不得其解。
2017年春,經過外出考察學習和村組會議討論,符家溝因地制宜,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採取「村集體經濟組織+大戶」發展模式,集中連片種植近千畝奈李,荒山添上新綠,增收有了新希望。
經過三年精心管護,今年符家溝千畝奈李六成掛果。一個個香脆可口的奈李掛滿枝頭,讓人垂涎三尺。加之媒體的宣傳推介,一時符家溝奈李火了起來。
「種植奈李,既讓荒山變綠,又實現經濟收入。」楊雲富說,今年奈李採收時,進村採摘奈李的遊客絡繹不絕,10萬斤奈李收入60萬多元。
「開荒開到天,種地種到邊,春種一大坡,秋收一小籮。」是昔日昔蒲村的真實寫照。近年來,該村圍繞「山上綠色屏障、山中經果飄香、山下美麗鄉村」目標,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項目,貧瘠的荒山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綠色產業園。
如今,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成為昔蒲村的代名詞。昔蒲村黨支部書記田井付說:「目前,全村以柑橘為主的經果林3500多畝,年產值1500多萬元,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符家溝荒地上種奈李綠了山、昔蒲村石旮旯種柑橘富了民,這是印江推進綠山富民工程的生動實踐。印江林業局負責人表示:「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態美。綠色是印江可持續發展的不褪底色。」
「十三五」以來,該縣以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為契機,結合低產低效林地改造、石漠化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發展特色林業產業,既讓大山蓋上綠被子,又讓群眾鼓起錢袋子。
目前,該縣發展竹子、茶葉、花椒、柚、桃、李、柑橘等林業產業21 萬畝,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5.6餘萬畝、封山育林30.99萬畝,涉及全縣17個鄉鎮286個村。
茶山增效
初秋的早晨,合水鎮白元村蔡家坡村民吳朝梅如往常一樣,帶上農具、踩著露水,走進一片茶葉基地採摘茶青。吳朝梅說:「這段時間採茶,最快一天有200多元。採茶時間長收入就多,往年早就沒有收茶青了。」
兩年前,合水鎮白元村150餘畝茶園因市場、技術、資金等因素影響,茶青下樹率不高,平均每畝收入不到1000元,茶農無心管護,茶園逐年棄管。
2018年冬,印江匯浦茶業公司落戶合水鎮,接過白元村茶園管護的「綠色接力棒」,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精心管護,老茶園換發生機。
「這是以前的樣子,這是現在的茶園。今年就白元村的茶園收益每畝將近3000元,群眾採茶收入多1倍以上,應該說是一個量和質的突變。」印江匯浦茶葉公司總經理向瑜一邊翻著手機圖庫,一邊講述茶園成效,顯得信心滿滿。
白元村茶產業提質增效只是印江匯浦茶葉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茶葉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公司覆蓋帶動合水鎮合水村、大昔村和板溪鎮勤豐村等9村發展1500畝茶園提質增效,每年支付群眾務工費和採茶費達120萬元。
走進壩上的生產車間,濃濃的茶香撲鼻而來,10餘臺機器開足馬力忙著加工秋茶。向瑜一臉笑意地說道:「今年加工沒有停站,茶葉下樹率提高20%以上。」
「提高20%?」「是呀!」面對記者的疑問,向瑜說道,公司採茶方式實行「機械採+人工採」,加之貴茶集團訂單和宏源茶業帶動,市場打通了,銷售不用愁,產量自然高。
時下,正值秋茶採摘加工的關鍵時段。走進印江纏溪鎮湄坨村、洋溪鎮蔣家壩村、新寨鎮團山村等地看到,茶葉採摘、加工一派繁忙。
據印江茶葉發展中心喬渝潔介紹,今年該縣茶葉下樹率提高了30%,主要得益於茶葉機器化程度提高、全縣茶葉加工點調優、採茶技術培訓和訂單產品的刺激。
目前,該縣已經形成龍頭企業引領、區域中心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參與發展的良好格局,推進產品「統一包裝」「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價格」「統一營銷」,實現龍頭企業100%收購中心企業茶葉初加工產品,中心企業 100%收購大戶茶青,促進茶園管護率 100%。
林山釋能
秋日下的合水鎮高寨大坡,林木繁茂,雞蟬齊鳴。
松木林下,工人們忙著整理土地上的雜草。基地技術負責人何昌明自信地說道:「去年在這樹林下試種冬蓀26畝成功了,今年我們繼續種植。」
合水鎮高寨大坡森林覆蓋率82.6%,海拔在850米至1250米之間,常年林間霧蒙蒙的小氣候環境,更適合野生菌的生長繁衍。
去年3月,經多方考察和論證後,該村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依託高寨大坡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仿野生栽培26畝冬蓀和林下養雞2000多羽,提高林地產出,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這幾天,纏溪鎮冷水溪村樹林裡長著密密麻麻的冬蓀蛋,豐收在望。村黨支部書記敖陽高興地說:「目前出菇好,長勢好,10月份就採收上市。」
今年初,纏溪鎮冷水溪村藉助貴州科學院技術支持和資金扶持,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下仿野生栽培冬蓀100畝,野生菌保育區900畝。目前,該村正在籌備向群眾推廣林下栽培,鼓勵和引導村民利用自家林地栽培食用菌,提高林地產出率。
與合水、纏溪不同的是,羅場鄉坪窩村在保護林地資源的同時,利用天然林地資源,建成佔地3萬多平方米的大型真人CS野戰基地,發展林下旅遊項目,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
8月1日,隨著坪窩村大型叢林真人CS基地對外開放,昔日寧靜的山林熱鬧開來,成為避暑打卡理想之地。遊客楊海波說:「既涼爽,又能體驗刺激的叢林穿越作戰,裝備和戰場模擬都很到位,夠刺激。」
印江林木繁茂,森林覆蓋率70.4%。依託豐富在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生態產業是印江的一大特色。近年來,該縣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等模式,重點發展以林菌、林藥為主的林下種植,以林禽、林畜、林蜂為主的林下養殖,合理開發特色產品,發展森林景區體驗遊,讓森林釋放更多綠色實惠。
目前,該縣利用森林資源總面積達5萬畝,林下養殖1萬畝、林下產品採集加工1萬畝、森林景觀利用30萬畝;該縣林下經濟產值突破10億元,帶動1萬戶3.2萬人增收。
放眼印江大地,青山如黛依舊在,只是高了顏值、豐了內涵、富了群眾。
聆聽印江故事,青山有語時時新,一個個精彩故事還在持續上演……(文/左禹華)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