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新增「行星科學」一級學科!

2021-01-09 中國教育那些事

2019年1月6日,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第3天,每一秒都在刷新人類探月的歷史。這一天的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11次會議,評審通過了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方案,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設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並決定啟動學科的培育工作。

2020年12月8日,國科大決定將行星科學一級學科轉入正式建設階段。這一天,天問一號在太空中已經飛行了3.6億公裡。9天後,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壤樣品回到地球。

2021年1月6日,國科大的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兩歲了。一個月後,天問一號即將入軌火星。

今天,回顧兩年的發展歷程,呼籲設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積極布局學科建設,國科大做了一件應該做、也只有國科大能做的事情。

圖丨魏勇教授匯報行星科學交叉學科增列博士學位授權點情況

行星科學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向何處去?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

為了追尋答案,人類開啟了深空探測,用尖端的技術構築起龐大浩繁的工程,將人類的感知拓展延伸到宇宙中的其他天體。

一批極具熱情又富有想像力的科學家,將這些感知的經驗融入人類的知識體系,為我們指明未來的探測方向。由此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問,這就是「行星科學」。

這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以地球科學和天文學為根基,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傳統支柱學科,又與工程技術緊密結合,甚至對人文社會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它與深空探測相輔相成,目的是要探索行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追尋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推知整個宇宙的歷史和規律。

圖丨小行星「國科大星」

如今,深空探測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深空探測工程成就舉世矚目,一個新的深空探測大國正逐漸崛起,而行星科學人才培養卻尚在起步。

中國深空探測的迅猛發展對行星科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迫切要求。作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深空探測大國,在邁向比肩美國的行星科學強國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出一條中國行星科學的建設之路必不可少。

從國家戰略需要出發,應時而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這正是國科大做出的前瞻性的布局。

宇宙最強高校聯盟

2019年7月2日,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10位院士、50多位校長院長,以及教育部、科技部和國家航天局的相關負責領導出席見證。

這個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牽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27家單位聯合發起的行星科學聯盟幾乎匯集了中國行星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更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甚至被媒體成為「宇宙最強高校聯盟」。

圖丨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成立 (攝影:任暉)

國科大地球科學學院,是一個有著四十多年輝煌歷史的學院。

它曾培養出新中國第一批十八位博士之一,中國第一位地球物理學博士徐文耀研究員;培養出國科大前任校長丁仲禮院士及大批專家學者。

這是一個科教融合學院,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牽頭承建。這個研究所有一百多年歷史,是中國最早的官辦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之一。「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提出者趙九章和技術負責人錢驥都來自這個研究所。

它培養出了中國首位行星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生前在這個研究所建設了國內規模最大的行星科學研究隊伍——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

2018年2月8日,國科大地球科學學院更名為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更名,即是國科大建設行星科學的決心。

圖丨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

蔚然成風

國科大之前,中國的行星科學人才培養近乎空白。國科大之後,行星科學學科培育在中國高校已是蔚然成風。

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的成立,得到了全國其他高校的熱烈響應,先後有華中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等大學加入。目前,聯盟成員已經由27家單位擴展至32家,其他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中。

2020年7月23日,依託中科院鴻鵠專項,地質地球所與青海省籤署共建協議,建設中國首個地基行星光學遙感觀測基地——冷湖行星地質觀測中心,預計可在2021年與「天問一號」探測器進行聯合探測。同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行星科學實習基地協議籤訂。

圖丨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院行星科學實習基地揭牌(攝影:何飛)

2020年8月27日,青海省副省長張黎一行訪問地質地球所,雙方商定共同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同日,冷湖行星地質觀測中心與青海民族大學交流,青海民族大學決定建設天文與行星科學學院,開展行星科學學科建設。

2020年9月3日,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的建設,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雙一流周期建設總結的十個典型學科建設案例,提交給教育部。

2020年9月8日,依託相關學科,地質地球所首次招收的行星科學各研究方向10名行星科學新生正式入學,其中包括行星空間物理學5人,比較行星學1人,天體生物學2人,行星內部物理學1人,行星化學1人。

2020年9月19日,成都理工大學宣布,在全校範圍內開始招收「2020級行星科學英才班」,彰顯了中國相關高校對行星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視。

植根於深厚的歷史底蘊的學術傳承,發起於科學家報國的初心。國科大行星科學兩年的建設與發展,最終成為了各相關高校的共識。

2019年1月12日,嫦娥四號實現人造太空飛行器首次登陸月球背面,美國和前蘇聯都沒實現的偉大壯舉,由中國人完成。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為了支撐中國「深空探測」的國家戰略,未來,還需要千千萬萬有著太空夢的年輕人加入行星科學研究的隊伍之中。

響應國家建設需求,應時而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為代表的中國高校,已經走在路上。

數據來自青塔

相關焦點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國科大1989屆校友萬衛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5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天文學視角相對宏觀,通過研究行星來理解太陽系乃至宇宙的起源和整體演化,典型問題如太陽系內外行星宜居帶、行星軌道遷移等;而地球科學更注重行星本身細節,通過研究行星來理解地球與行星的起源和整體演化,典型問題如行星多圈層耦合、行星宜居環境起源與演化等。深空探測的科學目標並不局限於任何學科,所採用的技術手段也多種多樣,以天文學和地球科學為主的眾多學科交匯融通,催生了行星科學,即行星科學脫胎於傳統學科體系。
  • 「集成電路」「國家安全學」正式成為一級學科
    為了響應國家加快對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復旦大學率先開展了「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試點。早在2018年,國家就有將集成電路設置成一級學科的提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在新時期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戰略論壇中曾提議將微電子學科提升為一級學科,而當時的復旦大學已著手謀劃「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建設。
  • 12位院士齊聚長沙研討作物學科領域前沿問題
    9月22日,12位院士以及20餘名國內作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長沙研討作物學科前沿問題。實地參觀「水稻小粒不育系選育及機械化雜交育種」科研成果。紅網時刻9月23日訊(記者 吳公然 通訊員 王薇薇 盛逸倫)9月22日,恰逢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趙振東、陳溫福、萬建民、張洪程、胡培松、官春雲、印遇龍、鄒學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謝道昕;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等12位院士以及20餘名國內作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長沙,研討作物學科前沿問題,交流雜交水稻機械化種子生產技術
  • 湖南科技大學擬新增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專業博士點
    截止目前,湖南科技大學擁有本科專業94個,也算專業比較多的院校,遠遠超過了湖南大學。但是到現在僅有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3個,而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達到了30個,也就是相當於1/3專業擁有一級學科碩士點。而在同一層次的湖南農業大學卻擁有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11個,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擁有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6個,長沙理工大學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南華大學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5個。從以上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數量來比較,不難看出,湖南科技大學在這幾所高校中是排名墊底了。
  • 瞄準「卡脖子」問題,集成電路成為一級學科有何深意?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題:瞄準「卡脖子」問題,集成電路成為一級學科有何深意?新華社記者胡浩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通知明確,設置「交叉學科」門類,並於該門類下設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
  • 教育部:增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
    教育部:增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 2021-01-16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教育部增設增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標題:教育部增設「交叉學科」門類及兩個一級學科本報北京1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關於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時鈞(1912-2005),化學工程學家,1929年保送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世紀50年代創建我國高等學校矽酸鹽(水泥)專業。芮筱亭,發射動力學家,1982年畢業於蘇州大學,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發射動力學和多體系統動力學研究,建立了多體系統發射動力學理論與技術體系。
  • 中國學科門類添丁:新設「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為其一級學科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靜 中國學科門類又增一員。1月14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在日前印發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關於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門類代碼為14。
  • 剛剛升級為一級學科 985院校畢業生薪水漲到...
    集成電路成為國家一級學科7月30日,集成電路行業再迎國家級利好。當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投票通過集成電路專業將作為一級學科,並將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的提案。集成電路專業擬設於新設的交叉學科門類下,待國務院批准後,將與交叉學科門類一起公布。
  • 太原理工大學迎來了「網紅」書記,期待第五輪學科評估衝擊A檔學科
    學校佔地3200餘畝,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0960名,碩士研究生7017名,博士研究生762名,國際學生571名;現有84個本科專業,3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5個博士後流動站,14個專業學位類別授權點;擁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 教育部: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
    藍鯨教育1月14日訊,昨日,教育部發布《關於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通知指出,此次學科設置是按照《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的規定,經專家論證後設置的。
  • 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加盟復旦,任職於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師資隊伍」顯示,該院「兩院院士」一欄新增了研究方向為6G光子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學院現有兩院院士5人。餘少華,1962年9月6日生於武漢,男,漢族,武漢人,信息與通信網絡技術專家。中共黨員。
  • 祝賀:西安交通大學郭烈錦院士當選世界科學院院士!
    12月15日,世界科學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發布消息,35位科學家當選新科院士,其中中國科學家7人。其中包括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祝賀郭院士!
  • 正式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未來誰是A+:兩電、東南、復旦
    2021年1月11日,國內學科出了一個重磅消息消息,集成電路專業正式被設為一級學科,設於我國新設的第14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門類之下。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發布關於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
  • 「院士在重慶」座談會舉行,20多位院士專家貢獻真知灼見
    重慶日報訊 (記者 申曉佳 張亦築 實習生 黎勝銘)11月9日,2019重慶英才大會「院士在重慶」座談會舉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存榮出席座談會並致辭。吳存榮在致辭中表示,「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的傑出代表,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
  • 籌備成立中國交叉科學聯席會,中國頂尖科技學者瞄準新方向
    隨著交叉科學漸受國內科技界重視,籌備成立中國交叉科學聯席會已被提上安排。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據《深圳商報》消息,12月12日,全國首屆前沿交叉學科論壇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聯席會在南科大舉行。當天,20多位院士專家、50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單位代表齊聚南科大,共同探討前沿交叉學科的發展之路。
  • 郭華東院士:中國首顆地球科學衛星「廣目」明年上天
    郭華東院士:中國首顆地球科學衛星「廣目」明年上天 澎湃新聞記者 張若婷 2020-08-19 20:51 來源:澎湃新聞
  • 2020軟科最好學科排名公布,看看都有誰?
    10月15日,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發布了「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包含96個一級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排名共有144所大學上榜,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與2019年相比前進66位,居第44位,入圍全國前20%。  自2017年齊魯工業大學與山東省科學院實施科教融合以來,上述學科大力整合山東省計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中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等教學科研機構優勢資源,綜合實力得到快速提升。
  • 交叉學科將成為研究生第14個學科門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磅信息,我國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也就是說,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距離上一次學科重大調整已過去8年。  據報導,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結束後第二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投票通過設集成電路專業為一級學科,並將其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