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準備要出門處理一些事。今天時間排得比較滿,事情做完以後,我還需要回家花足夠的時間來完成一篇文章。臨出門以前,一個朋友突然打電話給我,我估計可以聊5分鐘之後再出門。她一聽到我的聲音,就開始跟我抱怨她的老公,然後越說越激動,卻沒有注意時間。聊了5分鐘後,我覺得她的事5分鐘根本處理不完,所以我就跟她說,不能再聊了,因為我要出門辦一些事。她說很快就講完了,再給她一兩分鐘。但每當我要掛斷時,她都會再插一句話、或是再提一個問題。我的回答越來越不情願,講話也越來越不客氣了。我發現我不但無法給她很好的安慰和幫助,而且我說出來的話充滿了不耐煩,甚至帶有怒氣,讓她越聽越著急。最後,我們這通電話不僅浪費了我的時間,她的情緒也沒有得到她需要的宣洩或安撫,更沒有得到她需要的幫助。
這種事情在生活中會不斷發生。但是我對這種事的反思、評估和反應,也會隨著自己的成長而改變很多。20年前,當發生這種事的時候,我會覺得很不好意思掛電話,就會勉強自己繼續聽,但是心裡會越來越不耐煩,然後內心會產生怨恨,甚至自憐。當我在事後反思和分析自己的時候,我會生氣地認為:這個朋友看不起我是全職媽媽,她一定覺得我的時間很多,有很多時間可以被她隨時打斷。然後我就會又生氣又自卑,不僅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且也會覺得:我以後應該跟她說明我有多麼的忙。
現在的我,會知道事先跟這個朋友聲明界線:我只有5分鐘可以給她。當5分鐘到了,我開始察覺到內心的不耐煩時,我會馬上了解到自己的界線被觸碰,需要守住界線了。因此,我會非常堅定地跟這個朋友說:時間到了,我要結束這通電話了。
要是她還是不願意掛電話,我會跟她安排另外的時間再聊,而且馬上掛電話。
要是她跟我說,覺得我不夠意思、不夠朋友,我也不會感到內疚、不好意思、被看不起、或是不忍心,而是會很委婉地跟她說,我今天安排了很多事情,不方便臨時擠進去一通需要比較多時間才能談好的電話。
要是她問我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處理,為什麼不能多給她幾分鐘,我就會委婉地繞開這個問題。因為我如何安排我的時間不是她的事,我沒有必要跟她交代,我的時間安排也不需要她的評價和認可。我只會很堅定地把我的界線告訴她,並且給她選擇,問她接下來要如何處理她的需要和事情,是她自己處理,還是我們約個時間聊一聊。
我學會了界線的功課。
20年前的我會開始感覺不耐煩,然後責備自己不夠耐心,覺得對朋友不好意思。現在的我會在感受到不耐煩的時候,用心地關注這個信號,停下來察覺我這個感受後面的需要。
20年前的我會忽視自己的感受,繼續壓抑自己去配合朋友的要求,但是內心會開始怨恨對方的自私。現在的我會把自己的界線和需求說出來,跟對方協商如何滿足彼此的需求,取得雙贏。
20年前的我會覺得我不應該這麼沒有愛,會去否定自己的感受。但當感受無法壓抑時,會不小心爆發出來,嚇到甚至傷害到朋友。現在的我會承認我的感受,因為我有界線,需要接納和聆聽我的感受,才能去處理其他的事情。
20年前的我,會等到聊了很久以後,再溝通自己的界線和需要,比如說:這個時間段本來我已經有了安排,但是會因為朋友繼續專注在她自己的問題上無法停止而感到無奈,我會陷入受害者心態。在跟對方互動的時候,我會因為不滿對方,而無意中把負面情緒發洩到對方身上;或者會開始使用情緒勒索來操縱對方,使對方停止。現在的我會儘快溝通我的界線,提醒對方這個界線,並且在對方觸碰到我的界線以後,尊重界線而叫停。現在的我會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任,成為自己感受的主人公,並為它後面的需要付出行動。
20年前的我要是跟朋友溝通我的界線,卻得不到朋友的尊重時,會陷入受害者心態,開始論斷對方,甚至猜測對方拒絕我的動機(她一定是看不起我,所以才不在意我的要求)。我會因為受害者心態而感覺更無助,增加一層負面情緒,導致我跟朋友之間的友誼產生隔閡。現在的我不會假設對方行為後面的動機,而會繼續堅持自己的界線,繼續協商我們彼此的需求,尋求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在約定時間內結束,或是再約時間聆聽朋友的傾訴)。
界線是我到哪裡停止,你從哪裡開始的邊界。阿什利·摩根·傑克遜(Ashley Morgan Jackson)說:「界線是一個明確的位置,在那裡你的責任就結束了,而對方開始承擔自己的責任。界線讓你停止為對方做他/她應該自己做的事情。界線也會讓你不再解救某人去逃避他們自己破壞性行為的後果,而承擔這些後果是他們成長中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我的界線表明了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想要什麼和不想要什麼。建立界線是管束自己,但從來不是試圖去掌控任何人。
在我們的文化裡,通常只有尊卑的關係,而沒有平等的關係。因此,很多時候我們的長輩不會意識到我們晚輩會有界線,也不會尊重我們的界線,因為在一個尊卑的關係裡,不存在對彼此界線的尊重,只有晚輩對長輩的遵從。在一個尊卑關係裡,當晚輩的界線被觸碰到了以後,只有壓抑自己感受的份,沒有表達和協商的空間。很多時候,我們會壓抑自己的反應去付出行動,但是內心會產生怨氣。當別人常常習慣性地越過我們的界線時,我們的內心會感覺被冒犯,也會累積憤怒、怨恨,甚至會陷入自憐。這些怨氣累積久了以後,就會影響兩人之間的關係,讓「應該「代替」樂意「成為推動行為的動力。
當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感受,我們就不容易察覺到自己有界線,也不會覺得自己的感受有存在的空間或理由,只會不由自主地主動去關注別人的需要。我們把健康的自我關注貼上了「自私」的標籤,然後用自責來淹沒內心的聲音。
這時,我們會因為長期忽略自己的需要,而在內心累積一種「犧牲者」的自憐,然後扭曲這種「偉大的犧牲」來強迫或勒索別人達到我們的要求。這種操縱是一個重磅武器。很少有人能抵擋這種操縱帶來的內疚感。這種缺乏界線、也缺乏對界線尊重的關係,最終會形成一種病態性的共同依賴。心理學家周慕姿把這種依賴定義為:「兩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同樣不重視自己的感受,不小心把對方的感受當作自己的責任(被勒索者)、或把自己的感受當作對方的責任(勒索者),彼此都害怕失去愛,卻又互相傷害。」
要是我們想脫離這種病態的互動模式,我們就需要從關注自己的界線開始,從自己的界線被觸碰以後的感受開始察覺,注重我們的界線,了解和感受自己的基本需要,學會與對方溝通自己的界線、建立界線、堅持界線和協商界線。
《過猶不及》系列書籍的作者——克萊德和湯森(Cloud & Townsend)說:如果你堅持自己的界線,那些對你生氣的人將不得不開始學會管束自己,而不是管束你。
在開始學會建立界線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感受到內心的自責,因為我們不習慣去關注和尊重自己的界線。
我們需要知道:
建立界線不是冷漠或殘忍,而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我們能夠擁有彼此間有愛、有尊重的親密關係的起點。
剛開始建立界線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借用怒氣來幫助我們有力量堅持住,有力量抵擋對方的抗議而堅持界線,但有時內心會有自責的聲音控告自己這樣做很「自私」。
我還記得剛開始學習建立界線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太殘忍了!在開口表達我的需求時,我會全身發抖,然後需要消耗大量的力氣之後才能鼓足勇氣,克服內心的牴觸和自責,去表達我的界線。之後我會很自責,覺得自己很自私。
我還記得當時為千在身邊觀察我的表達後跟我說:你輕聲又委婉的說話,像小貓咪一樣,別人不僅不會覺得你強勢,反而比較難理解你的需求,因為你表達得太含糊了。但我就是從這樣開始,一步一步地學會尊重自己和表達自己的界線。
漸漸的,我成長了。我發現我不需要借用怒氣,也能很溫柔有愛地建立自己生命中的界線和期待。你也可以的!
考慮別人的需求,並不意味著我沒有說「不」的權利,也不意味著我「必須」或「應該」滿足別人的需求。我在決定的過程中,不僅考慮對方的感受和想法,也需要考慮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要是對方不喜歡我的決定,我要記得這是對方的感受,而不是我的責任。對方需要處理自己的反應,而不是用這種感受去強迫我順從對方的需求。
要是我們妥協了,我們會鬆一口氣,因為我們避免了衝突。但是我們的界線還會繼續模糊下去。
著名詩人 Christie Williams 說:「我們會讓本有行走能力的人殘廢,因為我們選擇背著他們。」
無邊界的同情就是自我毀滅,也不會讓接受我們同情的人受益。界線模糊的人經常燃儘自己去溫暖別人,容易被騙,也容易被別人影響、說服和煽動。界線模糊的人因為習慣性地以別人為主而缺乏主見,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不敢拒絕別人。因此,自己的情緒容易跟著別人的臉色和感受而起伏,同時,也很容易被別人冒犯。
評估界線的一個很好的標準就是「心甘情願」。一個健康的界線就像皮膚一樣,不會繃得緊緊的不透風。健康的界線就像你自己一樣,是活的、有彈性的, 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隨時調整的。反之,僵硬的界線沒有協商或妥協的空間。周圍的人只能遵從和配合這個界線,否則你們之間的關係就不會存在了。
也有人基本上沒有什麼界線,身邊任何人都能侵犯他的界線,拿走他的東西,改變他的主意,壓抑他的感受。因為沒有界線的人存在的主要意願就是討好別人。這樣的人也沒有辦法說不,常常會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卻無法得到太大的成就,因為他習慣向別人讓步。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 Sharon Martin 所說的,健康的界線包括:
對你不想做或缺乏資源去做的事情說不;
脫離對自己有害的狀態;
告訴別人你希望怎樣被對待;
了解自己的感受,允許自己的感受和別人不同;
不試圖改變、修復或拯救他人,使之從他們的困境或感受中脫離出來;
讓對方為他們自己做決定;
先照顧好自己;
根據你對某人的了解和信任程度,逐步向對方分享自己的個人信息;
認識到哪些問題屬於你自己要解決的事,哪些問題屬於對方要解決的;
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和隱私;
追求你自身的目標和興趣所在。
1. 暫停
回應對方以前,先問自己一下:「我的感受是個絕對熱情的YES嗎?老二凱恩跟我們說,現在要求他幫助的人和邀請他參加活動的人太多了。要是自己不能興奮地說「哦耶!」,他就會不假思索地先回答NO,因為他需要保留時間給他那個 「哦耶「的YES。
每一個NO背後都會有一個更大的YES。我們需要理清自己的那些YES是什麼,才會更有動力去說NO。
不要忘記,善待自己、照顧自己應該是一切更大的YES的基礎和前提。
2.察覺
3. 尊重界線
凱洛琳. 麗芙博士(Dr. Caroline Leaf)給了我們這個表格來做對比,幫助我們了解在建立界線的過程中,什麼是我們該做的,什麼不是我們該做的:
暢銷書《脆弱的力量》的作者布倫.布朗(Brene Brown)博士說:富有同情心的人會要求他們所需要的。他們在需要的時候敢說NO。當他們說YES的時候,他們的 YES 是誠懇的。他們有同情心,因為他們自身的界線讓他們遠離怨恨。
當我們了解了在表達界線的時候,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就能有勇氣和動力開口,把自己的界線表達出來,並且在協商界線的過程中,能更堅定地堅持我們的界線。要是你仍然缺乏勇氣把自己的界線表達出來,可以先用文字寫下來,然後找朋友參考一下她們的意見,幫你把這些需求更清晰地理清和完善。
最後,我用一個自己的案例來描述建立界線的過程,以及評估建立界線對錯的標準。
傍晚了,我正在看一本情節比較緊張的小說。老公邀請我跟他一起出門散步。我在內心跟自己對話:我應該去,還是可以拒絕?我很想繼續看書,但又擔心老公會不高興、或是因為我的拒絕而感到受傷。我是否不要表達自己的感想,不要那麼自私,就答應他,起身跟他一起去呢?還是表達自己的想法,冒著讓他不高興的風險,為自己贏得能夠繼續看書的機會呢?
要是我壓抑自己的感受,跟著老公出門,很可能我會一路都不開心,怨恨老公中斷了我的閱讀。
如果我察覺到:最近我們比較忙,沒有時間深聊。我很可能會主動放下自己想要繼續閱讀的願望,選擇甘心樂意地跟老公一起出門散步。
我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跟老公解釋一下:這本書情節很緊張,我很想繼續讀,所以今天就先不跟他去散步了,我們明天再約時間一起散步好嗎?要是他不滿意這個回答,我們也可以再做進一步的協商,商量出一個我們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他也可能會堅持讓我跟他一起出門散步。要是我不妥協,我們也有可能因此吵架和不歡而散。
如果你是我,你會如何選擇呢?
第一個選擇和第四個選擇都是不健康的選擇。
第二個選擇和第三個選擇都是健康的選擇,因為我的界線都得到了健康的處理。
要是你,你會如何選擇呢?
你的答案將體現出你的界線意識是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