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取名與相生相剋的補救方法五行取名與相生相剋的補救方法
五行取名法
張永紅整理
舊時人們講究五行俱全,在同一家族中,每一輩取一行為名,在同家族中,兄弟姐妹各取一行為名,對五行偏缺者,以取名為補救。
五行義理分類
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古人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五行取法就是五行說的原理去達到五行平衡的一種方法。
讓我們介紹一下五行說:
古人認為,天地間的事物如方向、季節、氣候、顏色、臟腑、五官、乃至道德規範,都可納入五行之中。
以方位論,有東、南、西、北、中五方。東方為旭日東升之方,草木生發,故屬木;南方氣候炎熱,為陽氣最盛,故屬火;西方乾燥蕭瑟,草木測零,故屬金;北方氣候寒冷,陰氣最盛,故屬水;中央溫溼鬱積,故屬土。以季節論,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古人認為,在夏季與秋季之間,還有一個季節,名為「長夏」,這樣就有五季。春季草木萌生,屬木;夏季酷熱難熬,屬火;長夏煩悶多溼,屬土,秋季肅殺涼爽,屬金;冬季寒冷成冰,屬水。
以氣候論,古人認為,風、暑、溼、燥、寒為「五氣」,其中,風動於春,屬木;暑生於夏,屬火,溼鬱於長夏,屬土;燥見於秋,屬金;寒生千冬,屬水。
以顏色論,有青、赤、黃、白、黑五色。青為木色,屬木;赤為火色,屬火,黃為土色,屬土,白為金色,屬金;黑為水色,屬水。
以道德論,古人將仁、義、禮、智、信看成人的五種道德,稱為「五常」,其中,仁屬木,因為東風和煦,春生萬物,為仁愛之象;禮屬火,大凡祭祀天地,婚禮壽慶,都離不開火;信屬土,穩定如山,沉實如地,這是誠信之象;義屬金,因為仗義行俠,義師出徵,離不開刀兵金鐵,智屬水,水性圓通、清澈,為智慧之象。
其他還有穀物、牲畜、水果、五臟等,這裡不一一樣述。
按古代的五行說,金木水火土這種元素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
相生關係為:
木生火—一木燃燒而生火
火生土一一木燃燒後而成灰燼
土生金—一土裡藏金,金由土石冶煉而成
金生水—一金融化則為液,金涼亦凝水
水生木一一雨水滋潤草木生。
相剋關係為:
金克木——刀斧可以砍伐樹木
木克土一一草木紮根於土中
土克水—一土能築堤擋水
水克火一一水能滅火
火克金一一火能熔化金屬
按照五行屬原理取名,有幾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在一個家族中,每一輩取一行為名。每一輩取名,除須用輩份字還須用該輩帶五行的字。以下各輩,均須按此規定取名。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然後又是水生木,五行輪迴,以求生生不息。
第二種情況是在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同一輩人中,兄弟姐妹各取一行。如某一家兄妹五人,老大叫張維材,老二叫張維燦,老三叫張維基,老四叫張維鈞,老五叫張維清,一家人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
第三種情況是個人按命理中五行偏缺補救之法取名,這種取名用得最為普通。
古人認為,一個人按稟性可以納入五行中去分析,除了少數人五行俱全,不偏不缺之外,大部分人或是五行有缺,或是不缺而有偏,或是不缺而成數不足。
缺與不足,可以歸以一類,都須予以補充。
偏盛屬於另一類,這須予以克制。
那麼,怎樣才知道一個人五行的偏缺呢?古人有許多方法。
一種是中醫診斷法,通過中醫的問、望、聞、切四診技術,判斷一個人五臟之氣的盛衰,如是肝陰不足,還是腎陽不足,是肺水泛濫,還是心火亢盛。等等。
另一種是人相觀察法,按相術家的看法,人從體形舉止、聲音上可以分出五行來。如就體形、氣色面言:
木形青而廋長
金形白而方正
水形黑而肥圓
火形赤面尖露
土形黃而敦厚
就性格而言:
木形人清高,尚仁
金形人嚴肅,尚義
水形人圓通,尚智
火形人急躁,尚禮
土形人敦厚,尚信
還有一種方法是命理推算法,就是通過算「八字」,來看一個人命裡五行的情況。
知道了一個人的五行,怎樣取名呢?
古人認為,對於五行俱全不偏不衰的人,取名時,不要人為地造成偏盛,破壞原來的平衡。如取個帶「火」的字,這就使火偏盛了,取個帶「水」的字,則會使水偏多。怎樣防止這種情況呢?有兩種辦法:
一是使名字中五行俱全,不偏不衰,如金燦湘這個名字,有金、火、土(山)、水、木。
二是避開五行字(指在字形和字義上避開)。如「衛佑平」這個名字,就避開了五行。。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由於五行有偏缺,所以得人為地使之平衡。古人把取名看成是建立人為平衡的途徑之一。
先談對五行不足或有缺者的補救。
按古代姓名學,最簡單的補救是形補。
如認為一個人命裡缺金,取名時,就用含「金」的字。如「鋼」、「鐵」、「銅」、「鑫」、「利」、「鋒」、「劍」。
如認為一個人命裡缺木,取名時,就用含「木」的字。如「森」、「林」、「材」、「秩」、「篤」、「芳」。
如認一個人命裡缺水,取名時,就用含「水」的字。如「江」、「河」、「湖」、「海」、「川」、「水」、「清」、「澤」、潤」、「雨」、「雲」。
如認為一個人命裡缺火,取名時,就用含「火」的字。如「焱、「燦」
如認一個人命裡缺土,取名時,就用含「土」的字。 如「培」、「壘」、「峰」、「嶽」、「石」、「玉」。
不過,同是缺金,有的人缺得多一些,有的人缺得少些,缺木、缺火、缺土也是如此。缺得多的,宜多補,缺得少的,宜少補。
舊時人名中有「金鑫」、「森林」,
等,都是認為命裡某一行缺得太多,故而予以大補。「金鑫」為四個「金」相加,「森林」為五個「木」相加。對於有些人來說,只是稍缺某一行,這就只須稍加補救便可。如稍缺水,用「精」、「潤」、「霖」、「池」等補之便可,不宜用「江」、「河」、「湖」、「海」等大水,否則會泛濫成災,弄巧成拙。
對於稍缺其他行的,道理亦與之相同。
有一部分人,被認為命裡不只缺一行,而是缺兩或三行。對此,舊時姓名學家認為,取名時就須考慮這幾行同時補救。
一個人命裡被認為缺木、缺水,取名時就宜木水兼補救。如用「雨林」、「雲竹」。若取單名,則一字須含水木,如用「傑」、「沐」、「湘」、「霖」。也可以一個字補木水之不足,而以另一個字表示其意思。如「劉士傑」這個名字,「傑」字兼顧水、木,「士」表示其他意思。如一個人命裡被認為缺火、缺土,取名時就宜火土兼顧,如用「炎培」、「燦珠」。
如一個人命裡被認為缺木、缺土,取名時可用「杜桂」等土木兼有的字,或用「玉林」、「培松」、「堅柏」。等等。
字的行特性是如何確定的呢?
這從可形、義、數三方面去考慮。
形,就是指字形,指字的形體結構。許多漢字在字形上包含有金、木、水、火、土,這可以直接看出。
一些常見的用作名字的字分類如下::
金:鑫、剛、銅、銀、鋒、鐵……
木:本、本、未、樸、朱、機、權、槓、杜、故村、胡,否,菜、、條、杷、、李、、傑、杭、林、框、那、櫃、棗、果、採、……
水:永、求、錄、親泉、森、黎、衝、次、決、蘇、冷、冶、冼、淨、涼……
火:燈、炎、炬、琰、煥……
土:聖、幸、坤、基……
義:就是指字義,許多漢字從字義上就可以分出五行。
按字義分五行,還有就是性質去分,前面提到,古人將許多事物都納入五行之中,如春、夏、仁、禮等等,古人認為也可以用於補救。
如缺木者,可用「春」、「風」、「青」、「仁」等字去補救,因它們都屬木。
如缺火者,可用「夏」、「南」、「紅」、「禮」等字去補救,因為它們都屬火。
如缺土者,可用「中」、「信」、「黃」等字,因它們屬士。
如缺水者,可用「冬」、「北」、「黑」、「智」等字,因為它們屬水。
五行還可按數去分,按易學家的理論,一和六屬水,二和七屬火,三和八屬木,四和九屬,五和十屬土。
任何一個字,無論是姓,還是名,都可以從數上分出五行來。
如「周」字為八劃,屬木。
「李」字為七劃,屬火。
「光」字為六劃,屬水。
「青」字為八劃,屬木
「家」字為九劃,屬金。
對於筆劃超過十劃的字,可按減去十後餘下的數考慮,超過十二劃,則減二十。
如「藍」字為十三劃,減去十,餘三,屬木。
「曾」字十二劃,減去十,餘二,屬火。
「潮」字十五劃,減去十,餘五,屬土。
「鑫」字二十四劃,減去二十,餘四,屬金。
對於缺行的補救,可以形補,可以義補,也可以數補。
一般來說,形補與數補簡單,明顯,故多被採用,如缺金形補只須找含「金」字的字便可,數補則只須找筆劃為四或九的字便可。
義補較為複雜一些,有些字在形和數上均看不出是某一行,但在義上卻可以屬於某一行。如「仁」字,在字義上可以歸入木類,但在字形上卻不含「木」,在筆劃上,數為四,為金,也不屬木。
如「欽」字,在字形上含「金」,但在字義上卻與金無關,大筆劃上(按繁體),為十二劃,屬火,這個字可以說是有另一種情況,有些字,只是筆劃上屬某一行,字形與字金之形,無金之實。
如:「也」字,筆劃為三劃屬木,但字形和字義卻均與木無關。
補救有三種情況:
(一)單項補數,如僅在字形、字義或筆劃中的某一項上作補救。
(二)雙項補救,指或為形數兼顧,或為形義兼顧,或為數兼顧。
(三)三項補教,指在字形、字義和筆劃上均作補救。如前面說的以「鑫」補金,即為三項兼顧、形、義、數均屬金。
一般來說,單項補救,只須考慮一項,易於解決,雙項兼顧的字就難找一些,三項兼顧的字就更難找了。
古人認為,不僅五行中某一行缺少,須作補救,某一行偏盛,也須採取某些措施,予以克制。
如金氣亢盛的人,須以火去克制,取名宜用屬火的字。
如木氣亢盛的人,須用金去克制,取名宜用屬金的字。
如水氣太盛,則須用土去克制,取名宜用屬土的字。
如火氣太盛,則須用土去克制,取名宜用屬水的字。
如土氣過盛,則須用木去克制,取名宜用屬木的字。更複雜的五行取名就是從母子生克關係上去考慮,按五行理論,生者為母,被生者為子。如木生火,則木為母,火為子,又如土生金,則土為母,金為子。
古人認為,補與克,可以是直接的,如火缺便補火,水盛便克水。也可以是間接的,即從生發之源上去補克,如火缺,可以補生火之母,即補木,本旺生火,火便補生了。所以取名字,可用屬木的字。又如水盛,可以克生水之母,即克金,金衰便水退。所以取名字,可用克金的字,即屬火的字。